第十二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授奖决定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2日 来源:中国化学会

根据《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条例》,中国化学会于2023年8月启动第十二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经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审议,决定授予曾杰等4位青年化学家“第十二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

中国化学会和合作单位-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谨向获奖者及其单位表示衷心的祝贺!

 

第十二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获奖者名单

(按姓名拼音排序)

序号

姓名

性别

单位

1

曾杰

安徽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

黄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廖洪钢

厦门大学

4

刘心元

南方科技大学

 

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是由中国化学会和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于2001年共同设立的学术奖励。旨在奖励从事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天然产物及有机合成、表面及胶体化学、生物工程(农作物保护剂、饲料添加剂),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励每两年为一届,每届期奖励不超过4人。截止至2023年,共授予48位获奖者。

更多关于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信息及历届获奖人名单,可查询https://www.chemsoc.org.cn/Awards/Home/p2

 

第十二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获奖者介绍

 

曾杰教授

安徽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授奖理由:聚焦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提出催化剂设计新理念,开辟催化转化新路径。

科研工作介绍:曾杰教授围绕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技术,在催化机理、催化剂和催化流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原子分子层面厘清了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存在的多类复杂基元反应路径及所涉关键中间体,通过活性中心的近邻效应精准调控了二氧化碳的加氢路径。提出兼顾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动态限域“纳米岛”型催化剂设计理念,即活性金属原子被隔离在载体上的“纳米团簇岛”上,可在各自的“岛”内移动,但跨“岛”迁移受阻,进而实现原子的动态限域稳定。开发出能够制备免分离高纯液相产物的固态电解技术,并基于该技术,开辟出“化学催化-生物催化耦合”新路径,实现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直接制备葡萄糖和脂肪酸。

 

 

黄辉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奖理由:提出了非共价构象锁思想,开发了基于碳-硫键活化的交叉偶联聚合法(CASP),为共轭高分子的有效设计和精准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科研工作介绍:围绕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开展了原创、系统性研究。首先,开发了一系列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新型精准合成方法,特别是首次开发了基于碳-硫键活化的交叉偶联聚合方法(CASP),该合成方法显著降低了聚合物的结构缺陷与批次差异性,大幅度提升了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性能,有望促进有机电子技术的产业化。其次,提出了非共价构象锁的材料设计思想,并系统研究了其理论基础及光电材料应用。该材料设计方法已被1000多项工作采用,已成为设计高性能、低成本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重要分子设计策略。

 

廖洪钢教授

厦门大学

授奖理由:将多种外场引入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实现了晶体生长、电化学界面反应过程的原位研究。

科研工作介绍:开发多种原位电镜芯片反应器及系统,将液体、气体引入电子显微镜并与电、热、光、力等外场相结合,实现原子尺度实时成像、价态等动态反应过程信息获取,为化学、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微观视角。实时观察研究了溶液中多种纳米晶的成核生长及形貌演变过程,革新了纳米晶生长规律的认识,被报道为“塑造纳米晶体的未来”,“颠覆了一百多年来对晶体生长规律的认知”。近百年来电化学界面反应通常被认为仅存在“内球反应”和“外球反应”单分子途径,电化学反应的原位研究在原子/分子尺度揭示了电极表面分子、离子的聚集形态、电子转移反应过程,发现电化学界面反应存在第三种“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机制,为下一代电池设计提供指导。

 

 

刘心元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授奖理由:建立“廉价过渡金属-手性阴离子”单电子催化体系,开发不对称自由基催化新平台。

科研工作介绍:自由基反应具有活性高、官能团兼容性广等特点,在合成化学、药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应用广泛,但是自由基高活性的特征使得其立体选择性控制充满挑战。刘心元教授围绕“高活性自由基立体选择性控制”这一科学难题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手性阴离子-廉价过渡金属”单电子催化新策略,发展了多类手性阴离子配体,不仅可以调控金属氧化还原电位,解决反应的启动难题,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成键模式解决高活性自由基物种的手性控制难题。开发了烷烃、烯烃、烷基卤代烃以及化石和生物质资源分子参与的不对称催化自由基反应,建立了不对称自由基催化新平台,推动了自由基化学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