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大家谈
课题组风采大赛
赵宇亮题词
吉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吕中元-祝福视频
燃烧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李象远-祝福视频
朱道本题词
房喻题词
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配位化学会议集体-祝福视频
90华诞祝福视频
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陈义旺-祝福视频
德国化学会贺信
山西省化学会-原副理事长李思殿-祝福视频
天津市化学会-秘书长郑健禺-祝福视频
万立骏题词
江苏省化学会-理事长郭子建-祝福视频
任詠华题词
周其林题词
广东省化学学会-理事长毛宗万等人-祝福视频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主席-祝贺视频
广西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黄尚顺-祝福视频
河南省化学会-理事长牛景杨-祝福视频
光化学专业委员会-祝福视频
矢志笃行 致远未来 ——贺中国化学会90年华诞
讲述人:王婷 科研助理
作为组织者之一,参与筹备中国化学会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以下简称“全国色谱会”)已经有四年多的时间了,成功的组织了第22届和23届全国色谱会。两届,四年,发生了很多记忆犹新的故事。 力量生于团结 2018年,我受命组织2019年的全国色谱会,当时我对组织大型会议的经验还不足,会议具体流程等不是很清楚,但接受了任务,就要做好它。2019年元旦后,我就全身心投入到了会议筹备的过程中。在张玉奎院士、许国旺研究员、张祥民教授、张丽华研究员、梁振研究员等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反复确认文字稿,调整会议方案,从会议场地选址到会议通知发布,从网站建设到后台统计,各位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由于上海到大连飞行时间较短,许国旺老师为了抓紧工作进度,与我当天往返于上海和大连之间,当时在飞机上,我还担心当天往返会让老师比较疲劳,但许老师和我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行程。第一次接触中国化学会,流程和形式的很多事情都不是很了解,梁振老师耐心的教导,并且积极联系中国化学会的会议负责人鞠华俊老师,解决会议期间遇到的很多问题。在使用会议网站的时候,也有很多问题,中国化学会网络技术的老师细致的解释和帮助,给会议顺利召开提供了基础保障。从前期准备到后期与复旦大学的各位老师对接布置现场,复旦大学的志愿者们在张祥民老师的带领下,一遍遍彩排签到流程,确认拍摄地点,确定茶歇位置,布置展台墙报,大家认真负责,不辞辛苦,成功的组织了上千人的会议。这也是我第一次组织如此盛大的会议,各位老师为了会议顺利举办所付出的一切也让我铭记于心。树木在森林中相依偎而生长,星辰在银河中因辉映而璀璨,中国化学会将各位老师连接在一起,共同筹办盛会,让年轻人有幸感受师者风采,感受集体的力量。 成长源于磨练 随着闭幕式的完美落幕,也公布了下一次举办会议的地点,辽宁大连。但由于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原本定于2021年在大连同时召开的国际会议延期,导致全国色谱会更改了举办地点,前期去看的会场,住宿等已经确定的一切方案都归零。 在各位老师的决策下,会议筹备组将会议地点改为深圳,由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南方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化学会第23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一切都在有序进行中,由于已经组织过一次全国色谱会,深圳的这次会议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但就在开会的前一天,由于疫情影响,北京的参会代表不能来到现场参会,当时疫情也比较突然,上午飞往深圳的航班还正常,下午就停飞了,而且北京的各大高校也不让离京。这对会议筹备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不仅很多注册的参会代表不能参会,更重要的是,筹备组邀请的很多专家不能参会。考虑到让不能参会的代表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会务组当机立断决定开通线上会议,并对未能来参会的代表进行退费,且所有人均可观看大会报告的线上直播。会议前一天晚上,会务组临时安装直播平台,多次彩排调试,所有工作人员基本都在会场忙碌到凌晨。终于大会开幕式顺利举行,大会报告直播平台也如火如荼,人声鼎沸。为了确保在会场的人员安全,会务组临时安排了在会场内进行每天核酸检测,给参会代表最大的便利和安心。最终,会议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精准防控、零感染,可以说是完美收官。在疫情期间,好多次的当机立断,也可谓是惊心动魄。这也是疫情后,我们组织的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人生漫长,晴雨交加,困难和磨砺总是伴随着我们,犯其至难,方能图其致远,经得起磨砺才是成长的青春;若是心怀热爱,即使岁月荒芜,亦能奔山赴海,静待一树花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让我能与各位优秀的师者相识,更加认识到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在筹办会议的过程中,总会有困难,但我始终坚信,磨砺始得玉成,笃行方能致远。中国化学会已经走过90年岁月,风雨更迭,历史悠久,今后,让我们一起携手,矢志笃行,致远未来。
中学生与院士面对面
讲述人:唐本忠 教授
收到中国化学会的邀请后,我提前“预定了”一个不太忙碌的上午,陷入关于学会的回忆当中。可以说我的科研生涯与学会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我目睹了学会这几十年来的发展与成长。多年来我参加了大概有数十场,也可能有百余场学会的会议,自己也作为主任委员筹建了中国化学会分子聚集发光专业委员会,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却是一次与高中生的见面会。 大约在10年前,在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上,学会第一次组织院士与高中生面对面的活动。依稀记得那天是一个炎热的午后,在北京大学的一间小教室里,30多位学生上坐满了整间屋子,这些学生来自于全国各个高中,都是化学竞赛的佼佼者。参加活动的除了我之外,还有张希院士和丁奎岭院士。面对一群未来很可能是我们国家化学接班人的小朋友,我们都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或是给与一些引导。影影绰绰的记得那是一位身形比较高大的男生,大概是东北人,他的问题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在近代科学迅速发展的时期,有很多的自然科学问题都亟待解决,人们经常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各种科学原理,例如达尔文、伽利略,甚至画家达芬奇,他们都是博学家,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现在做研究很难达到前人的成就,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学习的都是已有的知识,我有时觉得有一些无趣”。我听到这个问题后有很多感悟,这也是我喜欢与年轻人交流的原因——他们往往更大胆,想法更新潮,也更活跃,精力更充足。我回答道:“某种程度上来说你说的是对的,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同时打通了近代科学快速发展的通道,在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甚少,所以一些思维开放的人成为博学家。但实际上真正成为博学家的人仍然凤毛麟角,这也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绝大部分人还在为果腹和保暖而奔波,仰望星空的人只能是那些衣食无忧的贵族。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比他们幸运得多,因为我们可以用读一本书的时间掌握他们穷尽一生探索的知识,我们动动手指在网上搜索下就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理论,是真真正正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到你的问题,我认为科研有趣在于科研本身,要从获得知识中得到乐趣,从探索未知中得到乐趣,等到你真正的进入科研生活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未探索的,或者亟待探索的难题还有很多很多。现在的社会某种程度上都比较‘功利化’,但是我们需要像你们一样对科学抱有纯真热忱的人才来加入我们,我们需要一小部分人来仰望星空,探索未知。” 见面会结束后,我和张希院士,丁奎岭院士便匆匆赶往下一个会场,但是那位同学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8年过去了,如若他读了博士,大概也快毕业了吧。
IUPAC的中国故事
讲述人:姜雪峰 教授
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是IUPAC首任来自中国的主席周其凤院士任职的两年,我荣幸的成为了周老师的秘书,也荣耀的成为了中国化学会参与IUPAC的代表,这段经历让我终身难忘。首先与周老师赴美,因为美国科学院与美国化学会对IUPAC的影响深远,至今,常驻机构依然在美国。周老师的温文儒雅,代表着中国文化携手世界化学发展的特质,尊重、平等、学习、共赢,这是我在华盛顿与周老师学到的。随后我们访日,邻国相似的亚洲文化,让我们大家有着共创的思考,体会了学术的前沿布局与产研协同的并行,互助、理解、期待、支持,这是我在东京感受到的。出访韩国多次,因为韩国化学会的前任会长是周老师在美国留学时的同门,两个国家级的前瞻研究所让我们感受到了韩国化学围绕产业需求的重要变革,朴素、真诚、稳健、突破,以及化学著名企业三星的力量。来到南美,经济的下行导致了科学的凋谢,惋惜、珍惜、慎重、警示,期待他们也能再次崛起。来到非洲,坦桑尼亚的美丽与真诚,慢节奏与小迟到,渴望学习世界先进的努力,我们希望代表IUPAC一起助力他们。法国巴黎,虽然学术访问过多次,但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还在世界瞩目的中心舞台上发表演讲还是第一次,荣耀、使命、责任、攀登,与其说让我有机会向世界展示硫化学的美,不如说是让我对科学神圣追求的再次洗礼。法国科学院,世界化学家济济一堂,殿堂上方就是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的雕像,科学家前辈们用他们敏锐的智慧、坚定的探索、无限的求知、不懈的努力,缔造着人类前进的阶梯。一场场IUPAC的决议酝酿、一次次NGO的投票选举、一回回各国协商共筑世界化学、一脉脉中国化学腾飞助力,让中国五星红旗与中国Panda博士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让中国化学在世界化学的奔腾中精彩闪耀。 随着我国化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化学工作者在世界化学各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化学会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化学协会组织之一,凝聚、协同、繁荣、发展,她凝聚了中国化学前中青三代的科学传承,在前辈开拓的伟大土壤上,后辈不断传承、开枝散叶;她协同了中国化学各个学科的交叉互进,在彼此学习彼此交流中,学科体系步步融扩;她繁荣了中国化学,支持女性、支持青年、支持中西部、支持一切真诚的努力;她发展了中国化学,在巨变中化挑战为机遇,在转型中不断创新。让我们一起祝福她90岁精彩,精彩刚刚开始。
成长为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的故事--贺中国化学会90华诞
讲述人:李晖 教授
祝贺中国化学会90华诞之际,回想起自己伴随着中国化学会从一名普通会员成长为一名高级会员的历程,感慨万千(图1,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证),中国化学会为广大化学工作者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舞台。 我于2003年作为海外引进人才进入北京理工大学任教。回国后不久就加入中国化学会成为学会的一员。当时,专程到位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里的中国化学会办公室现场办理了会员手续。2004年在长沙举行的中国化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是我第一次参加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图2),会议期间与阔别多年的导师游效曾先生及夫人以及师兄、师弟、师妹们相聚,畅谈我国化学的发展与未来,踌躇满志。此后,我和我的学生们几乎参加了历次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以及无机化学、配位化学、结构化学、物理无机化学、固体化学、大环化学与超分子化学等各专业学术会议。在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中国的化学科学研究着实处在世界第一方阵。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与各类学术会议为中国化学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术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从2004年两千余人的参会规范发展到2021年第32届参会人数过万的规模,现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盛宴,我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化学的蓬勃发展。 作为中国化学会会员不仅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还有责任感。201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国际化学年,旨在彰显化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与我校的首都女教授协会郑焱教授一起从中关村校区来到良乡校区为本科生开展化学前沿的讲座。学生渴望的眼神激励着我,也更加坚定了我未来进行化学普及的信心。此后,2014年国际晶体学年,2019年元素周期表年等都发挥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化学会会员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讲授一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走进晶体世界”和一门慕课“环境安全与绿色化学”。近年来,我多次去全国各地的著名中学开展讲座(图3),为化学推广与普及化学后备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力。 伴随着中国化学会成长的20年,是自己学术生涯中的最重要的历程。未来,我将不遗余力地为中国培养更多化学的人才,为中国化学的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关注西部化学教育-让这群像胡杨和红柳一样顽强的孩子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讲述人:张亚刚 教授
2015年5月,新疆阿图什足球队在第十届俄罗斯索契国际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上摘得冠军奖杯。2017年8月,新疆和田墨玉县喀瓦克乡小学足球队勇夺第三届“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的冠军奖杯。 我一直在想,祖国的最西部,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然而,西部的青少年就是这样,他们有着胡杨、红柳般顽强的生命力,给点阳光雨露,他们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2017年是我回国后的第四个年头,我刚刚接手新疆化学会的工作,困难和挑战多,我丝毫不敢怠慢,因为我知道西部化学教育事关孩子们的前途命运,事关西部化学教育科研工作者对学会工作的期盼。 和足球、排球这样的运动项目一样,新疆的孩子们也充满着对科学的向往和热爱。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化学会一直对西部的化学教育事业倾注心血和关爱,指导帮助我们新疆化学会开展各项活动,让我们倍感温暖。中国化学会近年来在兰州、张掖、成都、林芝等地举办了一系列“关注西部化学教育”发展论坛和基础化学教育高峰论坛。2019年6月,“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关注西部化学教育发展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隆重召开,这些工作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化学教育的发展。 2017年以来,新疆化学会和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组织谋划开展科普活动基地建设和“科学实验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多年来,科普基地坚持每年开展拥抱春天-畅想未来“科学实验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截止目前,该项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8期,参与的青少年近1000余人。其中表面活性剂之超级泡泡、非牛顿流体力学之轻功水上漂、魔幻液氮等已成为新疆每年科普活动周中的明星节目,赢得了各个学校及青少年们的一致喜爱。2019年10月,实验中心和科普基地荣获“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作为新疆化学会理事长,我深知基层的学校和孩子们对科普活动的热切期望。2017年以来,我和新疆化学会科普队员一道,在新疆的中小学,尤其是南疆偏远地区喀什、和田的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下基层和“爱心书包”捐赠活动十多场,每次做讲座时,看到孩子们热切期盼的眼神和眼中的光,就是对我们科普工作者最大的鼓舞。 我深知,新疆化学会一点一滴进步和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中国化学会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每次遇到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时刻。在未来的工作中,新疆化学会将牢记中国化学会的嘱托,牢记学会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关注西部化学教育,通过科普活动,唤起好奇,激发潜能,让孩子们爱上科学,关注西部基础化学教育,让西部这群像胡杨和红柳一样顽强,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孩子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缘起与成立

20世纪初期,在欧、美、日等地攻读化学的我国留学生,深切体会到学术团体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纷纷倡议,组织中国的化学团体,以促进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

艰苦创业 抗战救国

中国化学会成立之时,正值国家为难之际,化学界的先驱们怀着爱国热忱之心,报着科学救国之志自愿并积极的组成了这个学术团体。成立初期,学会设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尚可勉强的开展工作,但是五年后,日本军国主义再次发动侵略我国的“七七事变”,国土不断沦丧,学会辗转迁移,开始走向更加艰难,更加崎岖不平的道路。工作条件和经费来源更加困难,但是中国化学会在既无经费,有无会址,更无专职人员的及其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应抗日救国的急需,坚持学术交流、期刊出版、化学教育与科普等工作,结合当时的国防化学与工业的需要,组织开展学术活动,从而收到广大化学工作者的拥护和爱戴,组织不断健全,地方分会相继建立,会员不断增加,为中国化学会树立了艰苦创业、爱会如家的优良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迈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以下简称科委)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相继组建成立,加强了对科学事业的领导。同时,大学不断增设,工业部门和国防单位相继建立了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各单位的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力量不断加强,从欧美和苏联陆续归来一批学者投身新中国建设,成为科技事业的带头人和骨干。1956年国家制定了十二年科学长远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铺就了广阔的道路,从而使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作为科学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化学会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学会组织的迅速发展、为学会活动的不断扩大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文革十年,步履为艰

在科技教育事业惨遭摧残、破坏的年代,化学会不仅被诬蔑为“裴多菲俱乐部”,活动全部终止,学术期刊被迫停刊,而且赶走工作人员,挪用办公设施,甚至将珍贵资料作为垃圾丢弃殆尽。令人诧异的是,强占侯德榜捐赠的会所,改作他用。中国化学会的工作只得陡然停止。但是,广大科技人员,教师,坚信社会的发展,坚信暴风雨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牵头!他们始终以国家复兴、民族兴旺为己任,始终关注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愿为富民强国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  迎科学春天

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划,注重了微观的、快速的和能量的各种基本问题,把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深层次的研究列入了规划,同时,还结合我国的资源和能源等问题开展研究,如催化、稀土、天然产物等。使我国的化学科学开始大发展。这期间我国的化学工作者出国交流、学习的人数骤增,国外学者也不断前来我国访问,一些国际组织与我国建立了联系。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了世界。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中国化学会与时俱进,与化学科学相辅相承,先后组织两次盛会、改革创新、促进学会组织年轻化、先后与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化学会取得了联系,并加入了化学国际组织,我国化学家已开始活跃在国际学术活动舞台中,中国化学会从此恢复了活力,迎来了化学的春天。

转轨奋进迈入新征程

在振兴中华和再展宏图的“七五”期间,化学工作者有着更加广泛施展才华的天地,在这阶段,我国的研究生制度已初见成效,年轻一代的化学学者日趋成熟,赴国外学习的青年化学家已陆续学成归来,在中国开始建立了化学科学的全新研究领域。化学与其它学科或技术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也更加紧密,出现了多种前沿学科和技术,例如,化学与生物结合出现了生命化学,一切生命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思维、情绪、智力、衰老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必须大力加强生命化学的研究。又如化学与航天科学结合出现了空间化学和空间材料技术,其中许多高技术问题,期待化学工作者研讨。

与时俱进  开创新天地

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推动了我国化学研究全面恢复和发展。时代的要求如春雨滋润大地,化学学科的发展,又成为学会开拓工作的沃土。中国化学家做出了一些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学会工作开始跨出国门,参加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尤其从90年代开始,化学领域的交流逐渐与世界前沿接轨。中国化学会与时俱进、伴随化学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开创一片新天地。

1992年适逢中国化学会60华诞,隆重盛典在北京举行。

进入新世纪,可持续发展

学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团体,是基于会员自身的学科、专业、兴趣而成立的科学共同体。在学会的学术氛围内,孕育创新思想、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可以认为,学科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更具深度的交流平台,而学术组织恰恰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因此学科的发展是学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学术交流是学术组织的根本任务。纵观世纪之交的中国化学会,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012-至今

目前,中国化学会个人会员9万余人,单位会员170余个,下设40个学科/专业委员会、8个工作委员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和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中国化学会共主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SCI收录期刊15种。近年来,每年组织召开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30余项。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参会规模达到1万3千余人,是国内化学及相关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学术盛会,是中国化学会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品牌。中国化学会主办的“中国化学奥林匹克”每年参加中学生已达8万人次,从中选拔优秀中学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为祖国争得荣誉。学会先后设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三十余项奖励,表彰化学学科领域的杰出人才,鼓励化学领域的科技创新。2021年,中国化学会再次获得中国科协第四期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项目”的一类资助。2020年和2021年,在世界一流科技社团评价报告中,连续被评为五星级社团。2021年度,学会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1907-1932
1933-1948
1949-1966
1966-1976
1977-1983
1984-1991
1992-2001
2002-2011
2012-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