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大家谈
课题组风采大赛
德国化学会贺信
甘肃省化学会-理事长刘维民-祝福视频
广西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黄尚顺-祝福视频
新疆化学会-理事长张亚刚-祝福视频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黄德亨等-祝福视频
光化学专业委员会-祝福视频
姚建年题词
内蒙古自治区化学学会-理事长苏海全及部分理事-祝福视频
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秘书长董立春-祝福视频
吉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吕中元-祝福视频
美国化学会首席执行官-祝福视频
唐本忠题词
白春礼题词
田禾题词
孙世刚题词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yoji Noyori教授-祝贺视频
任詠华题词
广东省化学学会-理事长毛宗万等人-祝福视频
云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刘和兴-祝福视频
韩国化学会贺信
矢志笃行 致远未来 ——贺中国化学会90年华诞
讲述人:王婷 科研助理
作为组织者之一,参与筹备中国化学会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以下简称“全国色谱会”)已经有四年多的时间了,成功的组织了第22届和23届全国色谱会。两届,四年,发生了很多记忆犹新的故事。 力量生于团结 2018年,我受命组织2019年的全国色谱会,当时我对组织大型会议的经验还不足,会议具体流程等不是很清楚,但接受了任务,就要做好它。2019年元旦后,我就全身心投入到了会议筹备的过程中。在张玉奎院士、许国旺研究员、张祥民教授、张丽华研究员、梁振研究员等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反复确认文字稿,调整会议方案,从会议场地选址到会议通知发布,从网站建设到后台统计,各位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由于上海到大连飞行时间较短,许国旺老师为了抓紧工作进度,与我当天往返于上海和大连之间,当时在飞机上,我还担心当天往返会让老师比较疲劳,但许老师和我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行程。第一次接触中国化学会,流程和形式的很多事情都不是很了解,梁振老师耐心的教导,并且积极联系中国化学会的会议负责人鞠华俊老师,解决会议期间遇到的很多问题。在使用会议网站的时候,也有很多问题,中国化学会网络技术的老师细致的解释和帮助,给会议顺利召开提供了基础保障。从前期准备到后期与复旦大学的各位老师对接布置现场,复旦大学的志愿者们在张祥民老师的带领下,一遍遍彩排签到流程,确认拍摄地点,确定茶歇位置,布置展台墙报,大家认真负责,不辞辛苦,成功的组织了上千人的会议。这也是我第一次组织如此盛大的会议,各位老师为了会议顺利举办所付出的一切也让我铭记于心。树木在森林中相依偎而生长,星辰在银河中因辉映而璀璨,中国化学会将各位老师连接在一起,共同筹办盛会,让年轻人有幸感受师者风采,感受集体的力量。 成长源于磨练 随着闭幕式的完美落幕,也公布了下一次举办会议的地点,辽宁大连。但由于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原本定于2021年在大连同时召开的国际会议延期,导致全国色谱会更改了举办地点,前期去看的会场,住宿等已经确定的一切方案都归零。 在各位老师的决策下,会议筹备组将会议地点改为深圳,由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南方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化学会第23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一切都在有序进行中,由于已经组织过一次全国色谱会,深圳的这次会议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但就在开会的前一天,由于疫情影响,北京的参会代表不能来到现场参会,当时疫情也比较突然,上午飞往深圳的航班还正常,下午就停飞了,而且北京的各大高校也不让离京。这对会议筹备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不仅很多注册的参会代表不能参会,更重要的是,筹备组邀请的很多专家不能参会。考虑到让不能参会的代表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会务组当机立断决定开通线上会议,并对未能来参会的代表进行退费,且所有人均可观看大会报告的线上直播。会议前一天晚上,会务组临时安装直播平台,多次彩排调试,所有工作人员基本都在会场忙碌到凌晨。终于大会开幕式顺利举行,大会报告直播平台也如火如荼,人声鼎沸。为了确保在会场的人员安全,会务组临时安排了在会场内进行每天核酸检测,给参会代表最大的便利和安心。最终,会议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精准防控、零感染,可以说是完美收官。在疫情期间,好多次的当机立断,也可谓是惊心动魄。这也是疫情后,我们组织的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人生漫长,晴雨交加,困难和磨砺总是伴随着我们,犯其至难,方能图其致远,经得起磨砺才是成长的青春;若是心怀热爱,即使岁月荒芜,亦能奔山赴海,静待一树花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让我能与各位优秀的师者相识,更加认识到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在筹办会议的过程中,总会有困难,但我始终坚信,磨砺始得玉成,笃行方能致远。中国化学会已经走过90年岁月,风雨更迭,历史悠久,今后,让我们一起携手,矢志笃行,致远未来。
关注西部化学教育-让这群像胡杨和红柳一样顽强的孩子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讲述人:张亚刚 教授
2015年5月,新疆阿图什足球队在第十届俄罗斯索契国际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上摘得冠军奖杯。2017年8月,新疆和田墨玉县喀瓦克乡小学足球队勇夺第三届“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的冠军奖杯。 我一直在想,祖国的最西部,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然而,西部的青少年就是这样,他们有着胡杨、红柳般顽强的生命力,给点阳光雨露,他们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2017年是我回国后的第四个年头,我刚刚接手新疆化学会的工作,困难和挑战多,我丝毫不敢怠慢,因为我知道西部化学教育事关孩子们的前途命运,事关西部化学教育科研工作者对学会工作的期盼。 和足球、排球这样的运动项目一样,新疆的孩子们也充满着对科学的向往和热爱。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化学会一直对西部的化学教育事业倾注心血和关爱,指导帮助我们新疆化学会开展各项活动,让我们倍感温暖。中国化学会近年来在兰州、张掖、成都、林芝等地举办了一系列“关注西部化学教育”发展论坛和基础化学教育高峰论坛。2019年6月,“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关注西部化学教育发展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隆重召开,这些工作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化学教育的发展。 2017年以来,新疆化学会和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组织谋划开展科普活动基地建设和“科学实验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多年来,科普基地坚持每年开展拥抱春天-畅想未来“科学实验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截止目前,该项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8期,参与的青少年近1000余人。其中表面活性剂之超级泡泡、非牛顿流体力学之轻功水上漂、魔幻液氮等已成为新疆每年科普活动周中的明星节目,赢得了各个学校及青少年们的一致喜爱。2019年10月,实验中心和科普基地荣获“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作为新疆化学会理事长,我深知基层的学校和孩子们对科普活动的热切期望。2017年以来,我和新疆化学会科普队员一道,在新疆的中小学,尤其是南疆偏远地区喀什、和田的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下基层和“爱心书包”捐赠活动十多场,每次做讲座时,看到孩子们热切期盼的眼神和眼中的光,就是对我们科普工作者最大的鼓舞。 我深知,新疆化学会一点一滴进步和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中国化学会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每次遇到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时刻。在未来的工作中,新疆化学会将牢记中国化学会的嘱托,牢记学会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关注西部化学教育,通过科普活动,唤起好奇,激发潜能,让孩子们爱上科学,关注西部基础化学教育,让西部这群像胡杨和红柳一样顽强,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孩子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我与学会的故事 --从会议参与者到会议组织者
讲述人:蔡明军 副研究员
2022年中国化学会迎来了九十华诞。这是令每一位化学人激动和感慨的大事件。学会自成立以来,组织并带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人,刻苦钻研,呕心沥血,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并付诸于应用造福人类。 从2010年第一次参加中国化学的学术会议开始,我连续多次参加中国化学会年会和中国化学会多个分支机构组织的学术会议。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做会议口头报告是参加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虽然在报告过程中有不流畅的地方,仍然顺利地完成了会议口头报告内容。通过参加中国化学会的学术会议,我得以一睹诸多专家的风采,也聆听了很多优秀的报告。不仅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于当前国际上前沿的研究方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2022年,正值学会九十华诞,我参加了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大会,与前几次参会不同的是,这次还多了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全国范围内召开的线下会议屈指可数,在此期间能够有面对面进行交流探讨的机会对于每一个化学人来说都弥足珍贵。为了保证会议的顺利召开,我和同事们时刻关注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仔细核对参会人员信息,多次梳理会议流程,最终会议顺利召开并圆满闭幕。我感觉很荣幸也很自豪能有机会参与到中国化学会学术会议的筹办工作中。会议组织筹备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全新的工作,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促进,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的一项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也为我们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接下来我也会继续踏踏实实地作好本职工作,为化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值此中国化学会九十华诞之际,衷心祝愿中国化学会的学术会议越办越好!
成长为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的故事--贺中国化学会90华诞
讲述人:李晖 教授
祝贺中国化学会90华诞之际,回想起自己伴随着中国化学会从一名普通会员成长为一名高级会员的历程,感慨万千(图1,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证),中国化学会为广大化学工作者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舞台。 我于2003年作为海外引进人才进入北京理工大学任教。回国后不久就加入中国化学会成为学会的一员。当时,专程到位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里的中国化学会办公室现场办理了会员手续。2004年在长沙举行的中国化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是我第一次参加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图2),会议期间与阔别多年的导师游效曾先生及夫人以及师兄、师弟、师妹们相聚,畅谈我国化学的发展与未来,踌躇满志。此后,我和我的学生们几乎参加了历次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以及无机化学、配位化学、结构化学、物理无机化学、固体化学、大环化学与超分子化学等各专业学术会议。在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中国的化学科学研究着实处在世界第一方阵。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与各类学术会议为中国化学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术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从2004年两千余人的参会规范发展到2021年第32届参会人数过万的规模,现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盛宴,我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化学的蓬勃发展。 作为中国化学会会员不仅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还有责任感。201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国际化学年,旨在彰显化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与我校的首都女教授协会郑焱教授一起从中关村校区来到良乡校区为本科生开展化学前沿的讲座。学生渴望的眼神激励着我,也更加坚定了我未来进行化学普及的信心。此后,2014年国际晶体学年,2019年元素周期表年等都发挥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化学会会员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讲授一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走进晶体世界”和一门慕课“环境安全与绿色化学”。近年来,我多次去全国各地的著名中学开展讲座(图3),为化学推广与普及化学后备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力。 伴随着中国化学会成长的20年,是自己学术生涯中的最重要的历程。未来,我将不遗余力地为中国培养更多化学的人才,为中国化学的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我与中国化学会理事之缘-庆贺中国化学会90华诞
讲述人:梁宏 教授
作为任期较长的中国化学会理事,30多年来,本人既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化学会的发展,更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化学会特别是几位前辈理事对我化学之路的指导和提携。 缘起。1984年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我到位于桂林市的广西师范大学工作2年后,1986年考取南开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20-22届理事、南开大学教授申冸文先生,1988年转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物无机化学。1991年6月,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是中国科学院院士、21-23届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23届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王夔先生。作为南开大学培养的第一位无机化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我对导师申冸文先生培育指导和王夔先生指导提携之恩情永生难忘。 缘续。1991年7月,我作为回到广西师范大学工作的第一位理工大类博士,开始在边疆民族地区拓展西部特别是广西化学之路。 1996年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23、25届常务理事、南京大学教授游效曾先生应邀莅临广西师范大学,主持论证并指导我们申报生物无机化学与配位化学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并成功获得批准,这为广西师范大学的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实验室先后获批成为首批广西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005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奠定重要基础。 200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24-25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梁敬魁先生,推荐本人作为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前6届名为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使得我有幸成为改名后首批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特别难忘的是,有幸参加导师申冸文先生的2次生日庆祝活动,已经成为我值得珍藏的回忆。 2005年9月10日,作为申先生培养的第一个无机化学博士,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教科频道教师节专题节目《2005奠基中国》,节目专门安排了1950-1990年代、不同时期的5位学生参加庆祝申冸文先生执教65周年暨90华诞。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 2015年6月,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28-30届副理事长、南开大学化学院院长周其林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中国化学会28-30届理事、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院院长卜显和教授邀请,我回到母校参加南开大学庆祝申冸文先生执教75周年暨百岁华诞系列学术报告会,有机会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22-23届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山大学教授计亮年先生一起专程拜贺申冸文先生。令人欣慰的是,当时申先生思维敏捷、言语清晰、精神矍铄,我们沟通交流十分顺畅。那是我最后一次有机会当面聆听申先生的教诲(2017年先生仙逝,享年101岁),虽有遗憾,但是申先生音容犹在,笑貌宛存。 我与中国化学会理事之缘,过往值珍藏,未来更可期。1998年11月,中国化学会第6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我有幸在首次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25届),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理事之一(未满34岁),连续任职至今。加之本人2001年至今长期担任广西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荣誉理事长(2019年起),因为与中国化学会的工作关系,我逐步与更多的中国化学会老中青年理事、会员以及秘书处的老师相识相知,感谢他们一直公正无私地助力和陪伴我在化学之路的成长发展。

缘起与成立

20世纪初期,在欧、美、日等地攻读化学的我国留学生,深切体会到学术团体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纷纷倡议,组织中国的化学团体,以促进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

艰苦创业 抗战救国

中国化学会成立之时,正值国家为难之际,化学界的先驱们怀着爱国热忱之心,报着科学救国之志自愿并积极的组成了这个学术团体。成立初期,学会设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尚可勉强的开展工作,但是五年后,日本军国主义再次发动侵略我国的“七七事变”,国土不断沦丧,学会辗转迁移,开始走向更加艰难,更加崎岖不平的道路。工作条件和经费来源更加困难,但是中国化学会在既无经费,有无会址,更无专职人员的及其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应抗日救国的急需,坚持学术交流、期刊出版、化学教育与科普等工作,结合当时的国防化学与工业的需要,组织开展学术活动,从而收到广大化学工作者的拥护和爱戴,组织不断健全,地方分会相继建立,会员不断增加,为中国化学会树立了艰苦创业、爱会如家的优良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迈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以下简称科委)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相继组建成立,加强了对科学事业的领导。同时,大学不断增设,工业部门和国防单位相继建立了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各单位的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力量不断加强,从欧美和苏联陆续归来一批学者投身新中国建设,成为科技事业的带头人和骨干。1956年国家制定了十二年科学长远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铺就了广阔的道路,从而使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作为科学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化学会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学会组织的迅速发展、为学会活动的不断扩大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文革十年,步履为艰

在科技教育事业惨遭摧残、破坏的年代,化学会不仅被诬蔑为“裴多菲俱乐部”,活动全部终止,学术期刊被迫停刊,而且赶走工作人员,挪用办公设施,甚至将珍贵资料作为垃圾丢弃殆尽。令人诧异的是,强占侯德榜捐赠的会所,改作他用。中国化学会的工作只得陡然停止。但是,广大科技人员,教师,坚信社会的发展,坚信暴风雨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牵头!他们始终以国家复兴、民族兴旺为己任,始终关注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愿为富民强国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  迎科学春天

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划,注重了微观的、快速的和能量的各种基本问题,把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深层次的研究列入了规划,同时,还结合我国的资源和能源等问题开展研究,如催化、稀土、天然产物等。使我国的化学科学开始大发展。这期间我国的化学工作者出国交流、学习的人数骤增,国外学者也不断前来我国访问,一些国际组织与我国建立了联系。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了世界。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中国化学会与时俱进,与化学科学相辅相承,先后组织两次盛会、改革创新、促进学会组织年轻化、先后与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化学会取得了联系,并加入了化学国际组织,我国化学家已开始活跃在国际学术活动舞台中,中国化学会从此恢复了活力,迎来了化学的春天。

转轨奋进迈入新征程

在振兴中华和再展宏图的“七五”期间,化学工作者有着更加广泛施展才华的天地,在这阶段,我国的研究生制度已初见成效,年轻一代的化学学者日趋成熟,赴国外学习的青年化学家已陆续学成归来,在中国开始建立了化学科学的全新研究领域。化学与其它学科或技术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也更加紧密,出现了多种前沿学科和技术,例如,化学与生物结合出现了生命化学,一切生命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思维、情绪、智力、衰老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必须大力加强生命化学的研究。又如化学与航天科学结合出现了空间化学和空间材料技术,其中许多高技术问题,期待化学工作者研讨。

与时俱进  开创新天地

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推动了我国化学研究全面恢复和发展。时代的要求如春雨滋润大地,化学学科的发展,又成为学会开拓工作的沃土。中国化学家做出了一些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学会工作开始跨出国门,参加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尤其从90年代开始,化学领域的交流逐渐与世界前沿接轨。中国化学会与时俱进、伴随化学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开创一片新天地。

1992年适逢中国化学会60华诞,隆重盛典在北京举行。

进入新世纪,可持续发展

学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团体,是基于会员自身的学科、专业、兴趣而成立的科学共同体。在学会的学术氛围内,孕育创新思想、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可以认为,学科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更具深度的交流平台,而学术组织恰恰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因此学科的发展是学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学术交流是学术组织的根本任务。纵观世纪之交的中国化学会,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012-至今

目前,中国化学会个人会员9万余人,单位会员170余个,下设40个学科/专业委员会、8个工作委员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和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中国化学会共主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SCI收录期刊15种。近年来,每年组织召开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30余项。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参会规模达到1万3千余人,是国内化学及相关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学术盛会,是中国化学会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品牌。中国化学会主办的“中国化学奥林匹克”每年参加中学生已达8万人次,从中选拔优秀中学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为祖国争得荣誉。学会先后设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三十余项奖励,表彰化学学科领域的杰出人才,鼓励化学领域的科技创新。2021年,中国化学会再次获得中国科协第四期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项目”的一类资助。2020年和2021年,在世界一流科技社团评价报告中,连续被评为五星级社团。2021年度,学会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1907-1932
1933-1948
1949-1966
1966-1976
1977-1983
1984-1991
1992-2001
2002-2011
2012-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