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大家谈
课题组风采大赛
90华诞祝福视频
冯小明题词
新疆化学会-理事长张亚刚-祝福视频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主席-祝贺视频
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配位化学会议集体-祝福视频
张锁江题词
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祝福视频
白春礼题词
光化学专业委员会-祝福视频
孙世刚题词
内蒙古自治区化学学会-理事长苏海全及部分理事-祝福视频
朱道本题词
日本化学会会长-祝贺视频
广东省化学学会-理事长毛宗万等人-祝福视频
燃烧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李象远-祝福视频
唐本忠题词
中国物理学会贺信
周其林题词
任詠华题词
德国化学会主席-祝贺视频
虞宏正先生的贡献需要铭记
讲述人:房喻 教授
我与中国化学会结缘还得感谢“虞宏正教授奖励基金委员会”。 虞宏正先生1897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建闽侯,1933年加入中国化学会,并当选为中国化学会北京分会理事,1951年出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陕西省化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虞宏正先生是我国胶体化学和土壤化学的主要奠基人。虞宏正先生扎根西北几十年,为我国西北地区教育科学事业发展,科学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因长期积劳成疾和文革初期遭受迫害,虞宏正先生于1966年11月11日在西安不幸逝世。 据资料记载,在生命垂危之际,虞宏正先生依然关心着我国西北地区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并留下遗嘱将自己珍藏的7000余册图书全部捐献给他一手创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1985年,虞宏正先生的女儿决定将先生7 万多元遗款上交党费。 为缅怀虞宏正先生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化学和土壤科学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国化学会会同陕西省化学会等单位于1987年10月5日在陕西杨陵农科城举行了“虞宏正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有关单位和虞宏正先生的学生出资在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院内为他建塑了铜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为铜像题字。当天,大会还宣布成立“虞宏正教授奖励基金委员会”,以先生7万多元遗款作为“化学奖学金”,奖励陕西省每年高考考入化学专业成绩最好的前三名学生,陕西省在校化学系优秀大学生,以及有优秀论文发表的陕西省有关单位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为青年教师代表,我有幸参加了纪念活动,也在后来(1989年)获得了首届虞宏正青年科技工作者奖。 这个奖项可能影响并不大,奖金也不多,但却给了我一个更多地了解中国化学会,了解中国化学界先贤们为民族解放、区域发展和国家建设而不懈奋斗的机会。也促使我更加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认识到化学人的专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所在。 值此中国化学会90华诞之际,留此印记,以铭记先贤,告慰逝者,启迪来者。
中学生与院士面对面
讲述人:唐本忠 教授
收到中国化学会的邀请后,我提前“预定了”一个不太忙碌的上午,陷入关于学会的回忆当中。可以说我的科研生涯与学会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我目睹了学会这几十年来的发展与成长。多年来我参加了大概有数十场,也可能有百余场学会的会议,自己也作为主任委员筹建了中国化学会分子聚集发光专业委员会,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却是一次与高中生的见面会。 大约在10年前,在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上,学会第一次组织院士与高中生面对面的活动。依稀记得那天是一个炎热的午后,在北京大学的一间小教室里,30多位学生上坐满了整间屋子,这些学生来自于全国各个高中,都是化学竞赛的佼佼者。参加活动的除了我之外,还有张希院士和丁奎岭院士。面对一群未来很可能是我们国家化学接班人的小朋友,我们都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或是给与一些引导。影影绰绰的记得那是一位身形比较高大的男生,大概是东北人,他的问题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在近代科学迅速发展的时期,有很多的自然科学问题都亟待解决,人们经常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各种科学原理,例如达尔文、伽利略,甚至画家达芬奇,他们都是博学家,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现在做研究很难达到前人的成就,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学习的都是已有的知识,我有时觉得有一些无趣”。我听到这个问题后有很多感悟,这也是我喜欢与年轻人交流的原因——他们往往更大胆,想法更新潮,也更活跃,精力更充足。我回答道:“某种程度上来说你说的是对的,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同时打通了近代科学快速发展的通道,在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甚少,所以一些思维开放的人成为博学家。但实际上真正成为博学家的人仍然凤毛麟角,这也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绝大部分人还在为果腹和保暖而奔波,仰望星空的人只能是那些衣食无忧的贵族。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比他们幸运得多,因为我们可以用读一本书的时间掌握他们穷尽一生探索的知识,我们动动手指在网上搜索下就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理论,是真真正正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到你的问题,我认为科研有趣在于科研本身,要从获得知识中得到乐趣,从探索未知中得到乐趣,等到你真正的进入科研生活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未探索的,或者亟待探索的难题还有很多很多。现在的社会某种程度上都比较‘功利化’,但是我们需要像你们一样对科学抱有纯真热忱的人才来加入我们,我们需要一小部分人来仰望星空,探索未知。” 见面会结束后,我和张希院士,丁奎岭院士便匆匆赶往下一个会场,但是那位同学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8年过去了,如若他读了博士,大概也快毕业了吧。
随中国化学会代表团访问西藏大学
讲述人:李永舫 研究员
2010年5月,我参加了由方世壁书记(时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带领的中国化学会代表团,访问了西藏拉萨。这是我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访问拉萨。下面是我根据日记整理的访问拉萨的记录,与中国化学会各位朋友分享我那几天的愉快经历。 我从北京乘飞机到西宁参加中国化学会访问西藏代表团(大家约定在西宁集合),代表团团长是方世壁,成员还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5月13日我们从那里乘火车沿青藏铁路去拉萨。 5月14日早上醒来7点左右,欣赏了青藏铁路沿线的5000米高原风光。这时是蓝天白云,感到天很低、很蓝。火车经过的区域仍然比较平坦,是整体的高原,并且也有河水流淌,山上的雪也不多,这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经过唐古拉山口(5100米高度)时也没有缺氧的感觉。其实火车车厢中弥散了氧气,车厢里又有暖气,所以晚上睡得也很舒服。 下午2点40分火车正点到达拉萨车站,西藏化学会的两位工作人员(包括西藏化学会秘书长布多教授和西藏大学的白银教授)等到火车站迎接,向我们每人献了哈达,然后送我们到下榻的宾馆。他们在送我们去宾馆的路上特别关照大家晚上不要洗澡,外出走路要慢,防止高原缺氧反应。 5月15日我们代表团去西藏大学访问和作学术报告。西藏大学新校区很漂亮,尤其是图书馆,很有布达拉宫的韵味。今天是方世壁老师带队,分两个会场8人作学术报告,太阳能电池会场是我和薄志山、林原、杨国强四人作报告,另一个会场是徐坚、马於光、黄勇和卜诗尧四个报告。我的报告题目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因高原缺氧报告时感到有些吃力,有接不上气的感觉。到拉萨后的这两天没有感到严重的高原反应,但还是感觉有些不舒服,尤其是上台阶感到很吃力,下午的学术报告也觉得很累。 5月16日我们去西藏大学新校区参加与西藏化学会和西藏大学理学院的座谈会。西藏大学一位女副校长迎接我们并参加了座谈会,她简单介绍了西藏大学的情况,西藏大学理学院一位女院长介绍了西藏大学理学院的情况,我们这边方老师介绍了这次中国化学会代表团的成员,并说明了来意,然后杨国强和黄勇分别介绍了中科院化学所和中科院理化所的基本情况。介绍情况之后大家进行了座谈,主要是讨论我们能帮西藏化学会和西藏大学做些什么?这里需要我们一些什么帮助?座谈会后大家参观了西藏大学理学院的实验室,我觉得他们在藏药分析方面的条件还是不错的。 晚上西藏化学会与我们一行就餐,西藏化学会理事长等参加。最有意义的是藏族姑娘和主人向我们每人献了哈达、赠送了西藏高原歌曲光盘、向每位客人唱歌敬酒,表现出藏族人的热情好客和热烈豪放的性格,他们歌唱得很好,使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最后我们代表团成员也集体唱一首《难忘今宵》答谢。 这次西藏之行,拉萨的布达拉宫等建筑、西藏高原土灰色的山脉和高原湖泊等自然景观、西藏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对西藏大学的访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访问增进了对西藏化学会以及西藏大学的了解。
关注西部化学教育-让这群像胡杨和红柳一样顽强的孩子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讲述人:张亚刚 教授
2015年5月,新疆阿图什足球队在第十届俄罗斯索契国际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上摘得冠军奖杯。2017年8月,新疆和田墨玉县喀瓦克乡小学足球队勇夺第三届“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的冠军奖杯。 我一直在想,祖国的最西部,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然而,西部的青少年就是这样,他们有着胡杨、红柳般顽强的生命力,给点阳光雨露,他们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2017年是我回国后的第四个年头,我刚刚接手新疆化学会的工作,困难和挑战多,我丝毫不敢怠慢,因为我知道西部化学教育事关孩子们的前途命运,事关西部化学教育科研工作者对学会工作的期盼。 和足球、排球这样的运动项目一样,新疆的孩子们也充满着对科学的向往和热爱。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化学会一直对西部的化学教育事业倾注心血和关爱,指导帮助我们新疆化学会开展各项活动,让我们倍感温暖。中国化学会近年来在兰州、张掖、成都、林芝等地举办了一系列“关注西部化学教育”发展论坛和基础化学教育高峰论坛。2019年6月,“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关注西部化学教育发展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隆重召开,这些工作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化学教育的发展。 2017年以来,新疆化学会和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组织谋划开展科普活动基地建设和“科学实验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多年来,科普基地坚持每年开展拥抱春天-畅想未来“科学实验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截止目前,该项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8期,参与的青少年近1000余人。其中表面活性剂之超级泡泡、非牛顿流体力学之轻功水上漂、魔幻液氮等已成为新疆每年科普活动周中的明星节目,赢得了各个学校及青少年们的一致喜爱。2019年10月,实验中心和科普基地荣获“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作为新疆化学会理事长,我深知基层的学校和孩子们对科普活动的热切期望。2017年以来,我和新疆化学会科普队员一道,在新疆的中小学,尤其是南疆偏远地区喀什、和田的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下基层和“爱心书包”捐赠活动十多场,每次做讲座时,看到孩子们热切期盼的眼神和眼中的光,就是对我们科普工作者最大的鼓舞。 我深知,新疆化学会一点一滴进步和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中国化学会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每次遇到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时刻。在未来的工作中,新疆化学会将牢记中国化学会的嘱托,牢记学会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关注西部化学教育,通过科普活动,唤起好奇,激发潜能,让孩子们爱上科学,关注西部基础化学教育,让西部这群像胡杨和红柳一样顽强,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孩子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缘起与成立

20世纪初期,在欧、美、日等地攻读化学的我国留学生,深切体会到学术团体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纷纷倡议,组织中国的化学团体,以促进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

艰苦创业 抗战救国

中国化学会成立之时,正值国家为难之际,化学界的先驱们怀着爱国热忱之心,报着科学救国之志自愿并积极的组成了这个学术团体。成立初期,学会设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尚可勉强的开展工作,但是五年后,日本军国主义再次发动侵略我国的“七七事变”,国土不断沦丧,学会辗转迁移,开始走向更加艰难,更加崎岖不平的道路。工作条件和经费来源更加困难,但是中国化学会在既无经费,有无会址,更无专职人员的及其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应抗日救国的急需,坚持学术交流、期刊出版、化学教育与科普等工作,结合当时的国防化学与工业的需要,组织开展学术活动,从而收到广大化学工作者的拥护和爱戴,组织不断健全,地方分会相继建立,会员不断增加,为中国化学会树立了艰苦创业、爱会如家的优良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迈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以下简称科委)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相继组建成立,加强了对科学事业的领导。同时,大学不断增设,工业部门和国防单位相继建立了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各单位的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力量不断加强,从欧美和苏联陆续归来一批学者投身新中国建设,成为科技事业的带头人和骨干。1956年国家制定了十二年科学长远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铺就了广阔的道路,从而使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作为科学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化学会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学会组织的迅速发展、为学会活动的不断扩大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文革十年,步履为艰

在科技教育事业惨遭摧残、破坏的年代,化学会不仅被诬蔑为“裴多菲俱乐部”,活动全部终止,学术期刊被迫停刊,而且赶走工作人员,挪用办公设施,甚至将珍贵资料作为垃圾丢弃殆尽。令人诧异的是,强占侯德榜捐赠的会所,改作他用。中国化学会的工作只得陡然停止。但是,广大科技人员,教师,坚信社会的发展,坚信暴风雨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牵头!他们始终以国家复兴、民族兴旺为己任,始终关注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愿为富民强国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  迎科学春天

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划,注重了微观的、快速的和能量的各种基本问题,把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深层次的研究列入了规划,同时,还结合我国的资源和能源等问题开展研究,如催化、稀土、天然产物等。使我国的化学科学开始大发展。这期间我国的化学工作者出国交流、学习的人数骤增,国外学者也不断前来我国访问,一些国际组织与我国建立了联系。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了世界。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中国化学会与时俱进,与化学科学相辅相承,先后组织两次盛会、改革创新、促进学会组织年轻化、先后与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化学会取得了联系,并加入了化学国际组织,我国化学家已开始活跃在国际学术活动舞台中,中国化学会从此恢复了活力,迎来了化学的春天。

转轨奋进迈入新征程

在振兴中华和再展宏图的“七五”期间,化学工作者有着更加广泛施展才华的天地,在这阶段,我国的研究生制度已初见成效,年轻一代的化学学者日趋成熟,赴国外学习的青年化学家已陆续学成归来,在中国开始建立了化学科学的全新研究领域。化学与其它学科或技术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也更加紧密,出现了多种前沿学科和技术,例如,化学与生物结合出现了生命化学,一切生命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思维、情绪、智力、衰老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必须大力加强生命化学的研究。又如化学与航天科学结合出现了空间化学和空间材料技术,其中许多高技术问题,期待化学工作者研讨。

与时俱进  开创新天地

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推动了我国化学研究全面恢复和发展。时代的要求如春雨滋润大地,化学学科的发展,又成为学会开拓工作的沃土。中国化学家做出了一些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学会工作开始跨出国门,参加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尤其从90年代开始,化学领域的交流逐渐与世界前沿接轨。中国化学会与时俱进、伴随化学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开创一片新天地。

1992年适逢中国化学会60华诞,隆重盛典在北京举行。

进入新世纪,可持续发展

学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团体,是基于会员自身的学科、专业、兴趣而成立的科学共同体。在学会的学术氛围内,孕育创新思想、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可以认为,学科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更具深度的交流平台,而学术组织恰恰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因此学科的发展是学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学术交流是学术组织的根本任务。纵观世纪之交的中国化学会,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012-至今

目前,中国化学会个人会员9万余人,单位会员170余个,下设40个学科/专业委员会、8个工作委员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和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中国化学会共主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SCI收录期刊15种。近年来,每年组织召开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30余项。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参会规模达到1万3千余人,是国内化学及相关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学术盛会,是中国化学会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品牌。中国化学会主办的“中国化学奥林匹克”每年参加中学生已达8万人次,从中选拔优秀中学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为祖国争得荣誉。学会先后设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三十余项奖励,表彰化学学科领域的杰出人才,鼓励化学领域的科技创新。2021年,中国化学会再次获得中国科协第四期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项目”的一类资助。2020年和2021年,在世界一流科技社团评价报告中,连续被评为五星级社团。2021年度,学会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1907-1932
1933-1948
1949-1966
1966-1976
1977-1983
1984-1991
1992-2001
2002-2011
2012-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