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大家谈
课题组风采大赛
广东省化学学会-理事长毛宗万等人-祝福视频
田禾题词
房喻题词
日本化学会会长-祝贺视频
张锁江题词
燃烧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李象远-祝福视频
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戴厚良贺辞
林国强题词
周其凤题词
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祝福视频
唐本忠题词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主席-祝贺视频
九秩之年•风华正茂-庆祝中国化学会90华诞主题宣传片
胶体与界面化学专委会-李峻柏-祝福视频
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陈义旺-祝福视频
韩国化学会贺信
周其林题词
山西省化学会-原副理事长李思殿-祝福视频
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秘书长董立春-祝福视频
任詠华题词
在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中度过的二十年
讲述人:田伟生 研究员
收到学会邀请,我觉得作为一名会员有义务为中国化学会成立90周年写一点自己与学会的故事。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组成、性能及转化的科学。我参加的第一个化学研究项目是《碘番酸化学合成》,是1976年在四川医学院进行的。当时我是兰州医学院派往四川医学院学习药物化学的一名进修生,从此也就与化学研究工作结下了缘。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我有幸成为南京药学院著名药物化学家廖清江教授的研究生,开始真正跨进化学科学的神圣殿堂。1982年我考进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周维善院士指导下攻读有机化学的博士学位,1985年毕业后留在研究所工作也就决定了我这一辈子献身化学研究的命运。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开始参加中国化学会组织召开的相关学术研讨会。1993年,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中国化学会全国第五届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上,我被推荐加入有机合成化学专业委员会,成为参与中国化学会学会工作中的一员,从此有了向化学界前辈学习以及为国内有机化学同事们服务的更多机会。1997年中国化学会有机合成专业委员会联合有机化学学科下属的分支成立了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我有幸成为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并承担起了委员会秘书一职。由于二级学科委员会组织属于兼职性工作,既没有活动经费,也没有工作业绩而言,我连续承担了四届秘书任务,一眨眼就度过了二十载光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义务服务赢得了有机化学同事们的支持和中国化学会学会组织的认可。学会把撰写有机化学学科发展报告、甚至化学学科发展报告总论的任务交给我是对我的最大信任。学会多次将“先进工作者”的荣誉奖状颁发于我,尽管这一项奖励并未列入单位的评价体系中,但却起到了激励我坚持为学会工作的重要作用。 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作为中国化学会的分支机构,主要任务是完成有机化学界全体同仁与中国化学会之间的联系,发挥桥梁作用。其工作基本模式主要是参加或组织各种类型的与学术研究相关的会议。为了支持学会工作,完成学会要求的任务,需要参加中国化学会组织的相关会议。如每年的学会工作会议,负责向学会组织汇报本学科及分支机构工作进展;参加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负责学科相关分会的组织工作。特别感谢在中国化学会举办的第27届至31届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中,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的黄培强教授,余孝其教授、冯小明教授,席振峰教授、余志祥教授,包明教授,王彦广教授,他们不仅仅承担了协助化学会在厦门、成都、北京、大连和杭州等地的大会筹办工作,还帮助我完成了两个分会的组织、筹备任务。在中国化学会举办第31届学术年会之时,我自己因即将退休(课题组经费终止)只能自费参加会议。感谢学会为我免除了会议注册费,特别感谢郝小江、朱伟明教授代我成功地完成了天然产物化学分会组织工作;感谢杨震、洪然教授代我完成了有机合成化学分会组织工作。学科发展报告撰写同样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感谢在撰写有机化学学科发展报告中给予支持的各位教授,他们是天然产物化学家岳建民研究员、朱伟明教授,有机氟化学家胡金波教授,有机合成化学家黄培强教授、赵刚教授,金属有机化学家刘国生研究员、张前教授,合成生物学专家唐功利教授等。还要感谢史勇教授在文稿编辑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 在我担任第一、二届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秘书期间,主要协助委员会主任吴毓林教授处理委员会各项工作。在第三、四届委员会工作期间,姜标教授接替吴先生主任一职。由于他工作繁忙并兼任一些其他职位,不能常年顾及学会工作,故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的工作更多的由我来具体负责。在这期间史真教授等、潘毅教授等、周成合教授等、张前教授等、张绪穆教授等积极支持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工作,分别成功承办了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六届至第十届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在会议大会邀请报告人的遴选中,我们始终坚持了以学术水平为准则,同时也兼顾地区间、高校与研究院所之间、资深教授与青年学者、国内外杰出有机化学家之间的平衡。坚持了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不以“长”为贵,不以“名气和头衔”选择大会报告人。委员会还规定了在连续两届会议中安排的大会报告人尽量做到不重复的选择原则,使学术交流活动保持学术本性。在这期间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还分别委托西南大学周成合教授等、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韩福社研究员等、上海大学曹卫国教授等、广西师范大学苏桂发教授等、扬州大学颜朝国教授等、淮北师范大学王磊教授等和西北师范大学胡雨来教授等分别承办了中国化学会第九届至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除了负责原所属天然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氟化学及物理有机化学等领域的会议申报等事务外,依据有机化学学科发展需求还分别成立了新的专业委员会。早在第一届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期间就筹备组建了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并与有机化学同步召开了首届学术会议。目前该交叉学科已经召开了11届全国性学术会议,发展成为中国化学会中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交叉学科学术活动。 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组成、性能及转化的科学,但是人类社会在利用资源过程中的粗放型模式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如何通过化学研究促进资源粗放型利用模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精准利用,最终达到解决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依据这一问题和社会需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被我确定为自己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领域和目标,并且在我们研究过程中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一研究工作领域和目标的重要意义。为了使更多化学家关注并介入资源化学研究工作从而促进这一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得到更好发展,在中国化学会的关心和批准下,连续召开了四届全国资源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就矿产资源、化石资源、生物资源等从宏观到分子水平进行了充分学术交流,增强了与会专家学者对资源化学研究工作的兴趣和搞好资源化学研究的信心。资源化学学术会议扩展了与会专家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坚定了资源化学是社会发展和化学学科发展对化学家提出的挑战性任务。 田伟生 原中国化学会有机合成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1993-2018)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2018)
随中国化学会代表团访问西藏大学
讲述人:李永舫 研究员
2010年5月,我参加了由方世壁书记(时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带领的中国化学会代表团,访问了西藏拉萨。这是我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访问拉萨。下面是我根据日记整理的访问拉萨的记录,与中国化学会各位朋友分享我那几天的愉快经历。 我从北京乘飞机到西宁参加中国化学会访问西藏代表团(大家约定在西宁集合),代表团团长是方世壁,成员还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5月13日我们从那里乘火车沿青藏铁路去拉萨。 5月14日早上醒来7点左右,欣赏了青藏铁路沿线的5000米高原风光。这时是蓝天白云,感到天很低、很蓝。火车经过的区域仍然比较平坦,是整体的高原,并且也有河水流淌,山上的雪也不多,这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经过唐古拉山口(5100米高度)时也没有缺氧的感觉。其实火车车厢中弥散了氧气,车厢里又有暖气,所以晚上睡得也很舒服。 下午2点40分火车正点到达拉萨车站,西藏化学会的两位工作人员(包括西藏化学会秘书长布多教授和西藏大学的白银教授)等到火车站迎接,向我们每人献了哈达,然后送我们到下榻的宾馆。他们在送我们去宾馆的路上特别关照大家晚上不要洗澡,外出走路要慢,防止高原缺氧反应。 5月15日我们代表团去西藏大学访问和作学术报告。西藏大学新校区很漂亮,尤其是图书馆,很有布达拉宫的韵味。今天是方世壁老师带队,分两个会场8人作学术报告,太阳能电池会场是我和薄志山、林原、杨国强四人作报告,另一个会场是徐坚、马於光、黄勇和卜诗尧四个报告。我的报告题目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因高原缺氧报告时感到有些吃力,有接不上气的感觉。到拉萨后的这两天没有感到严重的高原反应,但还是感觉有些不舒服,尤其是上台阶感到很吃力,下午的学术报告也觉得很累。 5月16日我们去西藏大学新校区参加与西藏化学会和西藏大学理学院的座谈会。西藏大学一位女副校长迎接我们并参加了座谈会,她简单介绍了西藏大学的情况,西藏大学理学院一位女院长介绍了西藏大学理学院的情况,我们这边方老师介绍了这次中国化学会代表团的成员,并说明了来意,然后杨国强和黄勇分别介绍了中科院化学所和中科院理化所的基本情况。介绍情况之后大家进行了座谈,主要是讨论我们能帮西藏化学会和西藏大学做些什么?这里需要我们一些什么帮助?座谈会后大家参观了西藏大学理学院的实验室,我觉得他们在藏药分析方面的条件还是不错的。 晚上西藏化学会与我们一行就餐,西藏化学会理事长等参加。最有意义的是藏族姑娘和主人向我们每人献了哈达、赠送了西藏高原歌曲光盘、向每位客人唱歌敬酒,表现出藏族人的热情好客和热烈豪放的性格,他们歌唱得很好,使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最后我们代表团成员也集体唱一首《难忘今宵》答谢。 这次西藏之行,拉萨的布达拉宫等建筑、西藏高原土灰色的山脉和高原湖泊等自然景观、西藏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对西藏大学的访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访问增进了对西藏化学会以及西藏大学的了解。
中学生与院士面对面
讲述人:唐本忠 教授
收到中国化学会的邀请后,我提前“预定了”一个不太忙碌的上午,陷入关于学会的回忆当中。可以说我的科研生涯与学会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我目睹了学会这几十年来的发展与成长。多年来我参加了大概有数十场,也可能有百余场学会的会议,自己也作为主任委员筹建了中国化学会分子聚集发光专业委员会,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却是一次与高中生的见面会。 大约在10年前,在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上,学会第一次组织院士与高中生面对面的活动。依稀记得那天是一个炎热的午后,在北京大学的一间小教室里,30多位学生上坐满了整间屋子,这些学生来自于全国各个高中,都是化学竞赛的佼佼者。参加活动的除了我之外,还有张希院士和丁奎岭院士。面对一群未来很可能是我们国家化学接班人的小朋友,我们都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或是给与一些引导。影影绰绰的记得那是一位身形比较高大的男生,大概是东北人,他的问题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在近代科学迅速发展的时期,有很多的自然科学问题都亟待解决,人们经常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各种科学原理,例如达尔文、伽利略,甚至画家达芬奇,他们都是博学家,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现在做研究很难达到前人的成就,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学习的都是已有的知识,我有时觉得有一些无趣”。我听到这个问题后有很多感悟,这也是我喜欢与年轻人交流的原因——他们往往更大胆,想法更新潮,也更活跃,精力更充足。我回答道:“某种程度上来说你说的是对的,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同时打通了近代科学快速发展的通道,在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甚少,所以一些思维开放的人成为博学家。但实际上真正成为博学家的人仍然凤毛麟角,这也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绝大部分人还在为果腹和保暖而奔波,仰望星空的人只能是那些衣食无忧的贵族。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比他们幸运得多,因为我们可以用读一本书的时间掌握他们穷尽一生探索的知识,我们动动手指在网上搜索下就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理论,是真真正正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到你的问题,我认为科研有趣在于科研本身,要从获得知识中得到乐趣,从探索未知中得到乐趣,等到你真正的进入科研生活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未探索的,或者亟待探索的难题还有很多很多。现在的社会某种程度上都比较‘功利化’,但是我们需要像你们一样对科学抱有纯真热忱的人才来加入我们,我们需要一小部分人来仰望星空,探索未知。” 见面会结束后,我和张希院士,丁奎岭院士便匆匆赶往下一个会场,但是那位同学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8年过去了,如若他读了博士,大概也快毕业了吧。
矢志笃行 致远未来 ——贺中国化学会90年华诞
讲述人:王婷 科研助理
作为组织者之一,参与筹备中国化学会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以下简称“全国色谱会”)已经有四年多的时间了,成功的组织了第22届和23届全国色谱会。两届,四年,发生了很多记忆犹新的故事。 力量生于团结 2018年,我受命组织2019年的全国色谱会,当时我对组织大型会议的经验还不足,会议具体流程等不是很清楚,但接受了任务,就要做好它。2019年元旦后,我就全身心投入到了会议筹备的过程中。在张玉奎院士、许国旺研究员、张祥民教授、张丽华研究员、梁振研究员等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反复确认文字稿,调整会议方案,从会议场地选址到会议通知发布,从网站建设到后台统计,各位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由于上海到大连飞行时间较短,许国旺老师为了抓紧工作进度,与我当天往返于上海和大连之间,当时在飞机上,我还担心当天往返会让老师比较疲劳,但许老师和我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行程。第一次接触中国化学会,流程和形式的很多事情都不是很了解,梁振老师耐心的教导,并且积极联系中国化学会的会议负责人鞠华俊老师,解决会议期间遇到的很多问题。在使用会议网站的时候,也有很多问题,中国化学会网络技术的老师细致的解释和帮助,给会议顺利召开提供了基础保障。从前期准备到后期与复旦大学的各位老师对接布置现场,复旦大学的志愿者们在张祥民老师的带领下,一遍遍彩排签到流程,确认拍摄地点,确定茶歇位置,布置展台墙报,大家认真负责,不辞辛苦,成功的组织了上千人的会议。这也是我第一次组织如此盛大的会议,各位老师为了会议顺利举办所付出的一切也让我铭记于心。树木在森林中相依偎而生长,星辰在银河中因辉映而璀璨,中国化学会将各位老师连接在一起,共同筹办盛会,让年轻人有幸感受师者风采,感受集体的力量。 成长源于磨练 随着闭幕式的完美落幕,也公布了下一次举办会议的地点,辽宁大连。但由于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原本定于2021年在大连同时召开的国际会议延期,导致全国色谱会更改了举办地点,前期去看的会场,住宿等已经确定的一切方案都归零。 在各位老师的决策下,会议筹备组将会议地点改为深圳,由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南方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化学会第23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一切都在有序进行中,由于已经组织过一次全国色谱会,深圳的这次会议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但就在开会的前一天,由于疫情影响,北京的参会代表不能来到现场参会,当时疫情也比较突然,上午飞往深圳的航班还正常,下午就停飞了,而且北京的各大高校也不让离京。这对会议筹备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不仅很多注册的参会代表不能参会,更重要的是,筹备组邀请的很多专家不能参会。考虑到让不能参会的代表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会务组当机立断决定开通线上会议,并对未能来参会的代表进行退费,且所有人均可观看大会报告的线上直播。会议前一天晚上,会务组临时安装直播平台,多次彩排调试,所有工作人员基本都在会场忙碌到凌晨。终于大会开幕式顺利举行,大会报告直播平台也如火如荼,人声鼎沸。为了确保在会场的人员安全,会务组临时安排了在会场内进行每天核酸检测,给参会代表最大的便利和安心。最终,会议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精准防控、零感染,可以说是完美收官。在疫情期间,好多次的当机立断,也可谓是惊心动魄。这也是疫情后,我们组织的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人生漫长,晴雨交加,困难和磨砺总是伴随着我们,犯其至难,方能图其致远,经得起磨砺才是成长的青春;若是心怀热爱,即使岁月荒芜,亦能奔山赴海,静待一树花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让我能与各位优秀的师者相识,更加认识到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在筹办会议的过程中,总会有困难,但我始终坚信,磨砺始得玉成,笃行方能致远。中国化学会已经走过90年岁月,风雨更迭,历史悠久,今后,让我们一起携手,矢志笃行,致远未来。
时隔半年的合影
讲述人:郑素萍 研究员
2010年,我还是一名中国化学会秘书处的新人。黄维院士一次来京,说起唐有祺院士是他的老师,刚好第二天约了去家里看望他。我鼓起勇气说也想跟着一起去,便有了第一次的拜访。 在唐先生家里坐了一会,我们便一起去了附近的餐馆用餐。唐有祺院士和夫人张丽珠先生(张丽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缔造者)虽然已经年逾90高龄,但精神矍铄、精力尚佳,讲了很多过去的故事、中国化学会的历史以及对化学发展现状和未来的看法。兴致之余,唐先生从包里拿出数码相机,我们轮换着拍了一些合影。 随着我对中国化学会日常工作的熟悉,在工作中担当的也多了起来。到了春节前夕,时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的方智老师便开始带着我一起看望一些在京的学会老理事长和资深院士。当我们来到唐先生家里,刚坐下,先生便走到书房,拿出几张塑封的照片递给我。我马上认出这是半年前在先生家里拍的合影。唐先生在家里置办了一个塑封机,日常把拍的照片打印出来并塑封。刹那间,感动之情难以自已,每年去看望先生的人那么多,微小如我,从没有奢望他还记得我!这个时刻,从此在我的记忆里扎下了根。 因为工作的性质,我有幸接触了许多的化学界前辈们。回忆往事,很多时刻历历在目。去徐光宪先生家,每次他都是穿戴的整整齐齐,提前坐在沙发上等着我们。他家人告诉我,这是因为徐先生怕自己行动慢,如果不提前坐好,会让客人等。而告辞的时候,无论如何,他都会送到门口,一直等客人进了电梯。去看望郭慕孙先生,第一件事是要登记。他有个大笔记本放在茶几上,每一位客人都要登记姓名、单位、来访日期、电话这些信息。他的夫人告诉我,这是因为郭先生年纪大了,记忆力下降,他时常翻阅这个登记本,尽可能记得每一位来访的客人。 在中国化学会工作十多年,我一边服务会员和化学工作者,一边不断的从“大家”身上汲取养分,完善着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给了我一个“正确”的科学家画像,这让我在日常的工作中,即便遇到了极少的“难搞”的人,我会告诉自己这是不对的,而不会为此焦虑和纠结。我也不时的跟秘书处的同事强调,无论是领导、院士,还是年轻的化学工作者、学生,都要做到不卑不亢、平等尊重,在“大人物”面前不谄媚,在“小人物”面前不倨傲。希望这能成为中国化学会秘书处的原则。

缘起与成立

20世纪初期,在欧、美、日等地攻读化学的我国留学生,深切体会到学术团体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纷纷倡议,组织中国的化学团体,以促进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

艰苦创业 抗战救国

中国化学会成立之时,正值国家为难之际,化学界的先驱们怀着爱国热忱之心,报着科学救国之志自愿并积极的组成了这个学术团体。成立初期,学会设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尚可勉强的开展工作,但是五年后,日本军国主义再次发动侵略我国的“七七事变”,国土不断沦丧,学会辗转迁移,开始走向更加艰难,更加崎岖不平的道路。工作条件和经费来源更加困难,但是中国化学会在既无经费,有无会址,更无专职人员的及其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应抗日救国的急需,坚持学术交流、期刊出版、化学教育与科普等工作,结合当时的国防化学与工业的需要,组织开展学术活动,从而收到广大化学工作者的拥护和爱戴,组织不断健全,地方分会相继建立,会员不断增加,为中国化学会树立了艰苦创业、爱会如家的优良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迈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以下简称科委)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相继组建成立,加强了对科学事业的领导。同时,大学不断增设,工业部门和国防单位相继建立了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各单位的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力量不断加强,从欧美和苏联陆续归来一批学者投身新中国建设,成为科技事业的带头人和骨干。1956年国家制定了十二年科学长远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铺就了广阔的道路,从而使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作为科学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化学会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学会组织的迅速发展、为学会活动的不断扩大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文革十年,步履为艰

在科技教育事业惨遭摧残、破坏的年代,化学会不仅被诬蔑为“裴多菲俱乐部”,活动全部终止,学术期刊被迫停刊,而且赶走工作人员,挪用办公设施,甚至将珍贵资料作为垃圾丢弃殆尽。令人诧异的是,强占侯德榜捐赠的会所,改作他用。中国化学会的工作只得陡然停止。但是,广大科技人员,教师,坚信社会的发展,坚信暴风雨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牵头!他们始终以国家复兴、民族兴旺为己任,始终关注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愿为富民强国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  迎科学春天

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划,注重了微观的、快速的和能量的各种基本问题,把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深层次的研究列入了规划,同时,还结合我国的资源和能源等问题开展研究,如催化、稀土、天然产物等。使我国的化学科学开始大发展。这期间我国的化学工作者出国交流、学习的人数骤增,国外学者也不断前来我国访问,一些国际组织与我国建立了联系。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了世界。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中国化学会与时俱进,与化学科学相辅相承,先后组织两次盛会、改革创新、促进学会组织年轻化、先后与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化学会取得了联系,并加入了化学国际组织,我国化学家已开始活跃在国际学术活动舞台中,中国化学会从此恢复了活力,迎来了化学的春天。

转轨奋进迈入新征程

在振兴中华和再展宏图的“七五”期间,化学工作者有着更加广泛施展才华的天地,在这阶段,我国的研究生制度已初见成效,年轻一代的化学学者日趋成熟,赴国外学习的青年化学家已陆续学成归来,在中国开始建立了化学科学的全新研究领域。化学与其它学科或技术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也更加紧密,出现了多种前沿学科和技术,例如,化学与生物结合出现了生命化学,一切生命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思维、情绪、智力、衰老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必须大力加强生命化学的研究。又如化学与航天科学结合出现了空间化学和空间材料技术,其中许多高技术问题,期待化学工作者研讨。

与时俱进  开创新天地

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推动了我国化学研究全面恢复和发展。时代的要求如春雨滋润大地,化学学科的发展,又成为学会开拓工作的沃土。中国化学家做出了一些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学会工作开始跨出国门,参加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尤其从90年代开始,化学领域的交流逐渐与世界前沿接轨。中国化学会与时俱进、伴随化学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开创一片新天地。

1992年适逢中国化学会60华诞,隆重盛典在北京举行。

进入新世纪,可持续发展

学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团体,是基于会员自身的学科、专业、兴趣而成立的科学共同体。在学会的学术氛围内,孕育创新思想、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可以认为,学科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更具深度的交流平台,而学术组织恰恰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因此学科的发展是学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学术交流是学术组织的根本任务。纵观世纪之交的中国化学会,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012-至今

目前,中国化学会个人会员9万余人,单位会员170余个,下设40个学科/专业委员会、8个工作委员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和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中国化学会共主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SCI收录期刊15种。近年来,每年组织召开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30余项。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参会规模达到1万3千余人,是国内化学及相关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学术盛会,是中国化学会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品牌。中国化学会主办的“中国化学奥林匹克”每年参加中学生已达8万人次,从中选拔优秀中学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为祖国争得荣誉。学会先后设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三十余项奖励,表彰化学学科领域的杰出人才,鼓励化学领域的科技创新。2021年,中国化学会再次获得中国科协第四期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项目”的一类资助。2020年和2021年,在世界一流科技社团评价报告中,连续被评为五星级社团。2021年度,学会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1907-1932
1933-1948
1949-1966
1966-1976
1977-1983
1984-1991
1992-2001
2002-2011
2012-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