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奖者简介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5日

根据“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奖励条例的要求,经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评审委员会的审议,评出10名同志。现将获奖者情况简介如下:(排名不分前后,按序列号排序)
吕小兵 男, 34岁,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主要从事基于CO2的绿色化学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温和条件下CO2的催化活化及高效转化成有机碳酸酯的方法学研究;CO2参与聚合反应过程中的立体化学控制;超临界CO2中聚合物合成和改性。在将CO2转化成光学活性有机碳酸酯方向上取得较好进展,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在室温、低压的温和条件下用外消旋环氧烷烃为原料直接一步合成光学活性环状碳酸酯。设计出高活性手性催化体系,可在温和条件下催化CO2和外消旋环氧烷烃反应高选择性得到呈窄分布且高度有序的光学活性聚碳酸酯论文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J. Am. Chem. Soc., 2004, 126, 3732),并被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04, 8, P549Highlights from the Literature形式报道,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3574)。该篇文章被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Science & Technology Concentrates形式报道2004, 82(28), 21。最新开发的手性催化体系可以同时实现不对称、区域和立体选择性活性交替共聚合,并首次通过ESI-MS方法跟踪到共聚反应的活性物种,该项工作即将以全文形式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J. Am. Chem. Soc., 2006, 128(7), ?)。课题组的目标就是希望在基于CO2的绿色化学领域做出有特色的研究工作。
刘辉彪 男,35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近几年对有机、无机/有机功能分子聚集态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深入系统。2002年,首次利用C60粉末直接构筑C60纳米管,所获得的C60纳米管是由C60晶体生长而成,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杂志上(J. Am. Chem. Soc. 2002, 124, 13370-13371)2003年,利用有机固相反应的方法,获得了基于有机p体系共轭分子形成的新的纳米尺度的聚集态结构,并实现了可控生长。论文发表在J. Am. Chem. Soc. 200312536),1094-10952004年利用有机气固相反应获得了无机/有机电荷转移盐纳米线,并发现它们具有良好的场发射性能,是一种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场发射材料。可以在任意基底上生长该类材料,并进行调控生长以及图案化,部分结果已经发表在J. Am. Chem. Soc. 2005,127(4), 1120-1121。同时开展了构建具有光电活性的基于富勒烯与共轭有机分子、共轭高分子形成的二元及多元体系以及基于上述材料形成的新的聚集态纳米结构和无机/有机共轭功能分子的有机光电体系的研究工作。
 
徐明华 男,34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有机不对称合成及有重要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系统研究了二碘化钐诱导的不对称还原偶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高光学纯度的α, γ, γ-三取代γ-丁内酯;发展了一系列二碘化钐诱导的高效制备重要有机功能分子手性对称和非对称邻二胺以及手性β-氨基醇的新方法,反应的非对映选择性可高达>99:1,对映选择性高达99%,可望在不对称合成和天然产物合成中获得较大的应用。其中手性非对称邻二胺的合成工作被美国化学会 “Heart Cut”报道。目前承担和参与了国家和上海市的多项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已在J. Am. Chem. Soc., Org. Lett., J. Org. Chem.等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
 
陈 淼 女,35岁,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功能化界面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在半导体表面制备了图案化导电高分子膜,并实现了微米级图案化膜的完整转移,证明了利用自组装膜导向的电沉积或化学沉积法是制备聚合物或金属微结构的经济实用的方法。开展了基于PNADNA表面组装的功能化材料及传感器研究。现承担国家973项目子课题研究工作、中科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十余项,在Advanced Material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多篇(SCI收录43篇)。1998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2001年获得洪堡基金资助价值超过6万马克的SPR零部件一套,自行搭制完成并运送回国。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巢 晖 , 35,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设计、合成一系列结构新颖的金属多吡啶配合物,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手性多核配合物构筑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核酸酶模型化合物和DNA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发现了一些DNA“分子光开关”化合物和能够有效可见光断裂DNA的新型人工核酸酶;在电子与能量转换调控方面,首次实现随溶液pH变化,双、多核金属配合物不仅能充当双质子酸,也能充当双质子碱,为有效调控配合物的光电性质提供了新的途径;设计、合成出一类具有强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金属多吡啶配合物,对配合物结构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和探讨。1999年至今已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2篇,参编英文著作1部,作为主要成员获得2001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雷圣宾 男,32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主要从事分子纳米结构制备与表征和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研究,从事科研工作以来曾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现主持基金委面上项目一项。研究方向1.表面分子纳米结构组装机理研究,2.单分子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成果有:系统研究了取代基对分子间作用和分子表面组装行为的影响,为理解多组分表面分子组装的规律提供了实验基础。发现了酞菁的一种新型表面分子纳米结构¾酞菁单分子线。 (J. Chem. Phys. B., 2001, 10510838-10841. J. Phys. Chem. B 2001, 10512272-12277. Chem. Mater.2002, 14, 2837-2838.);以烷烃衍生物在石墨表面的有序组装单层为模板,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成功诱导酞菁、苯甲酸分子和镍纳米团簇形成了有序的纳米结构。并实时观察了酞菁分子沿烷烃衍生物片层扩散迁移的过程。这一研究结果为三维有序纳米结构的构筑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同时为纳米器件的构筑提供了基础。(ChemPhysChem, 2003, 4, 1114 -1117. Langmuir 2003, 19, 9759-9763. J. Phys. Chem. B., 2004, 108, 1173-1175. J. Phys. Chem. B., 2004, 108, 224-227.)利用STM研究了PmPV 在石墨表面的吸附过程,对其与碳管的可能结合方式给出了直接的证据。以亚分子级的分辨率观察到PmPV分子链在吸附层中的多种折叠现象,并确定了吸附结构中分子链相对石墨片层的取向,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分子模型。这些结果为PmPV与碳纳米管的相互作用模式提供了直接的物理图像,同时对理解这些相互作用的物理性质提供了依据。(Adv. Mater., 2004, 16(9-10), 828-831.) 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
 
徐国宝 男,33岁,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化学发光和电化学生物分析研究。代表性成果有:找到一个比已经广泛实际应用达十五年的体系更好的环境友好电化学发光体系;将碳陶瓷材料运用于快速高效固相萃取;建立了灵敏度比常规方法高两个数量级的电化学发光测定部分胺类物质的方法;找到比目前商业化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中采用的增强剂强三倍的新型增强剂;建立了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检测血钙的新方法和研制出易于批量生产的具选择性氧化的ITO电极等。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4篇,论文被Chem. Rev.J. Am. Chem. Soc.等引用155次。已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有4项。获得2005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五完成人)。目前承担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
 
孙昭艳 女,31岁,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及其混合体系相分离行为的统计热力学以及高分子复杂流体的计算机模拟。在统计热力学领域,首次阐明了自由体积对温度、组成、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依赖关系或组分间相互作用参数对分子量的依赖关系是数均分子量和z-均分子量对多分散性聚合物溶液和混合物相分离行为影响的物理本质;提出了聚合物溶液和混合物热力学函数计算的新方法,指出了聚合物分子链缠结是导致聚合物溶液最佳相容压力出现的物理本质;建立了计算剪切和压力场同时作用下聚合物溶液和混合物相图的新理论方法,为高压溶液聚合反应条件的遴选和多相高分子材料加工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计算机模拟方面,建立了有效的自洽场以及M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聚合物物理凝胶化过程,首次澄清了构象与凝胶化的模糊关系;此外,还运用自洽场方法,阐述了p型三嵌段共聚物有序-有序转变的物理成因。上述研究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很好的评价论文被他人多次引用。迄今为止,在MacromoleculesJ. Chem. Phys.J. Phys. Chem. B等国际国内著名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6篇,提交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23篇,并且作为主要译者参与翻译及校对《聚合物共混物 组成和性能》(“Polymer Blends, edited by D.R. Paul)从第二章到第八章的内容。
 
张红雨 男,35岁,山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最初致力于探讨生物活性分子产生与清除自由基的结构-功能关系,特别在用TD-DFT方法解释光敏反应机理和归属自由基瞬态光谱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研究成果已在Chem. Eur. J.Free Radic. Biol. Med.,Org. Lett.J. Org. Chem.Chem. Res. Toxicol.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被引用200余次,一篇论文被ISI评为1%顶尖论文,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期的研究工作集中于探讨生物分子在化学空间中的分布模式。揭示了小分子配基在蛋白质折叠类型空间(fold universe)中的power law分布现象,比较了中药成分空间与西药化学空间的结构,这一系列研究对理解配基的起源与进化、更新药物设计策略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借助计算化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生命起源与进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特色的工作。有关研究的初步成果已发表于FEBS Lett.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等国际期刊。先后担任16种国际重要期刊,如:J. Am. Chem. Soc.Chem.-Eur. J.J. Org. Chem.等的审稿人。
 
周正洪 男,34岁,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研究工作:(1)采用双活化原理设计合成了新型手性次膦酰胺、膦酰胺类化合物,在酮的硼烷还原反应、醛的硅氰化反应中取得突出的催化效果;(2)合成了一类新型手性-氨基醇,在NaBH4还原三唑酮合成旋光活性农药烯唑醇、烯效唑中取得突出的效果;(3)发现三甲胺//溶剂均相催化体系明显加速Baylis-Hillman反应,并应用于手性活化烯诱导的不对称反应,得到突出的催化效果;(4)系统研究了有机二硫代磷酸对环氧烷的区域和立体选择开环反应,并在手性(Salen)Ti(IV)催化下实现了对映选择开环反应;(5)采用手性三配位磷在Mitsunobu反应条件下,实现了仲醇与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对映选择反应,使仲醇得到动力学拆分。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多项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国际合作项目。Org. Lett.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Tetrahedron: AsymmetrySynlettSynthesis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50篇被SCI引用,被他人引用110多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