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授奖通知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2日 来源:中国化学会

根据《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条例》,中国化学会奖励推荐委员会推荐第九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候选者。经评审委员会审议,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决定授予马大为院士等4位化学家第九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第九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获奖者名单

(按姓名拼音排序)

姓  名

单  位

马大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唐本忠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汪燮卿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吴骊珠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由中国化学会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表彰在化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或重要进展,在学术上列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卓越建树,推动了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卓越化学工作者。奖项每两年为一届期,每届授予4位获奖者。

 

获奖者介绍

 

马大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授奖理由:发展了新的铜催化偶联反应配体和催化剂,为药物分子的高效合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个人介绍:

马大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了铜/氨基酸催化的芳基卤代物与亲核试剂的偶联反应,该反应条件温和,底物普适性强,已有超过2500篇论文和专利使用这个方法进行功能分子的合成,也被用于抗高血压药培哚普利和治疗干眼病药Xiidra两个药物的工业化生产。最近,他发展了更高效的草酰二胺类配体,首次实现了价廉易得的芳基氯代物在温和条件下铜催化偶联反应。与已知配体相比,该配体在用于芳基溴、碘代物的偶联时催化剂用量可以降低2个数量级。目前这类新配体已成功用于三个药物中间体的吨级生产。他的反应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现代药物发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每天都用的反应”。发展了以分子内氧化偶联为代表的一系列合成策略,完成了30余个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其中曲贝替定的高效合成已经进入工业化生产,为这个被认为是“最难制备的两个抗肿瘤药物之一”提供了一个经济的制备方法。发现了高活性的细胞坏死抑制剂IN-104和第三代新型EGFR抑制剂ES-072,分别作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肺癌的药物,在欧洲和中国进入了一期临床实验研究。最近获得的奖励包括ACS Arthur C. Cope Scholars Award (2018),未来科学大奖之“物质科学奖” (2018),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9),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023)等。

 

 

唐本忠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授奖理由: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科学概念,为推动光物理和有机发光材料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个人介绍:

唐本忠,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理工学院院长。唐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和先进功能材料研究,其原创提出的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科学概念,打破教科书上经典论断,提供了高效固态发光材料设计新思路,已吸引全球76个国家/地区2200余个科研机构竞相跟进研究;累计发表论文2000余篇,引用19.3万次,h指数194,连续11年入选全球化学和材料科学双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目前为中国排名第一的化学家;培养研究生/博士后400余人,已有200多人在国内外高校等担任教职;主持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80余项,积淀大量原始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Nano Today Award(2021)和CCTV科技盛典年度科技创新人物(2018)等奖励及殊荣;提出聚集体科学的研究新维度,建立中国科学家引领的整体论科学哲学新范式。为巩固AIE原始创新的持续引领地位,创立专业转化型研究院,以原创材料助力行业转型升级,并将中国品牌写入医疗器械注册体系方法学。

 

 

汪燮卿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授奖理由:开发了重油催化裂化生产轻质烯烃和汽油组分系列技术,为石油炼制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个人介绍:

汪燮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的科研开发和管理工作。从事军工油品的分析研究,建立了质量控制分析方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微量分析方法。率先主持开发成功一条炼油与石油化工相结合的,以重质油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的DCC工艺和高质量汽油的MGG工艺等多种新技术路线,以及符合上述工艺要求的催化剂,实现了我国重大炼油成套技术的首项出口。指导开发具有独特结构的催化氧化新材料空心钛硅分子筛,成功应用于低排放、低能耗的工业制造工艺。指导了含酸原油直接催化裂化、移动床甲醇制丙烯、吸附强化水蒸气重整制氢等工艺技术的开发。

参加或主持多项油气资源和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战略研究项目,主持多个院士工作站的技术开发项目。曾担任第15和16届世界石油大会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炼制分会副主任,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化学化工专业组委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等社会职务。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各1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出版专著4部,培养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60余人。

 

 

吴骊珠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授奖理由:创建“放氢交叉偶联”反应,为人工光合作用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个人介绍:

吴骊珠院士长期从事光化学的研究,涉及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开创了高效、稳定的光化学转换系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例如:创建“放氢交叉偶联”反应,实现了若干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化学反应;借鉴自然光合作用与酶促反应,构建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大幅提升人工光合作用的效率和稳定性;通过分子设计、反应设计与体系设计,架起光生载流子与反应底物间的“桥梁”,完成极具挑战的多电子多质子光化学转化,并赋予未来化学概念和应用的革新。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0)、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奖(2013)、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2016)、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23)、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3)等。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22年入选首期新基石研究员。目前担任亚洲和大洋洲光化学协会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第三十一届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中国化学会       

2024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