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
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
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湖南大学建设,原名为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科技部于2001年7月正式下文批准依托湖南大学边建设边开放,2002年11月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组的建设项目验收,2025年1月正式通过重组更名为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实验室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教授。
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面向国家人民生命健康,围绕化学生物传感领域基础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有组织的集成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解决复杂生命体系化学信息获取与重大疾病诊治的关键科学与共性技术问题。主要开展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化学生物传感新材料、化学生物传感系统集成与仪器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突破功能核酸分子识别工具设计理论,研发功能核酸体外检测和活体影像试剂;开发分子成像探针和多维度微纳传感材料,摆脱传感材料进口依赖;融合多模态数据解析技术和化学生物传感系统,实现智能传感仪器的高水平自主可控。实验室将建成为我国化学生物传感原创理论与技术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聚集地。
目前,实验室拥有一支由118名固定人员和多名流动人员组成的研究队伍。固定人员包含教授89名,研究员3名,副主任医师1名,副教授15名,助理教授1名,技术人员8名,管理人员1名。人才队伍固定人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48人。
近十年,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重大和重点项目12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近15亿元,以第一单位共获国家三大奖11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8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Science/Nature发表论文15篇,多项成果已转化落地。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获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在推动我国化学生物传感自主创新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验室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加强对外开放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深入研究国际前沿发展趋势,涵育源头创新能力,带动青年人才成长。实验室设立了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基金、自主研究课题项目;每年举办各类国内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已连续成功主办了九届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分析与纳米技术”系列国际会议;邀请各领域极富盛名的海内外知名专家来室讲学,设立了“千年学府论坛--化学生物前沿杰出学者讲座”。
在依托单位湖南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将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化学生物传感科技前沿,构筑多学科、产学研融通发展的创新研究体系,成为化学生物传感新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源头创新基地,持续引领国内外相关学科和行业创新发展。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有逾百年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8年岳麓书院改制设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所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是湖南大学办学历史最长的学院之一。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定名即成立化学系,1946年成立化学工程系,1961年成立化学化工系,1996年成立化学化工学院。目前学院共设有4个系和1个中心:化学系、化工系、应化系、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医学系、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学院在4个专业招收本科学生: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化学生物学专业,2022年开始招收化学强基班。化学专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9年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应用化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220余人,其中教授109人,副教授52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各类人才54人。学院化学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是“985工程”一类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化学学科位列全国前10%(A-类),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评B类。化学学科ESI排名48(2024年9月数据),进入全球前3‱。学院2018年入选首批全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20年入选湖南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
学院的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均为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分析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与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学院设立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6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应用化学5个二级学科),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学院每年招收310余名本科生、25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140余名博士研究生,在籍学生24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余人,本科生1100余人。学院化学专业2012年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
学院建有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原“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与生命分析化学”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化学生物学”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先进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学院每年都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与面上项目、国家重大军工项目。近年来年均发表SCI源刊物论文500多篇,篇均被引36次;年申请国家专利数十项,现保有专利417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
学院拥有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大学-巴陵石化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化学)五大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分析化学》《DNA纳米探针的制备及检测活细胞内肿瘤相关mRNA虚拟仿真实验》《分析化学(1)》《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化工设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分析化学(1)》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化学与能源》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分析化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分析》《化工设计》等6门教材被评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有机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教材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化工设计》教材被评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化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理科试验班和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了卓越工程师班,学院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并联合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与就业基地,为学生的深造、留学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创新型、宽视野、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学院一直以来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成具有理工融合特色和先进学院文化的国内一流水平的化学化工学院是学院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学院学术氛围浓厚,学术环境和谐自由,科研与实践教学支撑条件优越,是广大有志青年学习深造和科学研究的理想之地。学院的人才培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数十年来学院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四海,为化学化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医学系简介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医学系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2004年成立湖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2013年,成立湖南大学化学生物学与纳米医学研究所,2019年成立化学生物学系,2022年更名为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医学系,2022年开始独立招收化学生物学专业本科生。
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医学系现有专任教师共计28人,包括院士1人,杰青/长江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8人,教授22人。近五年,化学生物学学科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增纵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重大研发项目4项,重点项目3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 Chem., Nat. Chem. Bio., Nat. Biomed. Eng., Nat. Mater., PNAS等期刊,多项成果已转化落地并取得社会经济效益。
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医学系的研究定位:面向癌症、代谢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精准诊疗需求,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过程与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化学本质,研发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及诊断试剂,推动新药研发与分子精准诊断技术的源头创新与临床转化。化学生物学专业现依托“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与生命分析化学”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为化学生物学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