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士
欢迎 邹江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瑞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石海强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朱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开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佩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任浩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罗浩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灿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存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佳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桃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Tashiro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心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谢程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邵志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扈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阴彩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庆宝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女,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TWAS院士)
专业领域
化学,分析化学,电化学
学习/工作经历
1952年于北京辅仁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1986年-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主任,2002年起先后任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和顾问至今.
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电分析化学研究, 瞄准国际前沿,注意学科交叉, 特别在化学修饰电极和分子自组装、生物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及电催化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八五”、“九五”重大和重点基金、国际合作重大基金,以及“十五”国家仪器攻关、973、863、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和课题负责人。
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简述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和省部级奖11项(10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国际奖1项(个人奖)。获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成就奖(2015年),分析化学委员会女分析化学家奖(2016年)。 出版专著、专论16部/册,获发明专利60项。发表论文(SCI)1000多篇。被他引超过5万2千多次,H-指数115。连续5次跨15年(2002-2016)入选 ( ISI Web of Science)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被聘为美、法、日三所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 (USA), Dijon University (France) and Yamanashi University (Japan))的客座教授。曾任6种国际学术刊物(“Chem.Commun”., “Electrochem. Commun“., “Biosens & Bioelectron“,“Bioelectrochemistry“, “Talanta“ and “Sensors”) 的编委和顾问编委。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专题和邀请报告100多次,在26个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讲学、报告100多次。大力开展国际合作研究:1988年起先后与国际著名专家实验室联合进行专题研究,包括美、法、德、瑞士、瑞典、日本、芬兰、澳大利亚(获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基金,2009-2014)等。 培养100多名研究生其中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3人,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的4人,院优秀奖的10人,及获全国优秀博士后1人。获国家的国外引进青年千人创新人才的14人, 另有一人己当选中科院院士(李景虹).她本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6),“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7届)及中科院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杰出贡献指导教师 ”。
化学公益贡献简述
围绕电化学界面微结构与宏观间的相应关系,早在80年代初就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至今。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90年代后,面向国际科学发展前沿,迅速开展了分子自组装有序膜修饰电极研究。在电极界面修饰、自组装、表征、界面电化学理论和应用等方面开拓发展,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研制新型化学修饰电极90多种。从分子水平设计并拓展在金,特别是碳上单层和多层分子及纳米金属膜的有序组装。建立电流滴定法测定自组装单层膜的表面pKa 值,被澳大利亚大学采用为教材。出版100多万字专著《化学修饰电极》,被选为中科院研究生教材。为英国“分析科学大全”撰写了“化学修饰电极专论”。化学修饰电极是开展能源、材料、环境、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电化学界面研究从被动认识到主动控制的重要标志。
在国内很早开展光透光谱电化学研究,组建谱学电化学装置多种(如EC-UV/Vis,-FTIR,-Ramam,-CD,-SPR,-ESR等),原位表征和阐明复杂体系的电极过程
理论上,提出研究不稳定体系电催化的流体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提出化学修饰超微电极的电催化理论和模型,被美国 M.E.G. Lyons 在"Annu.Rept.Proc.Chem. 88,1991,C"中推荐为现代电化学新方法。
应用上,发现导电聚合物氧化还原中伴随离子的掺杂/去掺杂,首创一类新型电化学传感器,并成功用于药物电控制释放,引起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并跟踪。这促成国家基金委国际重大合作(中国-芬兰)项目
近期注重石墨烯(GN)材料及生物电化学界面工程研究,
以石墨烯为电极材料构筑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基于GN对嘌呤和嘧啶(G、A、T、C)增强的电化学活性,GN修饰电极可在生理pH下(不用预水解,无需标记),同时检测ssDNA和dsDNA中四种DNA碱基,并实现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直接检测。该GN修饰电极对多种生物小分子的催化活性高,特别有利于制备各类生物传感器
发展了多类生物燃料电池(BFC)及自供能BFC,将生物计算与BFC相结合,不仅发展了能够模拟布尔逻辑的生物计算体系,还设计了以医疗检测为目的的自供电逻辑适配体传感器。
发现了一类单原子纳米酶可作为新一代有前景的纳米酶。纳米材料负载的原子级分散且结构明确的金属活性位点显著增强了单原子纳米酶的催化活性和机理研究。
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1994-1997),常务理事及分析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98-2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基金评审组成员(1996-1997);中
科院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2000-2001)。先后担任(1987-至今)多种学术杂志编委及顾问:<分析化学>,<分析仪器>,<化学传感器>,<分析科学学报>,
<电化学>和<应用化学>等。1994-2016期间,曾被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河南大学、青岛化工学院、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聘为兼职教授和名誉教授。
曾担任吉林省政协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三届).获得长春应化所吴学周奖(2002),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7届),长春市三八红旗手(1986),吉林英才(1993),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1998),全国先进女职工((1999)等。
代表性成果
1.Liang Huang, Xueping Zhang, Qingqing Wang, Yujie Han, Youxing Fang, Shaojun Dong, Shape-Control of Pt-Ru Nanocrystals: Tuning Surface Structure for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Methanol Oxidation. J. Am. Chem. Soc., 2018, 140, 1142.
2.Liang Huang, Jinxing Chen, Linfeng Gan, Jin Wang*, Shaojun Dong, Single-atom nanozymes. Sci. Adv., 2019, 5, eaav5490.
3.He Zhang, Liang Huang, Junfeng Zhai, Shaojun Dong, Water/Oxygen Circulation-Based Biophotoelectrochemical System for Solar Energy Storage and Release. J. Am. Chem. Soc., 2019, 141, 16416.
4.Lu Bai, Lihua Jin, Lei Han and Shaojun Dong, Self-powered Fluorescence Controlled Switch Systems Based on Biofuel Cells, Energ. Environ. Sci., 2013, 6, 3015-3021.
5.Chengzhou Zhu, Shaojun Guo, Shaojun Dong, PdM (M=Pt, Au) Bimetallic Alloy Nanowires with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Electro-oxidation of Small Molecules, Adv. Mater. 2012, 24, 2326-2331.
6.Shaojun Guo, Shaojun Dong, Graphene Nanosheet: Synthesis, Molecular Engineering, Thin Film, Hybrids, and Energy and Analytical Applications, Chem.Soc. Rev., 2011, 40, 2644-2672.
7.Ming Zhou, Shaojun Dong. Bioelectrochemical Interface Engineering: Toward the Fabric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Biofuel Cells, and Self-Powered Logic Biosensors, Accounts Chem. Res., 2011, 44, 1232-1243.
8.Ming Zhou, Yan Du, Chaogui Chen, Bingling Li, Dan Wen, Shaojun Dong and Erkang Wang, Aptamer-Controlled Biofuel Cells in Logic Systems and Used as Self-Powered and Intelligent Logic Aptasensors, J. Am. Chem. Soc., 2010, 132, 2172-2174.
9.Yongdong Jin and Shaojun Dong, Diffusion-Limited, Aggregation-Based, Mesoscopic Assembly of Roughened Core-Shell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into Fractal Networks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Angew. Chem. Int. Edit., 2002, 41, 1040-1044.
10.董绍俊,车广礼, 谢远武,化学修饰电极,科学出版社(1995,第一版;2003,修订版),北京.
代表性奖励荣誉情况
1.“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2.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功能化电极界面的研究--从化学修饰到自组装” 排名第一。
3.“模拟生物膜和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研究”于2007年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4. “电化学发光及其毛细管电泳联用的分析方法研究”于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5.“Improvement on Electrochemical Methods”(16th Khwarizmi International Award) ,Tehran,Iran(2003年第十六届霍拉子米国际科学奖一等奖)。
*以上信息由会士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