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士

欢迎 邹江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瑞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石海强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朱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开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佩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任浩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罗浩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灿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存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佳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桃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Tashiro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心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谢程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邵志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扈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阴彩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庆宝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丁奎岭

男,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业领域

有机化学

学习/工作经历

1981年9月—1985年7月:郑州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学士学位。
1985年9月—1987年7月:郑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7年9月—1990年10月: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1990.10--1992.11 郑州大学化学系讲师
1992.11--1995.12 郑州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其间: 1993.09--1994. 09日本龙谷大学访问学者)
1995.12--1998.12 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其间:1997.09--1998.09日本东京工业大学UNESCO研究员)
1998年12月—2019年2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3.08-2003.11 日本名古屋大学物质科学研究中心 访问教授
2006.04--2008.08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08.08--2009.05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副所长
2009.05—2019年2月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2013年12月 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9月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2014年12月30日—至今 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九、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018.10-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讲席教授

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简述

提出并成功实践了手性催化剂“组合不对称催化”研究新方法和手性催化剂“自负载”新概念,发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SKP、SpinPhox等新型手性配体,发现了一系列高效、高选择性手性催化剂并阐明了相关催化机制,为多类生物活性分子和药物关键中间体的合成提供了高效方法。SKP配体和SpinPHOX/Ir(I)催化剂已授权美国Strem和日本Daicel等国际试剂公司商品化,SKP/Pd用于降胆固醇手性药物依折麦布的高效合成,新型双金属催化剂用于光学纯环氧氯丙烷千吨/年工业生产。首创了以二氧化碳、氢气和有机胺为原料合成DMF等甲酰胺类化合物的新技术,形成了世界首套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合成DMF的成套技术、工艺和装备,为CO2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化学公益贡献简述

丁奎岭教授在有机合成及均相催化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国内外业界同行广泛认可,他所发展的概念、方法、配体或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应用于研究工作,多项技术已应用于工业生产。
由于其突出学术贡献,受邀在多个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任职,包括Acc. Chem. Res. 顾问编委(2014-1-1-2019.12.31)、Angew. Chem. Int. Ed. 顾问编委(2014-1-1至2021-12)、Chem. Eur. J. 编委, 共同主席(2014-1-1-至今)、Org. Lett. 副主编 (2012-8-1至今)等。
共同主编的《Handbook of Asymmetric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Eds. Kuiling Ding and Yasuhiro Uozumi, Wiley-VCH, Weinheim, 2008和《Organic Chemistry-Breakthroughs and Perspectives》 Eds. Kuiling Ding and Li-Xin Dai, Wiley-VCH, Weinheim, 2012, 853.两本著作,在多相手性催化和有机化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积极参加中国化学会及其分会活动,担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是2019年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大会共同主席,受邀在多个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系列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共同主编的《不对称催化中的新概念与新方法》(丁奎岭,范青华主编), 获得201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图书)一等奖;积极推动中国化学会学术刊物改革和影响力提升探索,担任中国化学会刊物《有机化学》的主编以及《化学学报》的副主编等,创办了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杂志,为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在国际化学年专题系列讲座、枫林论坛、“博雅大讲堂”、上海科普大讲坛主题系列讲座、“院士进课堂”等场合,面向中学、高校、企业和社会公众作“合成我们的未来”专题科普报告50余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同时,还参与录制了《少年爱迪生》、《执牛耳者》的大众科学普及节目,广受赞誉。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化学人才培养方面,已培养3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18位成为教授或研究员,其中10位成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和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代表性成果

1.Lei Zhang, Zhaobin Han, Xiaoyu Zhao, Zheng Wang and Kuiling Ding*, Highly Efficient Ruthenium-Catalyzed N-Formylation of Amines with H2 and CO2,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6186–6189.
2.Zhaobin Han, Liangce Rong, Jiang Wu, Zheng Wang, Kuiling Ding*,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of Cyclic Carbonates: A Practical Approach from CO2 and Epoxides to Methanol and Diols,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13041–13045.(VIP)
3.Xiaoming Wang, Fanye Meng, Yan Wang, Zhaobin Han, Yong-Jun Chen, Li Liu*, Zheng Wang* and Kuiling Ding*, Aromatic Spiroketal Bisphosphine Ligands: Palladium-Catalyzed Asymmetric Allylic Amination of Racemic Morita-Baylis-Hillman Adducts,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9276-9282.
4.Zhipeng Zhang, Zheng Wang, Ruzhou Zhang, and Kuiling Ding*, Efficient Titanium Catalyst for Enantioselective Cyanation of Aldehydes: Cooperative Catalysis,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6746-6750. (VIP)
5.Zhaobin Han, Zheng Wang, Xumu Zhang, and Kuiling Ding*, Spiro[4,4]-1,6-nonadiene-Based Phosphine-Oxazoline Ligands for Iridium-Catalyzed Enantio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Ketimines,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5345-5349.
6.Yan Liu and Kuiling Ding*, Modular Monodentate Phosphoramidite Ligands for Rhodium Catalyzed Enantioselective Hydrogenation, J. Am. Chem. Soc. 2005, 127, 10488-10489.
7.Xingwang Wang, Kuiling Ding*, Self-supported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for enantioselective hydrogenation, J. Am. Chem. Soc. 2004, 126, 10524-10525.
8.Jiang Long, Jieyu Hu, Xiaoqiang Shen, Baoming Ji, Kuiling Ding*, Discovery of Exceptionally Efficient Catalysts for Solvent-free Enantioselective Hetero-Diels-Alder Reaction, J. Am. Chem. Soc. 2002, 124, 10-11.
9.《不对称催化中的新概念与新方法》,丁奎岭,范青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0.“Organic Chemistry-Breakthroughs and Perspectives” Eds. Kuiling Ding and Li-Xin Dai, Wiley-VCH, Weinheim, 2012, 853.

代表性奖励荣誉情况

1.丁奎岭,袁宇,王兴旺,龙江,刘䶮;基于组合方法与组装策略的新型手性催化剂研究;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丁奎岭,2011年,Eli Lilly Scientific Excellence Award in Chemistry,
3.丁奎岭,2010年,第八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4.丁奎岭,2016年,德国洪堡基金会Humboldt Research Award in 2016
5.丁奎岭,2015年,International Organic Chemistry Foundation (IOCF),Japan, Yoshida Prize

*以上信息由会士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