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士

欢迎 刘媛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晴羽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馨缘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兴威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昆明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圣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利君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梦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满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陶占良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史晓东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雒京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庆远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翟华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马泽刚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辉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郑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崔冰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雷炳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杨学明

男,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业领域

物理化学

学习/工作经历

1978.10-1982.07 浙江师范大学 物理系 获学士学位
1982.08-1985.10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化学物理专业 获硕士学位
1986.01-1991.08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化学系 获博士学位
1991.09-1993.04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化学系 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3.05-1995.1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5.12-2001.10 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 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2001.10-至今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其间:2001.10-2015.03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2.03-2017.03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15.10-至今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2017.11-至今 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教授

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简述

长期从事气相与表面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自行设计研制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仪器, 并利用这些先进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系列性的重要研究成果,他在化学反应量子过渡态以及共振态的系列性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此外,杨学明利用新发展的表面科学仪器开展了在单分子水平上表面光解水分子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成果,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光催化分子动力学模型。杨学明一直高度重视发展先进光源技术,他领导的团队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国际独特且领先的实验科学究平台。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nce 12 篇,Nature 1 篇;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获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奖励如海外华人物理协会2001 年度亚洲成就奖,2001 年国际自由基会议Broida 奖,2007 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学成就奖,2007、2013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研究奖,2008、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 年长江学者成就奖,2010 年陈嘉庚科学奖以及2011年德国洪堡研究奖,2014年获选为德国哥廷根科学院高斯讲座教授,2017年获得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

化学公益贡献简述

多年来,积极推动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物理化学学科尤其是实验和理论化学动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化学动力学研发基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成果。杨学明带领团队利用自行研制的、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仪器,结合理论计算等方法的发展,在量子过渡态结构以及相关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代表了国际最高水平,奠定了我国在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尤其是与理论合作者密切合作,已成为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里的一个标杆和典范。近年,杨学明又带领团队建成了我国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大型用户装置——大连相干光源,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化学动力学研究水平的极大提高,在能源化学等相关科学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驱动作用。基于这一先进的实验装置,发展高灵敏度原位动态探测实验方法,以及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的原位动态表征技术,将把气相反应动力学、表界面催化、团簇化学等领域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杨学明院士于2015年起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于2018年起任化学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于2019年起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任职期间,杨学明认真履行各项职责,积极为中国化学会的发展建言献策,并参与编写《化学学科发展报告》,并负责了“化学动力学研究进展”专题报告的编写,系统梳理了我国化学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未来重点发展领域,对于中国化学会在化学动力学领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代表性成果

1.  D. Dai, C. C. Wang, S. A. Harich, X. Wang, X. Yang, S. D. Chao, R. T. Skodje, Interference of quantized transition-state pathways in the H+D2®D+HD chemical reaction, Science, 300(2003), 1730-1734.
2.  M. Qiu, Z. Ren, L. Che, D. Dai, S. A. Harich, X. Wang, X. Yang, C. Xu, D. Xie, M. Gustafsson, R. T. Skodje, Z. Sun, D. H. Zhang, Observation of Feshbach Resonances in the F+H2→HF+H Reaction, Science(2006), 311, 1440-1443.
3.  L. Che, Z. Ren, X. Wang, W. Dong, D. Dai, X. Wang, D. H. Zhang, X. Yang, L. Sheng, G. Li, H.-J. Werner, F. Lique, M. H. Alexander, Breakdown of the 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 in the F+o-D2→DF+D Reaction, Science, 317 (2007), 1061-1064.
4.  X. Wang, W. Dong, C. Xiao, L. Che, Z. Ren, D. Dai, X. Wang, P. Casavecchia, X. Yang, B. Jiang, D. Xie, Z. Sun, S.-Y. Lee, D. H. Zhang, H.-J. Werner, M. H. Alexander, The Extent of Non-Born-Oppenheimer Coupling in the Reaction of Cl(2P) with para-H2, Science, 322(2008), 573-576.
5.  W. Zhang, H. Kawamata, K. Liu, CH Stretching Excitation in the Early Barrier F + CHD3 Reaction Inhibits CH Bond Cleavage, Science, 325 (2009), 303-306.
6.  W. Dong, C. Xiao, T. Wang, D. Dai, X. Yang, D. H. Zhang, Transition-State Spectroscopy of Partial Wave Resonances in the F+HD Reaction, Science, 327 (2010),  1501-1502.
7. C. Xiao, X. Xu, S. Liu, T. Wang, W. Dong, T. Yang, Z. Sun, D. Dai, X. Xu, D. Zhang, X. Ya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for a Four-Atom Reaction: HD+OH → H2O+D, Science, 333 (2011), 440-442.
8. X. Yang, T. Minton, D. Zhang, Rethinking Chemical Reactions at Hyperthermal Energies, Science, 336 (2012), 1650-1651.
9. T. Wang, J. Chen, T. Yang, C. Xiao, Z. Sun1, L. Huang, D. Dai, X. Yang, D. Zhang, Dynamical Resonances Accessible Only by Reagent Vibrational Excitation in the F + HD → HF + D Reaction, Science, 342(2013), 1499-1502.
10. T. Yang, J. Chen, L. Huang, T. Wang, C. Xiao, Z. Sun, D. Dai, X. Yang, D. Zhang, Extremely Short-Lived Reaction Resonances in Cl + HD (V = 1)→DCl + H due to Chemical Bond Softening, Science, 347 (2015), 60-63.

代表性奖励荣誉情况

1、杨学明、戴东旭、王秀岩、任泽峰、邱明辉,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2008,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张东辉、杨学明、戴东旭、肖春雷、孙志刚,态-态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2014,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3、杨学明,2017,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4、杨学明,2011,德国洪堡研究奖;
5、杨学明,态-态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2010,陈嘉庚科学奖(化学科学奖)。

*以上信息由会士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