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士

欢迎 徐国旺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牟兵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朱永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苗康康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丛博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段昊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何小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小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海源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学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梅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剑羽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岚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梁馨元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康贵达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于冠华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星瑶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晓东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张东辉

男,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业领域

物理化学

学习/工作经历

1985.09--1989.07 上海复旦大学 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本科学生
1989.09--1994.05 美国纽约大学 化学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4.06--1995.05 美国纽约大学 博士后
1995.06--1997.05 美国芝加哥大学 博士后
1997.06--2000.06 新加坡国立大学 计算科学系助理教授
2000.07--2005.12 新加坡国立大学 计算科学系副教授(终身教职)
(其间:2004.01--2005.12 兼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
2006.01--至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2015.04--至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5.12--至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首席研究员
2017.11--至今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其间:2018.02 政协辽宁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简述

主要从事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发展了多原子反应量子含时波包理论方法,建立了高精度势能面构建方案,将反应动力学的精确理论研究从三原子体系拓展到多原子体系:解决了四原子反应体系量子散射问题,率先实现了一些代表性气相六原子反应的精确理论计算,解决了H2+OH, H+H2O, H/Cl+CH4等多原子动力学过程中反应物的碰撞能、量子态、振动局域模式、同位素取代等因素如何影响反应几率、产物量子态以及空间分布等科学问题。与实验同行紧密合作,在F/Cl+HD反应中发现了新的反应共振态,揭示了其准束缚态本质,并证实共振现象在振动激发态反应中广泛存在。 发表研究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248篇,SCI总他引用5600余次。以唯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了9篇Science、5篇PNAS等文章,受邀为《美国物理化学年度评论》写综述文章。

化学公益贡献简述

张东辉院士致力于量子动力学理论与计算新方法的发展和分子体系高精度势能面的构造。对于量子动力学研究不仅解释实验,并在一定程度实现了预测和检验实验。通过与实验的密切结合,提高了人们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推动了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发展,也使我国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11.1-至今 中国化学会理论与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3.8-至今 中国化学会化学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参加2013-2919年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十四、十五届、十六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并做大会报告。
参加中国化学会第28-31届学术年会
组织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化学中的量子与经典动力学”分会,2016年7月1-4日,大连
参与组织2013年以来的中国化学会化学动力学分会会议

代表性成果

1. D. H. Zhang, M. A. Collins, S.-Y. Lee, First-principles theory for the H+H2O, D2O reactions, Science 290, 2000, 961-963.
2. M. Qiu, Z. Ren, L. Che, D. Dai, S. A. Harich, X. Wang, X. Yang, C. Xu, D. Xie, M. Gustafsson, R. T. Skodje, Z. Sun, D. H. Zhang, Observation of Feshbach resonances in the F+H2→HF+H reaction, Science, 311, 2006, 1440-1443.
3. W. Dong, C. Xiao, T. Wang, D. Dai, X. Yang, D. H. Zhang, Transition-state spectroscopy of partial wave resonances in the F+HD reaction, Science 327, 2010, 1501-1502.
4. W. Zhang, Y. Zhou, G. Wu, Y. Lu, H. Pan, B. Fu, Q. Shuai, L. Liu, S. Liu, L. Zhang, B. Jiang, D. Dai, S.-Y. Lee, Z. Xie, B. J. Braams, J. M. Bowman, M. A. Collins, D. H. Zhang, X. Yang, Depression of reactivity by the collision energy in the single barrier H+CD4→HD+CD3 reaction. Proc. Nat. Acad. Sci. USA. 107, 2010, 12782-12785.
5. C. Xiao, X. Xu, S. Liu, T. Wang, W. Dong, T. Yang, Z. Sun, D. Dai, X. Xu, D. H. Zhang, X. Ya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for a four-atom reaction: HD+OH→H2O+D, Science 333, 2011, 440-442.
6. T. Wang, J. Chen, T. Yang, C. Xiao, Z. Sun, L. Huang, D. Dai, X. Yang, D. H. Zhang, Dynamical resonances accessible only by reagent vibrational excitation in the F+HD→HF+D reaction, Science 342, 2013, 1499-1452.
7. T. Yang, J. Chen, L. Huang, T. Wang, C. Xiao, Z. Sun, D. Dai, X. Yang, D. H. Zhang, Extremely short-lived reaction resonances in Cl+HD(v=1)→DCl+H due to chemical bond softening, Science 347, 2015, 60-63.
8. Z. Zhang, T. Liu, B. Fu, X. Yang, D. H. Zhang, First-principles quantum dynamical theory for the 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of H2O on rigid Cu(111),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2016, 11953.
9. Z. Zhao, Z, Zhang, S. Liu, D. H. Zhang, Dynamical barrier and isotope effects in the simplest substitution reaction via Walden inversion mechan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2017, 14506.
10. D. Yuan, Y. Guan, W. Chen, H. Zhao, S. Yu, C. Luo, Y. Tan, T. Xie, X. Wang, Z. Sun, D. H. Zhang, X. Yang, Observation of the geometric phase effect in the H + HD→H2 + D reaction. Science 362, 2018, 1289-1293.

代表性奖励荣誉情况

1.张东辉,杨学明,戴东旭,肖春雷,孙志刚;国家自然科学奖,2014,国家奖,二等。
2.张东辉,杨学明,戴东旭,肖春雷,孙志刚;辽宁省自然科学奖,2013,省部级,一等。
3.张东辉,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
4.张东辉,新加坡国家科学奖,2003。
5.张东辉,新加坡青年科学家奖,2000。

*以上信息由会士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