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士
欢迎 牟佳慧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明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徐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雷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笑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璐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韩慧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观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朱逸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殷欣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荆怡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维梁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道康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浩可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曲直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石婷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段雪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志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梁桂学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男,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业领域
化学,分析化学,电化学
学习/工作经历
1952年9月本科毕业于上海市沪江大学化学系
1952年9月本科毕业后分配至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至今
1955年10月中科院选拔至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进修学习师从J.Heyrovsky 院士至1959年3月获得化学副博士(哲学博士学位)学位。1959年6月回国到应化所工作至今
先后担任课题组长,副室主任,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1985-1992)所长(1992-1996)等。
1952年9月入应化所以来最初为见习员1953年后期升为研究实习员1960年升为助理研究员。文革后1978年升为副研究员,1981升为研究员。后经国务院化学学科评议组评审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一直从事分析化学,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涉及环境分析,材料和能源化学。文革前从事原子能事业7年
199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6年- 日本分析化学会,荣誉会员
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简述
199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6年- 日本分析化学会,荣誉会员 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络合物极谱电极过程及其新方法 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液/液界面电化学研究 1997年获第十届霍拉兹米国际创新发明和研究一等奖(伊朗德黑兰),仅个人奖 1997年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内瓦)创新发明奖, 仅个人奖 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排名第一 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 2003年、2005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5年获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三 2004年获吉林省首届科学技术进步特殊贡献奖 2004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7年中国化学会电分析化学成就奖 2017年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最高学术奖励第三届中国电化学成就奖 多次评为省和国家劳模和特等劳模及优秀科技工作者。1992年当选中共“十四大”党代表,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6月在中央电视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报道并登多家报纸。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观礼台参加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2018年5月30日受邀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双百座谈会。201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化学公益贡献简述
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发现阴离子促使汞电极氧化发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规律,提出界面形成汞配合物及汞盐膜理论。80年代后又首创多功能新极谱仪,获国家级科技新产品奖。他先后研制成功经典极谱仪、各类示波极谱仪、方波极谱仪和示波方波极谱仪以及循环伏安仪和油/水界面循环伏安仪等多种电分析仪器。在20世纪末研制出国际首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汪尔康重视水质监测仪的研制。突破国际上BOD5法(五天才能测出结果)的困难,首创生化需氧(BOD)原位在线监测方法和装置。与吉林光大企业合作,研制出全套水质参数监测仪,成功在全国范围多个站点推广应用。
为国防事业,义不容辞。1959年由捷克返回长春应化所,应国家之急,马上到北京某单位报到,连续多年,全身心投入到原子能材料的研制。。1969年,接受国家航天任务,研制高空环境测氧仪,获得成功并实际应用。汪尔康先后荣获国家奖(自然科学奖4项)和省部级奖14项及吉林省首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国际奖2项。2017年第13届电分析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分析化学成就奖,在第19届电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化学成就奖。发表论文900多篇,论文被总引6万2千多次, h-指数115,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指数 >100 的)。在2014- 2018年连续五次跨15年获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奖。发明专利40项。国际大会报告100多次,在27个国家和地区作学术报告200多次。主编《21世纪的分析化学》(1999)、《生命分析化学》(2006)和《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2016)。美、法、日和香港的5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九种国际化学杂志编委,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分析化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1997),召集人(1997-2008);博士后化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995-2008);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1985-2008);长期担任长春市和吉林省化学会理事长;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和荣誉主席。
培养研究生150多名。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人获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9人获优秀奖; 5人获 国外引进青年千人创新人才。他本人多次获优秀导师称号。
曾长期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主任;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8-2010);曾长期担任“分析化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1997),召集人(1997-2008);博士后化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995-2008);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1985-2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分析化学学科一、二、四届基金评审组成员,八届组长;国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评审组成员;化学科学部第一届和第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研究生教材委员会副主任,化学组组长;中科院自然科学评奖委员会委员(1997-2001);长期担任长春市和吉林省化学会理事长;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和荣誉主席。热心国际学术交流:作为中方负责人创办中日分析化学会议四届(1983-1991),后扩展为亚州分析化学会议第一届(1991),至今已第17届(2018),再扩展为IUPAC国际分析科学会议第一届(1991),至今第6届(2017);创办中法生物电分析化学会议第一届(2001),至今己第八届(2012), 后伸展为中法相关电化学研究纲络己第三届(2020);创办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ISEAC),会议一直在长春召开,每两年一次,自1987年开始至今已17届;积极创办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每两年一次,至今已18届, 获创始人奖.
2017年第13届电分析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分析化学成就奖,在第19届电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化学成就奖。
代表性成果
[1] J. Li, Z. Peng, E. Wang, Tackling Grand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with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40 (2018) 10629-10638.
[2] W. Gu, L. Gan, X. Zhang, E. Wang, J. Wang, Theoretical Designing and Experimental Fabricating Unique Quadruple Multimetallic Phosphides with Remarkable Hydrogen Evolution Performance, Nano Energy 34 (2017) 421-427.
[3] L. Han, S. Dong, E. Wang, Transition-Metal (Co, Ni, and Fe)-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Water Oxidation Reaction, Advanced Materials 28 (2016) 9266-9291.
[4] W. Hong, C. Shang, J. Wang, E. Wang, Bimetallic Pdpt Nanowire Networks with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Ethylene Glycol and Glycerol Oxidation,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8 (2015) 2910-2915.
[5] L. Guo, Y. Zhang, J. Wang, L. Ma, S. Ma, Y. Zhang, E. Wang, Y. Bi, D. Wang, W.C. McKee, Y. Xu, J. Chen, Q. Zhang, C. Nan, L. Gu, P.G. Bruce, Z. Peng, Unlocking the Energy Capabilities of Micron-Sized LiFePO4, Nature Communications 6 (2015) 7898.
[6] H. Li, S. Guo, Q. Liu, L. Qin, S. Dong, Y. Liu, E. Wang, Implementation of Arithmetic Functions on a Simple and Universal Molecular Beacon Platform, Advanced Science 2 (2015) 1500054.
[7] L. Zhang, J. Zhu, S. Guo, T. Li, J. Li, E. Wang,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of DNA/Ag Nanoclusters Modulated by G-Quadruplex/Hemin Complex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Versatile Biosenso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5 (2013) 2403-2406.
[8] X. Yang, L. Gan, L. Han, E. Wang, J. Wang, High-Yield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clusters Protected by DNA Monomers and DFT Prediction of Their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2 (2013) 2022-2026.
[9] H. Wei, E. Wang, Nanomaterials with Enzyme-Like Characteristics (Nanozymes): Next-Generation Artificial Enzyme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42 (2013) 6060-6093.
[10] Y. Du, B. Li, E. Wang, “Fitting” Makes “Sensing” Simple: Label-Free Detec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Nucleic Acid Aptamer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6 (2013) 203-213.
代表性奖励荣誉情况
1,“络合物极谱电极过程研究及其新方法”于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排名第一。
2.“液/液界面电分析化学研究”于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排名第一。
3.“电化学发光及其毛细管电泳联用的分析方法研究”于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4.“纳米材料若干新功能的发现及应用”于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5. “生物分子识别的分折化学基础研究” 于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
*以上信息由会士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