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士

欢迎 刘媛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晴羽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馨缘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兴威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昆明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圣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利君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梦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满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陶占良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史晓东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雒京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庆远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翟华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马泽刚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辉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郑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崔冰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雷炳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李静海

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业领域

化学工程

学习/工作经历

1978.03-1982.01 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 热能工程专业 学士
1982.02-1984.08 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 热能工程专业 硕士研究生
1984.09-1984.12 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煤炭化学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
1985.01-1987.07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化工冶金专业 博士研究生
1987.07-1988.08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化工系 博士后
1988.09-1990.03 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机械系 博士后
1990.04-1992.07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92.07-1995.07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多相反应开放实验室 副主任、研究员
1994.02-1994.04 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化工系 客座教授
1995.07-1999.10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副所长
1997.07-1997.10 德国锡根大学能源研究所 客座教授、洪堡学者
1999.10-2001.04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所长(1999.1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08-2000.09 美国怀俄明大学 客座教授
2001.04-2004.02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所长
2004.02-2011.05 中国科学院 副院长、党组成员
2011.05-2016.12 中国科学院 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2016.1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副主席
201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主任、党组书记

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简述

长期从事多尺度方法和颗粒流体两相复杂系统研究。提出了基于颗粒尺度、颗粒聚团尺度和设备尺度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和两相非均匀结构应满足的稳定性条件,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模型,又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这一稳定性机理,并将其扩展到多种复杂体系的稳定性的研究,提出了变分多尺度方法,同时还拓展了多尺度方法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近年又提出以EMMS原理为核心的介尺度科学的概念,把EMMS原理推广到多个领域。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介尺度科学重大研究计划,是该研究计划第一任首席科学家。还从事洁净煤技术研究,发明了抑制氮氧化物排放的小型无烟燃煤设备,并开发了系列产品,成为当前污染治理的重要技术之一。

化学公益贡献简述

长期从事颗粒流体两相反应系统量化设计和放大研究,提出了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原理,即竞争中的协调,数学上可统一表达为多目标变分问题。在该原理应用于复杂系统模拟和工业过程仿真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了介(尺度)科学(Mesoscience)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念。围绕多相反应过程中材料/表界面和反应器两个层次中介尺度结构和介尺度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开展创新性研究,开辟了以介科学为主题和导向的科学前沿,使得中国在介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积极支持和参加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各种学术会议及重要活动,如参加中国化学会主办的2011年的 “国际化学年在中国”启动大会,并主持首场科普活动。担任中国化学会主办的CCS Chemistry期刊编委。积极推动加强化学与化工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前沿研究与工程应用相衔接。推荐中国化学家和青年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推动中国化学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英国皇家学会前副会长Martyn Poliakoff 教授来国内参加国际促进科学公众素质大会及相关活动,并支持中国化学会提名Poliakoff教授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代表性成果

1.论文:作者(按原排序),题目,期刊名称,卷(期)(年),起止页码;
[1]Ning Yang, Wei Wang, Wei Ge, Jinghai Li (2003). CFD simulation of concurrent-up gas-solid flow in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s with structure-dependent drag coefficient.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96(1-3): 71-80.
[2]Jinghai Li, Mooson Kwauk (2003). Exploring complex system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 the multi-scale method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58(3-6): 521-535.
[3]Jinghai Li (2015). Approaching virtual process engineering with exploring mesoscienc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78: 541-555.
[4]Jinghai Li, Wei Ge, Wei Wang, Ning Yang, Wenlai Huang (2016). Focusing on mesoscales: from the energy-minimization multiscale model to mesoscience.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13: 10-23.
[5]Jinghai Li (2016). Exploring the logic and landscape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multilevel structures, each multiscaled with complexity at the mesoscale. Engineering, 2(3): 276-285.
[6]Jinghai Li, Wenlai Huang (2018). From multiscale to mesoscience: addressing mesoscales in mesoregimes of different levels. Annual Review of Chemical and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 9: 41-60.
[7]Wenlai Huang, Jinghai Li, Peter P. Edwards (2018). Mesoscience: exploring the common principle at mesoscale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5(3): 321-326.
[8]Jinghai Li, Wenlai Huang (2019). Paradigm shift in science with tackling global challenge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6(6): 1090-1093.
2.著作:作者(按原排序),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年份,出版地;
[1]Jinghai Li, Mooson Kwauk (1994). Particle-fluid two-phase flow --- the Energy-Minimization Multi-Scale method. Beijing: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204 pages.
[2]Jinghai Li, Jie Ouyang, Shiqiu Gao, Wei Ge, Ning Yang, Wenli Song (2005). Multi-scale simulation of particle-fluid complex systems. Beijing: Science Press, 333 pages (in Chinese).
[3]Jinghai Li, Wei Ge, Wei Wang, Ning Yang, Xinhua Liu, Limin Wang, Xianfeng He, Xiaowei Wang, Junwu Wang, Mooson Kwauk (2013). From multiscale modeling to meso-science --- a chemical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Berlin: Springer, 479 pages.
[4]Jinghai Li, Wenlai Huang (2014). Towards mesoscience --- the principle of compromise in competition. London: Springer, 78 pages.
3.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作者(按原排序),报告题目,报告年份,会议名称、地点。
[1]Jinghai Li. Mesoscience: Opening a new paradigm of particle technology, The 8th World Congress on Particle Technology (WCPT8), Orlando, US, April 22-26, 2018
[2]Jinghai Li. Mesoscience: Enabling the Paradigm Shifting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 17th Congress, Asian Pacific Confeder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PCChE 2017), Hongkong, China, August 23-27, 2017.
[3]Jinghai Li. Mesoscience: Enabling Virtual Reality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2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ISCRE 23) & 7th Asia-Pacific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Symposium (APCRE 7), Bangkok, Thailand, Sep 7-10, 2014
[4]Jinghai Li, Wei Ge, Wei Wang & Jiayuan Zhang. A Perspective on Multi-scale Strategy – from particle science to powder technology. PARTEC 2007 (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article Technology), Mar. 27-29, 2007, Nuremberg, Germany
[5]Jinghai Li and Mooson Kwauk. Exploring Complex System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 the Multi-Scale Methodology. The 1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Aug. 25-28, 2002, Hong Kong

代表性奖励荣誉情况

1990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获奖人)
1993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1995年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获奖人)
1996年 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2001年 中国科学院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以上信息由会士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