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士
欢迎 邹江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瑞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石海强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朱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开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佩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任浩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罗浩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灿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存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佳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桃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Tashiro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心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谢程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邵志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扈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阴彩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庆宝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男,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专业领域
无机化学
学习/工作经历
1984/09–1988/07 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 化学 学士
1988/09–1989/08 中南工业大学化学系 化学 硕士
1989/09–1991/08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化学 硕士
1991/09 – 1996/08 福建省三明市环境监测站 分析化学 工程师
1996/09–1999/08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无机化学 博士
1999/09–2001/05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讲师
2001/05–2004/05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副教授
2003/11–2005/05 美国克莱姆森(Clemson)大学化学系 访问学者
2004/05–至今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教授
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简述
富勒烯作为一类重要的碳团簇自从1985年被发现后,曾经历一波又一波的研究热潮,取得了许多突破,富勒烯的发现者们也因此获得了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重要的科学难题相继出现,例如富勒烯的形成和应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研究小组因这些难题而纷纷退出了富勒烯的研究,加上九十年代初出现的碳纳米管(2004年后又出现了石墨烯),使富勒烯的研究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降温。而谢素原在这一时期进入到富勒烯领域,面对遗留在富勒烯科学中的重要难题,他能持之以恒地研究了20多年,解决了新型富勒烯稳定化的重要难题,实现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富勒烯(氯化物或氢化物)的合成。 谢素原教授围绕具有相邻五元环的新型富勒烯合成的整体成果进入国际领先行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次(分别为第一和第三完成人)。迄今发表的170多篇论文中,有8篇发表在Science及其子刊(2)和Nature子刊(6)。同时,他还延伸了富勒烯宏量合成与分离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基础,实现了富勒烯工业化生产。为推动富勒烯的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
化学公益贡献简述
虽然富勒烯的可能结构很多,但迄今被合成的不足万分之一。谢素原总结了稳定新型富勒烯的基本原理,确立了合成违背“独立五元环规则”的新型富勒烯的方法─笼外衍生法,获得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富勒烯的氯化或氢化物,系列工作例证了新型富勒烯合成(稳定化)的瓶颈得以突破,催生了围绕笼外衍生合成富勒烯的新研究方向,该方向被J. Mater. Chem.的总主编Martín教授在Chem Commun(49,1039)的视角文章中评价为nowadays a hot topic in fullerenes science Martín教授在Chem Commun(2013,49,1039)的视角文章中评价为nowadays a hot topic in fullerenes science “当今富勒烯科学的一个热点”。 例如,关于小富勒烯C50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期刊发表后,两位因发现C60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斯莫利和克罗托教授分别评价道“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它是一项具有重要影响的漂亮结果”。
他长期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工作;担任中国化学会旗下的《无机化学学报》期刊编委;担任过第473次香山科学会议“结构与功能:团簇化学发展的挑战与机遇”(2013)会议主席;以中国化学会会员的身份参加第246次ACS meeting (2013)、环太平洋化学大会(Pacifichem 2015)、华人无机会议(2015)、全国物理无机会议(2016)等大会并作大会报告。在《科技纵览》撰写“团簇: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碳团簇的新成员:首次精准合成的碳锥分子”的科普文章。
基于谢素原教授多年的科研工作,撰写了《Morden Inorganic Synthesitic Chemistry》的富勒烯合成化学专章;编著了《富勒烯:从基础到应用》一书,全面介绍富勒烯的的发现、结构、合成、分离、形成机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高分子化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对富勒烯的产业化开发和应用作了回顾与展望。
在研究中他能勤奋谦虚,治学严谨,注重研究质量和系统性;追求真理,持之以恒,不急功近利;为人坦诚,作风正派,富有奉献精神。为此,他先后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和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
代表性成果
1. S.Y. Xie, F. Gao, X. Lu, R. B. Huang, C. R. Wang, X. Zhang, M. L. Liu, S. L. Deng, and L. S. Zheng, “Capturing the labile fullerene[50] as C50Cl10” Science, 2004, 304, 699.
2. Y. Z. Tan, S.Y. Xie, R. B. Huang, and L. S. Zheng, “The stabilization of fused-pentagon fullerene molecules” Nat. Chem. 2009, 1, 450
3. Y. Z. Tan, Liao, Z. J.; Qian, Z. Z.; Chen, R. T.; Wu, X.; Liang, H.; Han, X.; Zhu, F.; Zhou, S. J.; Zheng, Z. P.; Lu, X.; Xie, S. Y.; Huang, R. B.; Zheng, L. S. “Two I-h-symmetry-breaking C60 isomers stabilized by chlorination” Nat. Mater. 2008, 7, 790-794.
4. Y. Z. Tan, Li, J.; Zhu, F.; Han, X.; Jiang, W. S.; Huang, R. B.; Zheng, Z.; Qian, Z. Z.; Chen, R. T.; Liao, Z. J.; Xie, S. Y.; Lu, X.; Zheng, L. S. “Chlorofullerenes featuring triple sequentially fused pentagons” Nat. Chem. 2010, 2, 269-273
5. Y.Z. Tan, R.T. Chen, Z. J. Liao, J. Li, F. Zhu, X. Lu, S.Y. Xie, J. Li, R. B. Huang, and L. S. Zheng, “Carbon arc production of heptagon-containing fullerene[68]” Nat. Commun., 2011. 2, 420.
6. Y. Y. Xu, H. R. Tian, S. H. Li, Z. C. Chen, Y. R. Yao, S. S. Wang, X. Zhang, Z. Z. Zhu, S. L. Deng, Q. Y. Zhang, S. F. Yang, S. Y. Xie, R. B. Huang and L. S. Zheng, "Flexible decapyrrylcorannulene hosts" Nat. Commun., 2019, 10, 485.
7. Z. Z. Zhong, Z. C. Chen, Y. R. Yao, C. H. Cui, S. H. Li, X. J. Zhao, Q. Y. Zhang, H. R. Tian, P. Y. Xu, F. F. Xie, X. M. Xie, Y. Z. Tan, S. L. Deng, J. Quimby, L. T. Scott, S. Y. Xie, R. B. Huang, and L. S. Zheng, "Rational synthesis of an atomically precise carboncone under mild conditions" Sci. Adv. 2019, 8, eaaw0982.
8. Z. B. Tan, D. Zhang, H. R. Tian, Q. Q. Wu, S. J. Hou, J. C. Pi, H. Sadeghi, Z. Tang, Y. Yang, J. Y. Liu, Y. Z. Tan, Z. B. Chen, J. Shi, Z. Y. Xiao, C. Lambert, S. Y. Xie and W. J. Hong, "Atomically defined angstrom-scale all-carbon junctions" Nat. Commun., 2019, 10, 1748.
9. L.L. Deng, X. Li, S. Wang, W.P. Wu, S.M. Dai, C.B. Tian, Y. Zhao, S.Y. Xie, R. B. Huang and L.S. Zheng. “Stereomeric effects of bisPC71BM on polymer solar cell performance” Sci. Bull. 2016, 61, 132.
10. 谢素原、杨上峰、李姝慧,《富勒烯:从基础到应用》,科学出版社,2019年,北京。
代表性奖励荣誉情况
全部获奖人姓名(按原排序)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奖励等级(排名)
谢素原、谭元植、郑兰荪、吕鑫、黄荣彬 2015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新型富勒烯的合成)
郑兰荪、黄荣彬、谢素原、吕鑫、高飞 2006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碳团簇的形成研究)
谢素原、谭元植、郑兰荪、吕鑫、黄荣彬 2012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谢素原 2001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谢素原 2012 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
*以上信息由会士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