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士

欢迎 邹江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瑞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石海强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朱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开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佩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任浩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罗浩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灿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存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佳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桃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Tashiro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心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谢程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邵志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扈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阴彩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庆宝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白春礼

男,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业领域

纳米材料科学和扫描隧道显微学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应用

学习/工作经历

1974.09-1978.01 北京大学化学系
1978.01-1978.10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研究实习员
1978.10-1981.1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结构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
1981.12-1985.09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结构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
1985.09-1987.11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博士后、访问学者
1987.11-1992.07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1991.10-1992.04 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
1992.07-1996.03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
1995-1998 中国化学会秘书长(第二十四届)
1999-2010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二十六届、二十七届理事长
1996.03-2011.02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2004年始)
2012.10-2014.03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
2011.02-2020.11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2011.03-2020.12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2018.03-2023.03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
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欧洲科学院、加拿大皇家学会、德国工程院、俄罗斯科学院、日本学术院、丹麦皇家文理学院等(外籍或荣誉)院士。

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简述

主要从事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研制、纳米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成功研制了计算机控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中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并以此为基础,在分子自组装、分子纳米器件、表面化学等分子科学领域取得系列成果。自1985年起,参与自制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贡献于软件开发及原子级分辨率研究。建立温和化学环境下分子在固体表面组装的方法论,利用烷烃辅助法在石墨表面实现功能分子高分辨率成像,开辟单分子研究新途径,构建不同对称性和图案的功能分子纳米结构,原位测量其性质,对分子自组装及化学反应过程理解至关重要。利用SPM探针研究DNA及光学/电子分子导电性,通过外部刺激实现分子在固体表面聚合,构建新颖性质的人工纳米结构,成功尝试构建环境条件下的分子电路。结合SPM图像、理论计算与模拟,为分子自组装和表面化学过程提供新见解。

化学公益贡献简述

已在Nature, Science, PNAS, Sci. Adv., Natl. Sci. Rev., Angew.及科学通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及10余部中英文著作。担任《National Science Review》、《Nanoscale》主编,及若干化学和纳米科技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的共同主编或国际顾问编委等。他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和设备研制领域的贡献推动了微观表征和操纵技术的进步,也使纳米科技获得广泛关注。作为国家纳米科学与相关技术指导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他启动并成功协调了多项国家级纳米科技重点项目,担任了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创始主任及理事会主席,为中国纳米科技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4年,他担任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纳米技术特别委员会首任主席;次年,他担任国家纳米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主席,致力于提升公共机构和纳米技术研发设施的计量能力,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家和学术界对纳米技术标准化重要性的认识。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还促进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紧密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进程。基于他在纳米领域的杰出贡献与深远影响,2022年,“纳米科学与工程”被正式纳入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曾任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积极推动化学领域的国际合作,用科学知识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科技共谋发展。

代表性成果

1. 代表性论文:
1) Z. Wu, L. Liu, L. Li, X. Cao, W. Jia, X. Liao, Z. Zhao, H. Qi, G. Fan, H. Lu, C. Shu, M. Zhen, C. Wang, C. Bai, Oral nano-antioxidants improve sleep by restoring intestinal barrier integrity and preventing systemic inflammation,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3, 10(12), nwad309.
2) H. Yang, X. Wang, Z. Su, J. Cao, D. Zhang, J. Rui, B. Zhao*, C. Bai*, J. Pan*, Evidence for association of triatomic molecules in ultracold 23Na40K and 40K mixture, Nature, 2022, 602, 229. (荣获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3) 张莹,周辰,白春礼*. 纳米机器人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科学通报, 2022, 67(10): 948-958.
4) Xiaodan Liao, Zhongpu Zhao, Hui Li*, Bo Wu, Jiawei Huo, Lei Li, Xue Li, Xinran Cao, Min Xia, Chunru Wang* and Chunli Bai*, Fullerene nanoparticles for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Sci. China Life Sci.,2022,65,1146-1156.
5) C. Zhou, M. Zhen, M. Yu, X. Li, T. Yu, J. Liu, W. Jia, S. Liu, L. Li, J. Li, Z. Sun, Z. Zhao, X. Wang, X. Zhang, C. Wang, C. Bai, Gadofullerene inhibits the degradation of apolipoprotein B100 and boosts triglyceride transport for reversing hepatic steatosis, Sci. Adv., 2020, 6, eabc1586.
6) C.F. Shin, T. Zhang, J.Li and C.Bai, Powering the Future with Liquid Sunshine, Joule 2018, 2(10), 1925-1949
7) Chunli Bai and Minghua Liu. From Chemistry to Nanoscience: Not Just a Matter of Size. Angewandte Chemie.2013,52(10), 2678-2683
8) Chunli Bai, Minghua Liu. Implantation of nanomaterials and nanostructures on surface and their applications, Nano Today.2012,7,258-281
9) Dong Wang, Lijun Wan, Chunli Bai, 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Molecular Self-assembly on Solid Surface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Mater. Sci. Eng. Rep., 2010,70,169-187.
10) Xiaojing Ma,Yanlian Yang, Ke Deng, Qingdao Zeng, Keqing Zhao, Chen Wang and Chunli Bai, Molecular misc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elf-assembled 2D molecular architecture, J. Mater. Chem., 2008 18, 2074-2081.
11) Chunli Bai and Jinghua Cao, Crossing borders, challenging boundaries: Reflections on a decade of exchange at the Chinese-American Kavli Frontiers of Science Symposium,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PNAS), 2008, 105(4), 1101-1102.
12) Lingling Ren, Jinsong Hu, Lijun Wan, Chunli Bai, A simple method to synthesize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scrolls,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07,42,571-575.
13) Chunli Bai, Ascent of nanoscience in China, Science, 2005,309 (5731):61-63.
14) J.R.Gong, L.J.Wan, Q.H.Ruan, C.L.Bai, H.Jude, P.J.Stang, Mesoscopic self-organization of a self-assembled supramolecular rectangle on 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 and Au(111) surfaces, PNAS, 2005, 102(4),971-974.
15) XiaohuiQiu, Chen Wang, Qingdao Zeng, Bo Xu, Shuxia Yin, Hongna Wang, Shandong Xu, and Chunli Bai, Alkane-assisted adsorption and assembly of phthalocyanines and porphyrins; J. Am. Chem. Soc. 122, 2000, P5550-5556

2. 著作:
1) Xingyu Jiang,Chunli Bai and Minghua Liu, Nanotechnology and Microfluidics.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Weinheim, Germany 2020
2) Chunli Bai,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and its Application,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1995) (Second, Revised Edition 2000)
3) Chunli Bai, Chen Wang, Molecular nanostructure and nanotechnology. Philos Trans Imperial College Press, UK(2016)
4) Chunli Bai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ies,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 (EOLSS), (2010)
5) 白春礼 编著,《纳米科学与技术大系》,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
6) 白春礼 编著,《分子科学前沿》,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
7) 白春礼、田芳、罗克 编著,《扫描力显微术》,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
8) 白春礼 编著, 《扫描隧道显微术及其应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92)

代表性奖励荣誉情况

白春礼(排名第一),扫描隧道显微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
白春礼(排名第一),原子力显微镜,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
白春礼(排名第一),原子力显微镜,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
白春礼(排名第一),扫描探针显微学及其在材料表面精细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7年
白春礼,化学科学奖章讲座,2002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白春礼,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年,何梁何利基金会
白春礼,“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贡献”奖章,2010年,教科文组织
白春礼,“萨拉姆科技奖章”(TWAS-Abdus Salam Medal),2022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以上信息由会士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