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士

欢迎 徐国旺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牟兵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朱永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苗康康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丛博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段昊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何小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小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海源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学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梅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剑羽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岚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梁馨元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康贵达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于冠华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星瑶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晓东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潘锋

男,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专业领域

结构化学及应用研究、材料基因组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催化材料

学习/工作经历

1981.09-1985.07 北京大学化学系 学士
1985.09-1988.07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硕士
1988.03-1991.04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1991.05-1994.07 英国斯特莱斯特大学化学系 博士
1994.05-1996.09 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ETH) 博士后
1996.09-1999.09 美国GE(通用电气)分子光电子公司 高级科学家
1999.09-2002.09 美国JDS Uniphase公司 高级科学家
2002.09-2011.09 Newstream Tech.Ltd公司 首席科学家
2011.09-至今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 创院院长
2015.10-至今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材料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主任
2017.01-至今 广东省新能源材料设计与计算重点实验室 主任
2019.03-至今 北京大学 讲席教授
2020.07-至今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副院长

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简述

潘锋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化学及其应用研究:1)运用交叉学科构建材料大数据系统、发展基于图论的结构化学新方法和大科学装置的精确及原位结构解析系统,开展材料基因组学基础探索取得系统性成果;2)基于结构基元及其排序和连接方式与相互作用等关键要素研究材料结构与性能,应用于锂电等新能源材料研究,开发出高性能锂电池正极材料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及应用;3)基于界面结构化学研究界面化学/电化学重构对电池与催化性能的调控,开发出高性能电池以及高效电化学制氢与制备尿素催化剂。上述成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30余篇, 其中Nature 1篇,Nat Energy 1篇, Nat Nanotech 3篇,以及CNS其他子刊7篇,他引1万4千余次(谷歌学术检索),授权发明专利33项,受邀为Acc Chem Res 和Chem Soc Rev等撰写教程类评述与展望,2015- 20连续6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基于他在电池领域杰出贡献获2016年国际电动车电池协会杰出研究奖、2018年美国电化学学会电池科技奖和2021年中国电化学贡献奖。在锂电材料方面研究成果入选2019“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化学公益贡献简述

2019年起任中国化学会下《结构化学》杂志执行主编。
2021年起任中国化学会下《化学进展》杂志副主编。
2020年起爱思唯尔下《J. Mater. Inf.》杂志副主编。
2011年开始筹建北大深研院新材料学院,从世界知名大学引进优秀人才,开展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
牵头组建国家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为动力电池与关键材料的原始创新和产业突破搭建交叉学科协同研发平台。
联合承担大科学装置--基于中国散裂中子源高分辨中子粉末衍射谱仪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提升我国材料结构表征体系能力水平。
主持建设“广东省新能源材料设计与计算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实验室,为从原子与分子水平设计、计算和开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提供基础支撑平台。
作为首席科学家联合企业承担完成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国家重大专项,带动了7家企业成功上市。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全固态锂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专项,取得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已验收结题。
作为带头人完成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光伏器件与储能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创新团队”项目,获得验收“优秀”评价。

代表性成果

代表性论文
[1] Y. Wang, S. Zheng, W. Yang, R. Zhou, Q. He, P. Radjenovic, J. Dong, S. Li, J. Zheng, Z. Yang, G. Attard, F. Pan*, Z. Tian, J. Li*, In situ Raman reveals the structure and dissociation of interfacial water. Nature 2021,DOI:10.1038/s41586-021-04068-z
[2] T.C. Liu, L. Yu, J.J Liu, J. Lu*, X.X. Bi, A. Dai, M. Li, M.F. Li, Z.X. Hu, L. Ma, D. Luo, JX. Zheng, T.P. Wu, Y. Ren, J.G. Wen, F. Pan*, K. Amine*, Understanding Co Roles Towards Developing Co-free Ni-rich Cathodes for Rechargeable Batteries. Nat. Energy. 2021, 6, 227-286
[3] J.Y. Li, C. Lin* , M.Y. Weng, Y. Qiu, P.H. Chen, K. Yang, W.Y. Huang, Y.X. Hong, J. Li, M.J. Zhang, C. Dong, W.G. Zhao, Z. Xu, X. Wang, K. Xu *, J.L. Sun*, F. Pan *, Structural Origin of The High-voltage Instability of Lithium Cobalt Oxide. Nat. Nanotechnol. 2021, 16, 599-605.
[4] T.C. Liu, L.P. Lin, X.X. Bi, L.L. Tian, K. Yang, J.J. Liu, M.F. Li, Z.H. Chen, J. Lu*, K. Amine*, K. Xu*, F. Pan*, In situ quantification of interphasial chemistry in Li-ion battery. Nat Nanotechnol. 2019, 14(1), 50–56.
[5] J. Lu, Z.H. Chen, Z.F. Ma, F. Pan*, L.A. Curtiss*, K. Amine*, The role of nano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battery materials for electric vehicles. Nat Nanotechnol. 2016, 11(12), 1031-1038.
[6] M.J. Zhang, Y.D. Duan, C. Yin, M.F. Li, H. Zhong, E. Dooryhee, K. Xu*, F. Pan*, F. Wang*, J.M. Bai*, Ultrafast solid-liquid intercalation enabled by targeted microwave energy delivery. Sci Adv. 2020, 6(51), 1-9.
[7] Y. Wei, J.X. Zheng, S.H. Cui, X.H. Song, Y.T. Su, W.J. Deng, Z.Z. Wu, X.W Wang, W.D. Wang, M.M. Rao, Y. Lin, C.M Wang, K. Amine, F. Pan*, Kinetics Tuning of Li-ion Diffusion in Layered Li(NixMnyCoz)O2. J. Am. Chem. Soc. 2015, 137, 8364-8367.
[8] Z.Q. Wang, R.Tan, H.B. Wang, L.Y. Yang, J.T. Hu, H.B. Chen, F. Pan*, A Metal–Organic-Framework-Based Electrolyte with Nanowetted Interfaces for High-Energy-Density 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y. Adv. Mater. 2017, 30(2), 1-7.
[9] J.X. Zheng, Y.K. Ye, T.C. Liu, Y.G. Xiao, C.M. Wang, F. Wang, F. Pan*, Ni/Li disordering in layered transition metal oxide: electrochemical impact, origin and control. Acc. Chem. Res. 2019, 52, 2201−2209.
[10] J.X. Zheng∗, Y.K. Ye, F. Pan*, ‘Structure units’ as materials genes in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Natl Sci Rev. 2020, 7, 242–245.

代表性专利:
[1] 潘锋,段彦栋,张丙凯,郑家新,胡江涛,刘同超,郭华,林原,李文,宋孝河,卓增庆,刘屹东;一种超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16;201610280918.5;2018;ZL201610280918.5;
[2] 潘锋,郑家新,段彦栋,宋孝和;一种锂离子电池;2015;201510076842.X;2019;ZL201510076842.X;
[3] 潘锋,李文,林原,胡江涛;一种测量电极活性材料电化学动力学参数的方法;2016;201610362568.7;2018;ZL201610362568.7;
[4] 潘锋,梁军,周航;一种光伏器件及太阳能电池;2012;201210095940.4;2015;CN201210095940.4;
[5] 潘锋,梁军,林钦贤,苏彦涛,张明建,梅宗维,杨晓阳;一种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2015;201510351099.4;2017;ZL201510351099.4;
[6] Feng Pan, Kevin J. McCallion;Organic crystal compound optical waveguide and methods for its fabrication;1999;5982961;1999;US005982961A;
[7] 范浩森,潘锋;一种三维复合碳材料、其制备方法和电极;2014;201410287288.5;2018;ZL201410287288.5;
[8] 范浩森,潘锋;一种柔性电极的制备方法和柔性电极;2014;201410256204.1;2018;CN201410256204.1;
[9] 杨金龙,潘锋;一种硅酸盐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015;201510136292.6;2019;ZL201510136292.6;
[10] 胡江涛,潘锋;一种高比电容的碳组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16;201611152725.8;2018;ZL201611152725.8.

代表性奖励荣誉情况

[1] 潘锋;中国电化学贡献奖,“过去十年来在电化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做出重大创新性和系统性成果的中国电化学工作者”;2021年,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
[2] 潘锋,郑家新,吴忠振,王新炜,刘同超;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电动车动力电池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基础科学研究”;2018年,深圳市人民政府
[3] 潘锋;美国电化学会(ECS)电池科技奖(Battery Technology Award),“For the founding of a larg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latform of battery and materials in China, and for leading national key projects foe R&D EV battery and key materials”;2018年,美国电化学会
[4] 潘锋;国际电动车锂电池协会(IALB)杰出研究奖,“For Outstanding Basic & Applied Research on Lithium Batterie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2016年,国际电动车锂电池协会
[5] 潘锋;中国高被引学者;2015年-2020年,爱思唯尔(Elsevier)

*以上信息由会士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