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郑双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梁加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郝静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迎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海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扬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汪博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亚军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梁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蔡信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俊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晓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宋丹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江毅玲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武宇巍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蔡建南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耀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文珂瑜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李象远

男, 四川大学,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78~1982. 湖南大学化工系 本科
1982~1985. 四川自贡东新电碳公司 技术员
1985~1988. 成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 硕士生
1988~1992. 成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 助教,讲师
1992~1994. 成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 副教授
1992~1995. 四川大学化学系 在职攻读博博士学位
1994.11.起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 教授

研究领域和兴趣

理论化学,燃烧反应动力学,发动机燃烧与冷却工程技术

主要业绩

一、理论化学
1998年起,李象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量子化学九五重大项目课题“电子转移的外场效应及长程电子转移理论研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与合作者发现了Marcus诺贝尔奖理论—溶液中的电子转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常高估溶剂重组能达一倍的历史问题。为了解决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的矛盾,国际上Newton等学者一般采用修改Marcus方程中的孔穴结构尺寸等方法来对标实验结果。
李象远与付克祥、何福城等合作,经10年努力,论证了Marcus的原始非平衡溶剂化自由能方程存在的错误。在Marcus的原始推演过程中,对从极化平衡态向极化非平衡态的超快过程自由能变化的推演中,错误地采用了所谓可逆电功积分的方法。按热力学原理,等温可逆功等于两个平衡态之间的自由能变化,但问题在于从Marcus定义的极化平衡热力学状态到极化非平衡状态,不存在可逆途径。非平衡自由能表达式是建立溶液中电子转移理论的基础,错误的非平衡自由能表达式,导致了溶剂重组能表达式的错误,进而导致Marcus理论的严重问题。这样一来,极化非平衡态的自由能表达式的建立,又变成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2010年,李象远等人基于热力学约束平衡态原理,通过添加约束外电场的方法,终于建立了能合理描述极化非平衡态自由能的正确表达式。和Marcus方程完全不同,新的非表达式增加了约束外场变量。基于非平衡自由能表达式和新的溶剂重组能表达式,建立了电子转移和吸收发射光谱溶剂效应的新理论体系。新的理论在水等强极性溶剂条件下,预测的溶剂重组能约为Marcus方程的1/2,这样便完美解决了Marcus理论高估溶剂重组能达一倍的历史问题。基于新理论的离散化处理的吸收发射光谱移动计算方法已经接入国际商业软件Q-Chem中。
二、燃烧化学
在我国,基础化学和航空航天动力的交叉研究几乎空白。另一方面,几乎所有以化石能源为燃料的动力装备,其核心过程都是复杂的燃烧反应。我国的航空发动机等动力装备研发,由于燃烧化学动力学等过程研究的缺位,只能停留在以仿制为主的结构研究上。过程研究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发动机行业的整体进步。
面对国家重大需求,2007年起,李象远带领团队走向国防建设,研究发动机燃料高温裂解和燃烧过程的化学问题,最先在国内系统性地将物理化学和量子化学方法和原理应用于发动机燃烧工程研究,构建了我国第一个燃烧机理建模和燃烧数据共享平台和公开检索系统;发展了航空燃料在高温裂解状态下的热沉、密度、流速等高温物性测试方法,首次实现了燃料非平衡裂解态物性的在线测量;基于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建立了发动机热部件主动冷却的某型创新技术并实现工程应用。
承担了国家“某飞行器”科技重大专项多项课题;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专项”的数值发动机项目,打造我国源码可控的大规模并行发动机湍流燃烧数值模拟软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空间飞行器”和“发动机湍流燃烧基础”两个重大研究计划的重点支持项目,建立我国航空燃料燃烧的动力学建模体系;牵头“发动机湍流燃烧”集成项目,构建我国发动机燃烧的公开检索数据库系统。
发起创立了中国“燃烧化学”二级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届主任委员,牵头创建了四川大学教育部“空天动力燃烧与冷却”工程研究中心, 担任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专委会委员,担任国家"某飞行器”重大专项指导专家组专家, 是四川大学国家级“航空动力”特色学科负责人,担任《物理化学学报》、《推进技术》等杂志编委,发表SCI论文约30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6项,软件著作权2项。

代表成果

一、非平衡溶剂化理论代表性论文:
1.Xu L.-K.,Bi T.-J.,Ming M.-J., Wang J.-B., Li X.-Y.
Photoinduced charge-transfer electronic excitation of tetracyanoethylene/-tetram-ethylethylene complex in dichloromethane, Chem. Phys. Lett. 2017, 679, 158.
2. Li X.-Y., “An Overview of Continuum Models for Nonequilibrium Solvation: Popular Theories and New Challenge”, Int. J. Quantum Chem. (Review), 2015, 115, 700.
3. Bi T.-J., et al., “Numerical solution of solvent reorganization ener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Theor. Chem. Acc., 2014,133,10,1.
4. Ren H.-S. et al.,“Solvent effect on UV/Vis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spectra in aqueous solution based on a modified form of solvent reorganization energy”, Chem. Phys. Lett., 2013, 583,213.
5. Ren H.-S., et al.,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Reorganization Energy for Electron Self-Exchange Reaction by Constraine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Constrained 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J. Phys. Chem. A, 2013, 117, 8017.
6. Wu H.-Y., et al. “A Modified Two-sphere Model for Solvent Reorganization Energy in?Electron Transfer”, Phys. Chem. Chem. Phys., 2012,14, 5538.
二、燃烧化学代表性论文
1. 甯红波, 李泽荣, 李象远, 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物理化学学报,2016, 32(1), 131–153(综述).
2. Ning, H.-B., et al., “Pressure-Dependent Kinetics of Initial Reactions in Iso-octane Pyrolysis”,J.Phys.Chem. A, 2015,119,4093.
3. Liu, A.-K., et al.,“Flux Projection Tree Method for Mechanism Reduction”, Energy Fuels, 2014,28,5426.
4. Xiong, S.-Z., et al., “Reaction of ketenyl radical with hydroxyl radical over C2H2O2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a theoretical study”,Combust. Flame,2014,161,885.
5. Wang, Q.-D., et al.,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duction of combustion mechanisms for ignition of multi-component kerosene surrogate”, Proc. Combust. Inst.,2013, 34 187.
6. Wang Q.-D., at al. “keletal mechanism generation for high-temperature oxidation of kerosene surrogates”, Combust. Flame,2012: 91.
7. Wang Q.-D., “Reactiv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and chemical kinetic modeling?of pyrolysis and combustion of n-dodecane”, Combust. Flame, 2011, 158: 217.
三、代表性发明专利
1.李象远,朱权,王健礼,国家发明专利:“吸热型碳氢燃料高温裂解的热沉测定装置及其测定方法”,ZL 2011 1 04116364.4.
2.李象远,李翔,王健礼,王军,朱权,高敏,国家发明专利:“碳氢燃料超临界裂解产物的密度和流速测定装置及其测定方法", ZL 2011 1 0351008.9.
3.李象远,朱权,王键礼, 国家发明专利: "长微管通道内壁TiO2涂层化学气相沉积装置及涂覆方法",ZL 2014 1 0475432.8.
4.李象远,鲍泽威,张其翼,王键礼,朱权,国家发明专利:“压力自适应的喷射面积可调式喷嘴”,ZL 2016 1 0653539.6。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