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崔春燕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孔庆坤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郭明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余林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温圣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柳东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彭富贵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家秀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彦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沈菲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伟悦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承钊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董福才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苏莉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君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郑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邹义冬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高冠楠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刘红科

男,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2005-至今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2015 英国华威大学访问教授
2003-2005 英国爱丁堡大学化学院研究员
2001-2003 美国Toledo大学化学院专职副研究员
1999-2001 中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后
1996-1999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
1993-1996 西安市卫生防疫站
1990-1993 西北大学化学系硕士生
1988-1990 宝鸡石油机械厂子校
1984-1988 西北大学化学系本科生

研究领域和兴趣

生物无机化学

主要业绩

学术方面:
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及化学生物学等方面工作,在抗癌新策略、新理论、配合物抗癌机制及诊疗一体化药物等方面取得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系列研究成果,为疾病精准和高效治疗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策略和平台。1. 首次提出了 “生物正交催化致死”(BCL)抗癌新策略,该策略利用肿瘤细胞中铜离子浓度远高于正常细胞的特点,通过生物正交反应,以肿瘤为抗癌药合成工厂,在肿瘤细胞及活体内制造靶向性高、抗肿瘤活性优异的抗癌药物,在实现对肿瘤的选择性杀伤的同时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该策略具有普适性,为疾病精准和高效治疗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方法和平台。该原创性成果初步解决了抗癌药毒副作用大、肿瘤选择性差及靶向性差等瓶颈及关键问题,有望发展出一种抗癌新疗法。2. 首次将抗癌机制与致癌机制联系起来,初步提出了配合物抗癌机制与稠环芳烃致致癌机制的相似性理论,为抗癌化学疗法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发现了芳基钌(II)配合物以双功能方式(配位键合、嵌入作用)与DNA作用,从结构上揭示了与顺铂不同的抗癌机理;首次发现了第三种DNA嵌入方式,丰富了人类对DNA嵌入作用的理解;也解开了芳基钌(II)配合物Ru-tha的高抗癌活性之谜。3. 开发了一系列可通过血脑屏障、用于癫痫脑内过氧亚硝酸盐近红外成像及化学干预的近红外荧光探针。制备了一系列含金属的纳米材料,用于高效析氧或水分解。4.研究了配合物与 HIV 标志性蛋白相互作用,首次发现钌配合物具有潜在抗 HIV 性质;首次发现非共价键在抗癌配合物DNA 特异性识别中的重要作用;首次发现芳基锇抗癌化合物与 DNA 结合新位点。发展了一种具有光活化溶酶体逃逸功能的光敏性铂配合物,克服了顺铂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并有望利用光照的精确控制特点实现对实体肿瘤的选择性损伤。5. 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技巧,该组合学研究方法已被收入德国 Wiley 公司出版的研究生教科书。部分研究工作被选入为纪念中国化学会成立 80 周年而做的《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化学(1982-2012)》一书中。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重点1项,面上4项);省部级项目12项(人才项目2项),企业合作项目1项。在国际刊物如Acc. Chem. Res., Nat. Sci. Rev., Angew. Chem., Adv. Sci., PNAS,Chem. Sci.等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单篇SCI他引54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8件,公开PCT专利1件。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做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及会议主席60余次。长期担任JACS、Chem. Sci.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获奖与社会服务
2011、2014年两次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三层次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新医药人才。指导的“基于可点击配体的芳基钌/锇/铱配合物以及小分子ONOO-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硕士论文2020年获校优秀硕士论文。2021年获南京师范大学“弘爱精英教师奖”。是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会评专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网络评审专家、广西自治区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甘肃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学生物学与功能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生物功能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2012-2016)、江苏省生物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2012-2017)、南京师范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2011-2016)及无化化学学科带头人(2007-2012)。现任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
承担了南京斯瑞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乳胶自粘绷带异味改善技术”,利用化学及物理等方法,初步解决了医用乳胶自粘绷带放置以后产生异味的世界性难题和关键瓶颈问题,已完成5公斤中试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已公开中国发明专利1件。与南京斯瑞奇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的江苏省运动护理与康复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20年获江苏省科技厅批准立项,目前担任中心副主任。
2011年以来任江苏省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特邀专家咨询组成员-化学战剂组专家,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尽了绵薄之力。2006年以来任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南京市专家组成员,参与四次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核查员来南京化工企业进行化学武器核查工作,担任核查现场中方设备专家及翻译。多次准确合理介绍化工设备用途及材质,并驳回美国等国际核查员无理要求。获得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中国国家代表、江苏省及南京市相关领导肯定与表扬。

代表成果

1. Using Bioorthogonally Catalyzed Lethality Strategy to Generate Mitochondria-Targeting Antitumor Metallodrugs in vitro and in vivo, Xuling Xue, Chenggen Qian, Qin Tao, Yuanxin Dai, Mengdi Lv, Jingwen Dong, Zhi Su, Yong Qian, Jing Zhao, Hongke Liu, and Zijian Guo,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1, 9. doi: 10.1093/nsr/nwaa286.
2. Imaging Dynamic Peroxynitrite Fluxes in Epileptic Brains with a 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Probe, Jiong-sheng Hu, Chenwen Shao, Xueao Wang, Xiaojiao Di, Xuling Xue, Zhi Su, Jing Zhao, Hai-Liang Zhu,* Hong-Ke Liu,* and Yong Qian*, Advanced Science, 2019. 6(15): 1900341. DOI: 10.1002/advs.201900341
3. Photoactivated Lysosomal Escape of Monofunctional PtII Complex Pt-BDPA for Nucleus Access, Xuling Xue, Chenggen Qian, Hongbao Fang, Hongke Liu*, Hao Yuan, Zijian Guo*, Yang Bai, and Weijiang He*, Angew. Chem. Int. Ed., 2019.09.02, 58(36): 12661-12666. DOI:10.1002/anie.201906203
4. Facile fabrication of a hierarchical NiCoFeP hollow nanoprism for efficient oxygen evolution in the Zn– air battery, Bin He, Chunyu Xu, Yawen Tang, Yong Qian, Hongke Liu,* Qingli Hao*a and Zhi Su, J. Mater. Chem. A, 2019, 7, 24964–24972. DOI: 10.1039/c9ta09239k
5. Metal Complexes as DNA Intercalators, Hong-Ke LIU* and Peter J. Sadler*, Acc. Chem. Res., 2011, 44, 349–359. DOI: 10.1021/ar100140e
6. Diversity in G-selective DNA Binding Modes for an Organometallic Ruthenium Arene Complex, Liu, H.-K.; Burners-Price, Sue, Wang, F., Parkinson, Bella J., Xu, J., Sadler, P. J.,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8153-8156. DOI:10.1002/anie.200602873
7. 刘红科,薛旭玲,陶钦,吕梦迪,陈俊,钱晓婷, 细胞及活体内自催化合成的高效低毒抗癌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2020, 专利号:CN202010019962.7;公开号:CN111171080A),国际发明专利PCT(申请信息:PCT/CN2020/128238;优先权:202010019962.7)。
8. Liu, H.-K.,* Sadler, P. J.*, Interactions of Metallodrugs with DNA in NMR of Biomolecules: Towards Mechanistic Systems Biology. I. Bertini, K. McGreevy (Ed), Wiley VCH. Chapter 16, 283-295, 2012. 德国
9. 刘红科,芳基金属抗癌配合物现状与未来,2015,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南昌,大会主题报告。
10. 刘红科,Dual Mode Binding of Ruthenium Arene Anticancer Complexes, 2015,第13届国际应用生物无机化学会议,爱尔兰高威,邀请报告。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