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张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鲁闽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施冬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俊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谢鸿雁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行正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传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彭瑞资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良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夏蕾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孔令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许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孔杜林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延娜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文强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钟洪亮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志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小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毛兰群

男,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93-09至1998-07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理学,硕博连读
1998-09至2000-05 日本生物分析系统(BAS)公司,任职
2000-05至2002-10 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后
2002-10至2020-1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2-12至2018-04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2014-12至2020-1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0-12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22-12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

研究领域和兴趣

活体分析化学

主要业绩

毛兰群长期从事活体分析化学研究,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为分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共发表学术论文405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J. Am. Chem. Soc.、Angew. Chem.、Nat. Commun.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70篇,论文SCI他引2万余次。创建的方法实现转移转化,并被多家单位使用。曾获杰青、万人等,主持完成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重大项目,科技部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主要成果与贡献概述如下:

一、发现聚电解质限域流体的类化学突触功能,提出类脑传感新模式
致力于“模拟脑”活体分析化学研究新模式的探索。突破传统仿突触器件仅识别电信号的局限,率先发现聚电解质限域流体的忆阻特性,成功模拟了化学调控的突触可塑性,实现神经化学信号与电信号之间转导的模拟 (Science, 2023)。被Science等评价为“为类脑器件等的研制提供了可能”、该领域的“突破”和“里程碑”。相关成果入选2024年度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

二、创建原电池型氧化还原电位分析法,发展了神经元兼容的活体分析新原理
针对传统电化学方法刺激神经元、干扰电生理信号的问题,创新性提出并创建“原电池型氧化还原电位分析法”,实现了无需外加电压、近零电流的活体分析,突破了传统方法因电极易被污染而导致性能衰减的关键瓶颈,显著提升了方法的神经元兼容性,被认为“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安培法或快速扫描伏安法”。相关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三、提出调控界面电子转移实现传感选择性的思想,建立脑内分子活体原位传感分析新范式
针对生物分子活体分析的选择性难题,建立以形式电位(E0’)排序指导界面设计的新思路。创建活体、原位、在线传感平台,实现了脑内多种生物分子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维生素C在脑扩散抑制中的同步传播和脑水肿过程中的细胞外流、帕金森鼠脑内硫化氢的异常释放等现象。相关成果被美国大学教科书(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 10th Edition)收录,实现了转移转化,并被同行使用。

代表成果

1. Ying Jiang, Hong Zhao, Yuqing Lin, Ningning Zhu, Yurong Ma, Lanqun Mao, 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Glucose in Rat Brain Using Gold Nanoparticles.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4800-4804.

2. Tianyi Xiong, Changwei Li, Xiulan He, Boyang Xie, Jianwei Zong, Yanan Jiang, Wenjie Ma, Fei Wu, Junjie Fei, Ping Yu, Lanqun Mao, Neuromorphic Functions with a Polyelectrolyte-Confined Fluidic Memristor. Science 2023, 379, 156-161.

3. Fei Wu, Lei Su, Ping Yu, Lanqun Mao, Role of Organic Solvents in Immobilizing Fungus Laccase o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for Improved Current Response in Direct Bioelectrocatalysis. J. Am. Chem. Soc. 2017, 139, 1565-1574.

4. Yiming Yan, Wei Zheng, Lei Su, Lanqun Mao, Carbon-Nanotube-Based Glucose/O2 Biofuel Cells. Adv. Mater. 2006, 18, 2639-2643.

5. Ping Yu, Huan Wei, Peipei Zhong, Yifei Xue, Fei Wu, Yang Liu, Junjie Fei, Lanqun Mao, Single-Carbon-Fiber-Powered Microsensor for In Vivo Neurochemical Sensing with High Neuronal Compatibility.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2652-22658.

6. Cong Pan, Fei Wu, Junjie Mao, Wenjie Wu, Gang Zhao, Wenliang Ji, Wenjie Ma, Ping Yu, Lanqun Mao, Highly Stable and Selective Sensing of Hydrogen Sulfide in Living Mouse Brain with NiN4 Single-Atom Catalyst-Based Galvanic Redox Potentiometry. J. Am. Chem. Soc. 2022, 144, 14678-14686.

7. Hetong Qi, Ping Yu, Yuexiang Wang, Guangchao Han, Huibiao Liu, Yuanping Yi, Yuliang Li, Lanqun Mao, Graphdiyne Oxides as Excellent Substrate for Electroless Deposition of Pd Clusters with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J. Am. Chem. Soc. 2015, 137, 5260-5263.

8. Hailong Yan, Shuyue Guo, Fei Wu, Ping Yu, Huibiao Liu, Yuliang Li, Lanqun Mao, Carbon Atom Hybridization Matters: Ultrafast Humidity Response of Graphdiyne Oxides.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3922-3926.

9. Fei Wu, Ping Yu, Lanqun Mao, Multi-Spatiotemporal Probing of Neurochemical Events by Advanced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Methods. 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208872.

10. Lijun Zhao, Ying Jiang, Jie Hao, Huan Wei, Wei Zheng, Lanqun Mao, Graphdiyne Oxide Enhances the Stability of Solid Contact-Based Ion-Selective Electrodes for Excellent In Vivo Analysis. Sci. China Chem. 2019, 62, 1414-1420.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