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陈梁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魏文欣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尹志刚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底兰波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陶晨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任秀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国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辉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卢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夏杰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子康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杜鑫淼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铁强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蔡灵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林仁兴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苗洁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永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曹诚睿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夏凯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阎云

女,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93.09-1997.07,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学生
1997.09-2000.07,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
2000.09-2003.07,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3.08-2004.02,北京大学药学院,讲师
2004.03-2005.09,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博士后
2005.10-2008.05,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欧盟玛丽居里博士后
2008.06-2019.07,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
2019.08-至今,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

研究领域和兴趣

胶体与界面化学,分子自组装方法学

主要业绩

申请人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致力于发展分子自组装方法学。提出了溶液相“别构组装”研究思路,并把分子自组装从溶液相拓展到固相,开启了固相分子自组装化学。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CS Chem.、ACS Nano、Adv. Funct. Mater.、Proc. Natl. Acad. Sci.、J. Phys. Chem. Lett.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研究工作多次被Nature杂志、美国能源部网站、美国化学会Twitter、以及众多国内科技媒体作为亮点报导;主要学术贡献如下:
(1)利用分子构像与分子排列参数的相关性,提出“别构组装”的研究策略,拓展了分子排列参数理论的应用范围;通过精确调控分子构像,实现了对分子组装方式的精确控制,为以“组装”为核心构建先进功能材料提供了科学基础。
分子自组装是化学发展的新层次。它通过分子间非共价作用及其协同效应产生新的功能结构,“为实现化学学科的知识创新提供了契机,同时它与物理、生物、材料等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产生新概念和高新技术的重要源头”。2004年,Science杂志指出,“人类能推动化学自组装走多远”,是本世纪重要的科学挑战之一。但迄今为止,新的功能结构的创造主要依靠合成化学改变分子的化学结构来实现;人们还无法超越化学合成,通过控制溶液中分子的组装方式实现对自组装结构与功能的自由调控。
针对这一问题,申请人师法自然,在生命体系“别构效应”启发下,提出了“别构组装”的研究策略。蛋白质、DNA等生物分子结构虽然复杂,但却能够通过结合其它分子或离子引起特定的构象变化,最终改变整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在胶体与界面化学理论中,分子构像变化直接影响其排列参数,进而影响分子自组装的结构与性质。因此,候选人提出,在不改变组装分子化学结构的条件下,利用“别构效应”原理,精确控制分子构象,改变分子的排列参数,实现对分子自组装结构与功能的调控。以配位发光两亲分子为模型体系,通过配位场的空间效应调控分子的构像和排列参数,实现了基于别构组装的多色发光调控;通过引入聚集诱导发光基元,利用别构组装探测到电荷密度控制的囊泡分裂、融合机制;明确了“别构组装”科学内涵,将别构组装推广到主客、ππ作用体系,为深入开展以“组装”为中心的分子自组装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2)利用界面能量控制和毛细凝结原理,突破制约溶液相跨尺度分子自组装的瓶颈问题,将分子自组装研究从溶液相拓展到固相,开启了固相分子自组装化学,为分子自组装提供了变革性技术,实现了分子自组装材料的米级连续制备,为分子自组装材料的产业化提供了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
能否通过自下而上的跨尺度分子自组装构建宏观固体功能材料是化学自组装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关系着分子自组装科学的前途和生命。但长期以来,分子自组装主要在溶液中进行,形成的功能结构分散在溶剂中。这种液相分散形式无法服务于固态自支撑材料主战场。
针对这一问题,申请人利用分子自组装化学与合成化学的相通性,突破分子自组装必须在溶液分散体系发生的思维限制,在固相合成化学启发下,提出交联溶液相分子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聚集体形成沉淀,利用纳米颗粒具有高界面能量,在毛细作用下自发融合的原理,建立固相分子自组装化学。以具有配位能力的胶束作为模型体系,证实了分子在固相中能够进行自组装,形成连续的自支撑薄膜;通过调控分子间非共价作用,改变纳米聚集体的种类、形貌、尺寸,调控界面能量,并分别以氢键、静电等作用等交联纳米聚集体,调控毛细作用,发展出普适的固相分子自组装方法,为分子自组装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近五年来,围绕“分子自组装方法学”开展的系列工作带动了国际上相关研究;通过分子构像控制调控分子自组装结构与功能的优秀研究论文逐年增多。国际著名胶体化学家、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 Francoise M. Winnik教授认为候选人的别构组装研究非常innovative(参见附件);国际胶体科学学会常任主席、英国布里斯托大学Julian Eastoe教授邀请候选人在第8届国际胶体科学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Colloids and Interfaces)上做Keynote报告,并邀请候选人担任2019年在西班牙Barcelona举行的第九届国际胶体科学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2016年11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L.Feringa教授在访问中国之际,到候选人课题组进行访问。近五年来,候选人累计在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大会、聚集诱导发光国际会议、国际材料学会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Keynote、Invited报告20余次;应Nano USA 2017组委会邀请,担任该届会议组委会成员及分会场主席;应美国化学会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主编Kirk Schanze教授的邀请,自2018年1月起担任该杂志的顾问编委,并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学科委员会秘书长(2018),中国化学会聚集诱导发光专业委员会首届委员(2020),以及Fellow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FIAAM, Sweden, 2020)。

代表成果

1.代表性论文
(1). Li J, Peng K, Li YM, Wang JX, Huang JB, Yan Y,* Wang D,* Tang B Z * ,"Exosome-Mimetic Supramolecular Vesicles with Reversible and Controllable Fusion and Fiss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0.1002/anie.202010257
(2). Jin HJ, Li HP, Zhu ZY, Huang JB, Xiao YL, Yan Y*, " Hydration-Facilitated Fine-Tuning the Color of AIE Amphiphile and It’s Application as Erasable Materials with Hot/Cold Dual Writing-Modes ",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0081.
(3). Jin HJ, Xie MQ, Wang WK, Jiang LX, Chang WY, Sun Y, Xu LM, Zang SH, Huang JB, Yan Y*, Jiang L, "Pressing-Induced Caking: A General Strategy to Scale-Span Molecular Self-Assembly", CCS Chem. 2020, 2, 98–106.
(4). Xie MQ, Che YC, Liu KED, Jiang LX, Xu LM, Xue RR, Drechsler M, Huang JB, Tang B Z, Yan Y*, "Caking-Inspired Cold Sintering of Plastic SupramolecularFilms as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s", 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803370. (Reported by Nature, July 22, 2018; Front Piece cover;)
(5). Xu PT, Huang T, Huang JB, Yan Y*,and Thomas E. Mallouk*,"Dye-sensitized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oxidationthrough a buried junction", Proc.Natl.Acad.Sci , July 3, 2018 115 (27) 6946-6951
2. 著作:
《胶体科学》,Martien Cohen Stuart著,阎云,黄建滨 译,科学出版社, 2012年,北京。
3.学术会议邀请报告:
(1) Polymer Conference of Thailand,2015.06.16,Bangkok, Thailand,(Keynote)
(2)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Leading and Young Materials Scientists (IC-LYMS 2017), 2017.12.24-27,Haikou, China (Keynote)
(3)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lloids, 2018.06.10-12,Shanghai, China, (Keynote)
(4)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 Australia, 2019.01,(Invited)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