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邹江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瑞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石海强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朱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开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佩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任浩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罗浩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灿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存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佳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桃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Tashiro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心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谢程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邵志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扈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阴彩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庆宝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吴海龙

男, 湖南大学,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78.09-1982.07 湖南大学化工系分析化学专业,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2.09-1985.03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5.03-1988.03 留校,湖南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原机械工业部环境监测总站(筹)),
助教,讲师(1988.06.30);
1988.03-1993.06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讲师,在职博士生,获理学博士学位(1992.03),
副教授(1993.07,省人事厅);
1992.04-1993.06 兼任湖南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副处,1992.06.12);
1993.06-1998.03 留学日本国千叶大学先做研究员,后攻读大学院自然科学科博士研究生,
获应用化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8.03-1999.06 留学回国,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副教授;
1998.04-1999.10 继续兼任湖南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副处);
1999.06-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1999.10-2001.10 兼任湖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参与筹建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传感技术
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负责具体筹建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
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1.07-2002.11 担任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建设项目
具体负责人(国科发基字【2001】257号,负责人:王柯敏、吴海龙)
2001.10-2005.03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常务副主任
(正处级),同时兼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2001.10-2003.12)
2005.01-2009.12 先后两度被国家教育部聘为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大学)主任(国家教育部教技函【2005】58号和【2007】109号)
兼被聘为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9.12-2015.11 担任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 顾问,并被
聘为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5.12- 继续担任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 顾问
并被聘为第四届学术委员会顾问
2021.08- 被特聘为湖南大学岳麓学者。

研究领域和兴趣

化学传感器,流动注射分析,HPLC-DAD,三维荧光光谱,LC-MS,生化分析,环境监测,药物分析,食品安全分析等; 2) 化学计量学,稳健统计学,对应分析,三维数阵分析,多元校正,二阶校正,二阶标准加入法、多线性分解、化学多维校正等; 3) 多维数阵分析及多维校正新应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药学、医学、食品科学等; 4)蛋白质定量分析、代谢组学、药代动力学等; 5) 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中的多维数阵

主要业绩

吴海龙博士自1982年以来,主要从事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计算机化学及化学生物传感等科研、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包括原机械工业部系统环保数据统计分析,湖南大学、长沙市乃至湖南省区域环境质量检测及环境影响评价,长江水系水环境背景值系统稳健表征与分析研究,化学传感膜实验优化设计,化学计量学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回归、偏最小二乘等多元分辨及校正新算法比较研究,流动注射分析系统容积可变计算机辅助进样装置研制,化学多维数阵分析理论及其在现代分析化学中应用研究,化学张量校正(化学多维校正)及张量标准加入法基础研究,与HPLC-DAD、三维荧光光谱、LC-MS等现代分析仪器相结合新应用,智能化荧光光谱仪研制、定量蛋白质组学等科研工作,取得创新性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逾300篇,其中SCI源刊物逾240篇。被引用逾6000篇次。吴海龙参编著中文学术书籍7本中8章节,主译著“化学计量学实用指南”(61万字),其中6本为科学出版社出版。主参著英文学术书“FUNDAMENTALS AND ANALYTICAL APPLICATIONS OF MULTI-WAY CALIBRATION”(Elsevier集团出版的畅销书,2015年8月),撰写其中两章正文165页,约占全书篇幅三分之一。参编著英文学术专著“Chemometrics and Data Analysis in Chromatography”(2019 by IntechOpen)。共同主编“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的第十分册 化学计量学(梁逸曾 吴海龙 俞汝勤 主编,2016年11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共140万字)。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毕业24名、在学5名;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毕业逾70名、在学8名。任俞汝勤院士学术小组组长逾18年。
吴海龙等成果已获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将其作为国际化学计量学领域的典型代表,予以较高评价。已被Encyclopedia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百科全书, John Wiley & Sons出版,2001)作为国际化学计量学界二阶校正领域有代表性的原创性工作获得较大篇幅正面引用。这篇由国际化学计量学学会主要创始人和前会长、美国华盛顿大学B.R. Kowalski教授等所撰写的综述性文章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国际分析化学界名著“Factor Analysis in Chemistry”(Edmund D. Malinowski,John Wiley & Sons出版, 2002)的第三版,以新增章节形式独立介绍吴等研究工作。该书是化学计量学的经典著作,曾在美国分析化学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25部书籍中排名第四,被称作“曾经教育了一整代化学计量学家”的著作。该书新增的三个章节,以长达四页的显著篇幅介绍了吴等多个三线性分解及校正新方法。迄今国内外已有阿根廷、西班牙、巴西、加拿大、美国、荷兰、丹麦、意大利、日本、伊朗、中国等国的同行专家,通过比较研究表明,湖南大学为主发展的三线性分解算法及二阶校正方法等是国际上同类工作中性能最好者之一。美国分析化学期刊双年综述,多次较高评价湖南大学化学计量学研究工作,有篇综述一次引用吴等论文10篇。海外Elsevier(爱思唯尔)著名网站曾专题报道吴等发展的交替非对称三线性分解(AATLD)算法, 认为它汲取了三维交替最小二乘(Tri-ALS)和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的优点,其性能比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发展的其它方法更好,收敛更快。2007年,多国著名分析化学家应邀合作撰写的发表在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的有关校正专题综述(TrAC, 26(7): 752-765 (2007)),引用湖南大学工作11篇,并认为吴等工作处于国际定量分析化学(二阶校正)理论及应用前沿。同刊的另一篇专题综述(TrAC, 26(11):1032-1042 (2007)),引用湖南大学代表性工作5篇,认为吴等发展的二阶校正理论及方法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并特别指出湖南大学在化学计量学二阶校正方法与LC-DAD联用、三维荧光光谱等相结合用于复杂体系快速定量分析应用方面工作是国际上最早开展的。2008年,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多维数据分析专题展望综述(AC, 80: 5713-5720(2008)),认为吴等发展的二阶校正理论及方法研究处于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地位。同年,Analytica Chimica Acta发表二阶校正分析应用专题综述(ACA, 627: 169-183 (2008)),湖南大学的工作被引用13篇,国际上同行应用湖南大学发展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的论文被引用9篇,突显重要地位。

代表成果

1.Hai-Long Wu*, Tong Wang, Ru-Qin Yu*. Recent advances in chemical multi-way calibration with second-order or higher-order advantages: Multilinear models, algorithms, related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0, 130: 115954
2.梁逸曾、吴海龙,俞汝勤主编,“ 化学计量学”(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160万字。
3.吴海龙,俞汝勤,陈增萍,宦双燕,“第九章 化学计量学”,见庄乾坤、刘虎威、陈洪渊 主编,分析化学学科前沿和展望,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pp324-349。
4.Hai-Long Wu*, Yong Li, Chao Kang, Ru-Qin Yu*. In: Alejandro C. Olivieri, Graciela M. Escandar, Héctor C. Goicoechea, Arsenio Muñoz de la Peña, Eds., Fundamentals and Analytical Applications of Multi-way Calibration. Elsevier, 2015, pp83-166 (ISBN 978-0-444-63527-3) .
5.Hai-Long Wu*, Chao Kang, Yong Li, Ru-Qin Yu*. In: Alejandro C. Olivieri, Graciela M. Escandar, Héctor C. Goicoechea, Arsenio Muñoz de la Peña, Eds., Fundamentals and Analytical Applications of Multi-way Calibration. Elsevier, 2015, pp167-246 (ISBN 978-0-444-63527-3).
6.Tong Wang, Hai-Long Wu*, Li-Xia Xie, Wan-Jun Long, Ru-Qin Yu.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2019, 185: 92-104.
7.Hai-Long Wu, Masami Shibukawa, Koichi Oguma*. Journal of Chemometrics, 1998, 12:1-26
8.A-Lin Xia, Hai-Long Wu*, Shu-Fang Li, Shao-Hua Zhu, Le-Qian Hu, Ru-Qin Yu. Journal of Chemometrics, 2007, 21(3-4): 133-144
9.Hai-Long Wu*, Jin-Fang Nie, Yong-Jie Yu, Ru-Qin Yu.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9, 650: 131-142
10.Hai-Long Wu*, Yong Li, Ru-Qin Yu*. Journal of Chemometrics,2014, 28 (5): 476-489.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