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邹江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瑞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石海强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朱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开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佩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任浩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罗浩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灿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存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佳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桃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Tashiro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心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谢程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邵志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扈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阴彩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庆宝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男, 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90.09 - 1994.06,吉林大学,无机化学,学士
1994.09 - 1997.06,吉林大学,无机化学,硕士,导师:庞文琴 教授
1997.09 - 2000.06,吉林大学,无机化学,博士,导师:庞文琴 教授
2001.11 - 2002.11,香港大学,化学系,Research Associate
2000.06 - 2004.12,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讲师
2003.03 - 2005.06,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2004.12 - 2008.09,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
2010.03 - 2012.03,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Research Scientist
2008.09 - 至 今,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和兴趣
无机合成化学
主要业绩
围绕国家在环境、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在气体吸附分离与催化应用领域中具有重要需求的特定结构(类分子筛结构、手性孔道、笼状结构和特殊位点等)多孔配位聚合物材料为研究对象,经过十多年的系统合成、发现及规律总结,设计合成出60余种新型多孔功能材料,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1、类沸石多孔配位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合成
类沸石配位聚合物由于具有与传统沸石分子筛相类似的拓扑结构、大孔道或孔穴展现出许多优异之处,然而这类材料的设计合成极具挑战性。我们提出了基于分子构筑块法、超分子构筑块法、金属簇结构基元等多种设计合成策略,成功组装了系列新型类沸石结构的多孔配位聚合物,其中包括由氢键构筑的类分子筛超分子化合物及具有单一手性和螺旋孔道的类分子筛配位聚合物。该项研究对类沸石配位聚合物的定向设计与合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优异气体吸附与存储性能多孔配位聚合物的组装
多孔配位聚合物材料在气体(氢气、甲烷等)储存和二氧化碳捕获等能源与环境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深入探究影响该类材料气体吸附和存储性能的关键因素对提高其性能至关重要。我们侧重考察了影响配位聚合物材料气体吸附与分离性能的相关结构因素,通过增加不饱和金属位点、路易斯碱位点或修饰有机配体等方法,系统地修饰和调变这些材料的结构特性,显著提高气体吸附与分离性能。该研究从材料结构调控途径出发,为功能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高效二氧化碳转化性能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开发
开发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材料在能源与环境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利用多核簇基元、不饱和金属位点、调节孔径/形状等合成策略,有效地提高了配位聚合物二氧化碳存储和转化能力,开发了系列高效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性能的多孔配位聚合物材料,特别是孔道中修饰有不同卤素离子的配位聚合物材料在二氧化碳的捕获和转化方面展现出优越的性能,对于开发新型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近五年来,已发表SCI检索论文12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论文52篇。14篇代表论文包括 J. Am. Chem. Soc. 1 篇, Chem. Sci. 1篇,Chem. Mater. 1篇, J. Mater. Chem. A. 6 篇, Chem. Commun. 3 篇,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 篇, 14篇代表论文他引501次。全部论文近5年内被他人引用3000余次,获得国内外学术同行的认可,并应邀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
代表成果
1. J. Li, P. M. Bhatt, J. Li, M. Eddaoudi,* Y. Liu*, Recent Progress on Microfine Design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Structure Regulation and Gas Sorption and Separation, Adv. Mater. 2020, 2002563.
2. J. Li, L. Kan, J. Li, Y. Liu,* M. Eddaoudi*, Quest for Zeolite-like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Self-Assembly of Metal-Organic Squares via Directed Hydrogen Bonding,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9659-19662.
3. J. Zhang,‡ J. Wan,‡ J. Wang, H. Ren, R. Yu, L. Gu, Y. Liu*, S. Feng*, D. Wang*, Hollow Multi-Shelled Structure with Metal-Organic Framework Derived Coatings for Enhanced Lithium Storage,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5266-5271.
4. Y. Yuan, J. Li, X. Sun, G. Li, Y. Liu,* G. Verma, S. Ma*, Indium-Organic Frameworks Based on Dual Secondary Building Units Featuring Halogen-Decorated Channels for Highly Effective CO2 Fixation, Chem. Mater. 2019, 31, 1084-1091.
5. X. Luo, Y. Cao, T. Wang, G. Li, J. Li, Y. Yang, Z. Xu, J. Zhang, Q. Huo, Y. Liu*, M. Eddaoudi*, Host-Guest Chirality Interplay: A Mutually Induced Formation of a Chiral ZMOF and Its Double-Helix Polymer Guests, J. Am. Chem. Soc. 2016, 138, 786-789.
6. X. Hang,‡ B. Liu,‡ X. Zhu, S. Wang, H. Han, W. Liao,* Y. Liu,* C. Hu*, Discrete {Ni40} Coordination Cage: A Calixarene-Based Johnson-type (J17) Hexadecahedron, J. Am. Chem. Soc. 2016, 138, 2969-2972.
7. Y. Zhou, L. Kan, J. F. Eubank, G. Li, L. Zhang, Y. Liu*, Self-assembly of two robust 3D supramolecular organic frameworks from a geometrically nonplanar molecule for high gas selectivity performance, Chem. Sci., 2019, 10, 6565-6571.
8. S. Wang, T. Zhao, G. Li, L. Wojtas, Q. Huo, M. Eddaoudi,* Y. Liu*, From Metal-Organic Squares to Porous Zeolite-like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J. Am. Chem. Soc. 2010, 132, 18038-18041.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