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陈子韬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仁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玲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衡翔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严微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郦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建波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一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文兵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邬家臻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彭建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郑会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晓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焰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正裕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施宇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一凡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建凤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贲翔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任天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李文

男,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97.09–2001.07, 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 本科学生
2001.09–2006.06,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研究生
2006.06-2008.09,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讲师
2008.10-2013.09,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
2011.12-2012.12, 首尔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2013.10-至今,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和兴趣

胶体与界面化学;超分子化学;生物活性材料;仿生材料

主要业绩

申请人参加工作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3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类)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研究骨干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研究方向为短肽超分子组装体的可控构筑,组装体的表/界面性质研究与生物活性探索。主要致力于构筑短肽有序组装体,胶体分散体系,团聚体,凝胶及超分子聚合物,研究组装体的多重界面效应及协同性,开发具有生物活性的肽基超分子材料。研究工作注重新颖性及系统性,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的研究方向。近年特别在短肽有序组装与可控抗菌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极大提高了短肽分子的抗菌效率与时空可控性;发展了基于短肽及氨基酸的超分子仿生水下胶黏剂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生物相容性好、易降解的医用胶黏剂。相应研究成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Funct. Mater., Biomacromolecules, Nanoscale, Chem. Commun., Chem. Eur. J., Soft. Matter等杂志上,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1, 发展了界面极性动态可调的胶体组装体系,实现了组装体的均相催化与异相回收的完美结合。我们利用多重静电相互作用将末端含偶氮苯的表面活性剂修饰到具有催化活性的多金属氧簇表面制备了新颖的离子型超分子反胶束。该超分子反胶束的表面包含了多个偶氮苯基团能确保其分散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并形成以多金属氧簇为核,表面活性剂为壳的组装结构。在紫外光辐照下,该超分子反胶束表面的偶氮苯基团由反式转变为顺式构象,这样的构象转变使得反胶束表面每一个偶氮苯的极性从1.5 D转变为4.4 D,而反胶束表面多个顺式偶氮苯基团累加的极性变化使整个反胶束表面极性大大增加,最终导致反胶束从弱极性的有机相转移到强极性的水相。由于多金属氧簇与表面活性剂通过多重作用结合,因此在水体系中依然能保持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当用可见光辐照复合时,偶氮苯基团从顺式构象转变回反式构象,此时胶束表面的极性降低重新驱动其从水相可逆的转移到有机相中。这种光响应的相转移过程可进行多次重复操作而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光疲劳。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超分子反胶束动态可调的界面溶剂化效应及中心多金属氧簇的催化特征成功开发了一类光控制的相转移催化体系。该体系展现了均相高效催化和异相可回收的双重优点。
2, 提出离子共组装策略构筑阳离子短肽组装体,并利用组装体表面的多重阳离子作用位点增强与细菌细胞的结合能力,提高短肽抗菌效率的新策略。阳离子抗菌短肽普遍存在抗菌效率低,体内循环寿命短,易降解等难题。利用共组装策略构筑的短肽组装体其表面富集了众多能与细菌细胞结合的阳离子作用位点,可有效提高短肽组装体与细胞膜的结合能力,同时短肽预先以聚集体的形式结合到细胞膜表面可省去传统抗菌肽在细胞表面的“迁移、聚集”这两步耗时的过程,从而实现增强吸附、快速插入膜中的目的。为此,我们将阳离子短肽与多金属氧簇通过静电复合制备了水溶液分散的纤维组装体,纤维表面高度富集的赖氨酸阳离子残基既增强了其与细菌细胞的静电键合能力又加速了界面键合过程。同时,短肽在溶液中预组装成纤维状聚集体还有效避免了传统抗菌肽在细胞膜表面漫长的迁移、聚集等环节。这一策略使得短肽的抗菌过程从传统的“吸附-迁移-聚集-插入”四步环节简化为“高效界面吸附”和“快速插入细胞膜”的两步环节,因此使阳离子短肽在保持较低浓度(60 μM)的前提下即可实现抗菌目的,极大提高了其抗菌效率。这钟共组装策略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发展了具有可逆光响应特征的短肽组装体,实现了在时间和空间两种尺度上对细菌细胞的可控抑制。为开发新型智能抗菌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3, 发展了基于短肽的超分子聚合物,并成功模拟了天然水下黏附蛋白的水下注射、铺展、界面黏附与体相交联固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短肽超分子聚合物的医用胶粘剂并实现了有效组织粘接、密封与止血。我们以低于八个氨基酸残基的短肽为构筑基元,以多金属氧簇或多酚类化合物为多价交联基元在水溶液中经过一步共组装的方法即可获得短肽超分子聚合物及短肽团聚体,这种浓缩的超分子聚合物或团聚体具有极强的界面铺展与浸润能力,可极大增加其界面的有效粘接面积,而肽基超分子聚合物或团聚体中的极性残基则具有很强的界面键合能力。实现了在水环境中对多种固体表面的快速界面粘接(也称初粘)。随后,通过控制环境的pH值,离子强度,溶剂交换及共价交联使其进一步在水环境中实现可控固化,提高了其粘接强度。这类短肽水下胶粘剂具有相对简单的氨基酸组成,因此不仅可作为理想的模型体系用于研究天然水生附着生物的水下粘接机制,也可用于构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的医用胶粘剂。为此,我们采用多酚天然产物作为交联基元获得了短肽-多酚水下胶黏剂,并初步探索了其组织黏附,止血,皮下降解及生物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短肽医用胶粘剂的相应性能均优于目前临床使用的血纤维蛋白胶。这为开发新型的肽基医用胶粘剂奠定了基础,也为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提供了可能。

代表成果

1,Yang Yang, Bin Zhang, Yizhan Wang, Liang, Yue, Wen Li* ; Lixin Wu*, “A Photo-driven Polyoxometalate Complex Shuttle and Its Homogeneous Catalysis and Heterogeneous Separation”,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4500-14503. DOI: 10.1021/ja4057882
2,Jingfang Li, Zhijun Chen, Mengcheng Zhou, Jiangbo Jing, Wen Li,* Yang Wang, Lixin Wu,* Liyan Wang, Yanqiu Wang, Myongsoo Lee*, “Polyoxometalate-Driven Self-Assembly of Short Peptides into Multivalent Nanofibers with Enhanc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2592 –2595. DOI: 10.1002/anie.201511276
3,Jing Xu, Xiaodong Li, Jingfang Li, Xiangyi Li, Bao Li, Yang Wang, Lixin Wu, Wen Li*, “Wet and Functional Adhesives from One-Step Aqueous Self-Assembly of Natural Amino Acids and Polyoxometalates”,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8731-8735. DOI: 10.1002/anie.201703774
4,Jing Xu, Xiangyi Li, Xiaodong Li, Bao Li, Lixin Wu, Wen Li,*, Xiaoming Xie, Rong Xue*, “Supramolecular Copolymerization of Short Peptides and Polyoxometalates: toward the Fabrication of Underwater Adhesives”, Biomacromolecules, 2017, 15, 3524-3530. DOI: 10.1021/acs.biomac.7b00817
5,Xiaodong Li, Zhanglei Du, Zhengyi Song, Bao Li, Lixin Wu, Qingping Liu, Houyu Zhang, Wen Li*, “Bringing Hetero-Polyacid-Based Underwater Adhesive as Printable Cathode Coating for Self-Powered Electrochromic Aqueous Batteries”, 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800599. DOI: 10.1002/adfm.201800599
6,Xiangyi Li, Tingting Zheng, Xiaohuan Liu, Zhanglei Du, Xiaoming Xie, Bao Li, Lixin Wu, Wen Li*, “Coassembly of Short Peptide and Polyoxometalate into Complex Coacervate Adapted for pH and Metal Ion-Triggered Underwater Adhesion”,Langmuir, 2019, 35, 4995-5003. DOI: 10.1021/acs.langmuir.9b00273
7,Xiaoming Xie, Bo Gao, Zhiyuan Ma, Junqing Liu, Jianfeng Zhang, Jing Liang, Zhijun Chen, Lixin Wu, Wen Li*, “Host–Guest Interaction Driven Peptide Assembly into Photoresponsive Two-Dimensional Nanosheets with Switchabl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CCS Chem. 2020, 2, 1949–1962. DOI: 10.31635/ccschem.020.202000312
8,中国发明专利:李文,徐晶,李豹,吴立新;一种基于氧化型谷胱甘肽与无机多金属氧簇的复合仿生黏合剂及其制备方法;2017-03-15、201710152041.6;2018-08-10、CN 106916564B
9,中国发明专利:李文,杜章磊,李豹,吴立新;一种基于碳材料/杂多酸/氨基酸的复合水基导电胶及其制备方法;2018-11-09、201811328953.5;2020-10-30、CN 109439231B
10,会议邀请报告:李文,多金属氧簇驱动的短肽组装及黏性软材料,2019,中国化学会第17届胶体与界面化学学术会议、无锡。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