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邓文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辜子妍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涵茵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昱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蒋海英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一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冬冬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霏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樊雪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邢娟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卢玉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政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徐蓉年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洪一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宗成华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董喜燕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范峰滔

男,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学位 国家 院校 专业
教育经历
1999.09 2003.06 理学学士 中国 山西大学 应用化学
2003.06 2010.01 理学博士 中国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物理化学

工作经历
2010.05 2015.06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研究员 中国
2011.11 2012.08 乌特勒支大学,访问学者 荷兰
2012.01 至今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太阳能部 DNL1604组长 中国
2015.07 至今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中国
2016.07 至今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

学术兼职
2020.01 至今 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中国
2021.10 至今 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Comm,副主编 英国

研究领域和兴趣

催化过程的原位动态成像研究

主要业绩

a) 在国际上率先发展高空间分辨表面光电压成像新方法,依托此方法定量揭示光催化微纳颗粒内建电场定向分布对电荷分离的主导性贡献,进一步提出利用对称性破缺实现内建电场定向构筑, 增强光生电荷分离的策略和理论;
b) 实现了单个光催化粒子从飞秒到毫秒的光生电荷分离过程的全时空域原位动态“影像”拍摄,发现了全新的电荷转移机制,为突破光解水催化剂电荷分离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策略,该结果发表在Nature;推动所研发的光谱技术向应用转化,将所研发的紫外拉曼光谱和表面光电压光谱商业化,创造超过千万产值;
c)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原位紫外光谱应用于深海资源探测,在加拿大马里亚纳海沟实现7449米的紫外拉曼探测深度世界记录,在马里亚纳海沟ONC节点实现海底矿物相变过程近一年的长时间观测记录;
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t. Energy, Nat. Comm., Natl. Sci. Rev., Angew Chem., Adv. Mater., Nano Lett., Chem. Soc. Rev.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计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引用8000余次,H因子~50。受邀在英国Faraday论坛以及美国Gordon会议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做主旨报告;工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和多位专家学者的评述,如:被国际光催化领域领军人物东京大学K. Domen教授和光生电荷动力学研究权威学者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 Durrant教授等评述为光电催化基础研究的代表性工作和太阳燃料研究方法的新方向;2022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2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系列工作作为“太阳能分解水制氢基础研究重大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简报形式报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国家有关部门,引发高度关注和批示。申请人发展的表面光电压成像方法,已经在国内外多个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得到应用,发表多篇高质量研究工作,被国际知名仪器公司Bruker评为本领域的先驱者;推动所研发的光谱仪器进行成果转化。

代表成果

1. Yao, H.; Li, Q.; Gao, Y.; Feng, H.; Zhou, P.; Min, Z.; Dittrich, T.; Kokate, P.; Dani, K. M.; Chen, R.; Li, C.; Fan, F. Revealing Effect of Surface Hydroxyl Variation on Charg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in Photocatalysis. J. Am. Chem. Soc. 2025, 147, 26, 23308–23317
2. Wang, Z.; Huang, Q.; Ni, C.; Bo, T.; Fan, F.; Mirkin, M. V. Photoelectrochemical Imaging of Charge Separation between MoS₂ Triangles and Insulating SiO₂ Support. J. Am. Chem. Soc. 2025, 147, 14924–14929.3.
3. Li, Q.; Ni, C.; Cui, J.; Li, C.; Fan, F. Impact of Reaction Environment on Photogenerated Charge Transfer Demonstrated by Sequential Imaging. J. Am. Chem. Soc. 2025, 147, 9103–9110.
4. Zhang, J.; Liu, Y.; Dittrich, T.; Fan, F.; Li, C.; et al. Unveiling Charge Utilization Mechanisms in Ferroelectric for Water Splitting. Nat. Commun. 2025, 16, 1515.5.
5. Gao, Y.; Zhu, Q.; Zhao, J.; Xie, Y.; Fan, F.; Li, C. Regulating Charge Separation via Periodic Array Nanostructures for Plasmon‐Enhanced Water Oxidation. Adv. Mater. 2025, 37 (6), 2414959.
6. Zhang, J.; Dittrich, T.; Li, Q.; Ni, C.; Min, Z.; Zhang, L.; Qu, J.; Li, M.; Wang, X.; Li, C.; Fan, F. Parallel Regulation of Charge Dynamics on Bipolar Ferroelectric Surfaces Breaks the Limits for Water Splitting Efficiency. Adv. Mater. 2025, 37, 2501875.
7. Chen, R.; Ni, C.; Zhu, J.; Fan, F.; Li, C. Surface Photovoltage Microscopy for Mapping Charge Separation on Photocatalyst Particles. Nat. Protoc. 2024, 19, 1–33.
8. Chen, R.; Zhang, D.; Wang, Z.; Li, D.; Zhang, L.; Wang, X.; Fan, F.; Li, C. Linking the Photoinduced Surface Potential Difference to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in Photoelectro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 J. Am. Chem. Soc. 2023, 145 (8), 4667–4674.
9. Chen, R.; Ren, Z.; Liang, Y.; Zhang, G.; Dittrich, T.; Liu, R.; Liu, Y.; Zhao, Y.; Pang, S.; An, H.; Fan, F.; Li, C. Spatiotemporal Imaging of Charge Transfer in Photocatalyst Particles. Nature 2022, 610 (7931), 296–301.
10. Chen, R.; Pang, S.; An, H.; Zhu, J.; Ye, S.; Gao, Y.; Fan, F.; Li, C. Charge Separation via Asymmetric Illumination in Photocatalytic Cu₂O Particles. Nat. Energy 2018, 3, 655–663.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