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尉慰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保宁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瑞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胡华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肖瑶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俊川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称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卢锡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春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志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常智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罗孟翔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籼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沈运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大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汤雨晴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人铭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王琳

男,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95.09-1999.07 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生
1999.09-2002.07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生
2002.09-2006.12 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空气污染研究中心,博士生
2007.01-2007.08 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空气污染研究中心,博士后
2007.09-2009.08 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大气科学系,博士后
2009.09-2010.12 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大气科学系,助理研究科学家
2011.01-2013.08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员
2013.09-2019.12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2020.01-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

研究领域和兴趣

大气化学,环境化学

主要业绩

王琳,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生态环保部首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王琳教授获英国皇家协会和英国医学科学院“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资助,兼任美国气象协会大气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2015),陆地生态系统-大气过程综合研究(iLEAPS)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澳大利亚空气质量科学与管理研究中心执委会委员。多次在国际会议(如美国地球物理协会年会、美国气象协会年会、中欧环境与健康会议等)上担任大会组委会委员或者会议分会场主席,并多次在国际会议及国外大学研究所(如大气化学高登研究会议、美国化学会年会、美国气溶胶研究协会年会、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做邀请报告。
王琳教授主要从事大气污染形成机制与控制原理研究,以“典型城市大气二次颗粒物的生成、生长、老化与消亡”为主线,在大气新粒子形成和生长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他在实验室模拟研究中发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纳米硫酸颗粒物的非均相反应促进新粒子生长(Nat. Geosci., 2010);在我国超大城市上海实际大气中观测并确证气态硫酸-二甲胺-水分子三元成核的大气新粒子生成机制(Science, 2018),为超大城市大气污染的优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支撑;他发展了二次有机气溶胶精细组分识别与定量化的新方法(J. Geophys. Res. Atmos., 2017),完善了人为源苯系、萘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大气氧化机制(Atmos. Chem. Phys., 2020),提出了大气有机气溶胶化学老化Criegee反应通道机制的新认识(Environ. Sci. Technol., 2016)。王琳教授已在Science, Chemical Reviews, Nature Geoscience, PNAS, Environ. Sci. Technol., Atmos. Chem. Phys., 以及J. Geophys. Res.-Atmos.等国际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代表成果

Yao, L.#; Garmash, O.#; Bianchi, F.; Zheng, J.; Yan, C.; Kontkanen, J.; Junninen, H.; Mazon, S. B.; Ehn, M.; Sipilä, M.; Wang, M.-Y.; Wang, X.-K.; Xiao, S.; Chen, H.-F.; Lu, Y.-Q.; Zhang, B.-W.; Wang, D.-F.; Fu, Q.-Y.; Geng, F.-H.; Li. L.; Wang, H.-L.; Qiao, L.-P.; Yang, X.; Chen, J.-M.; Kerminen, V.-M.; Petäjä, T.; Worsnop, D. R.; Kulmala, M.; Wang, L.* Atmospheric new particle formation from sulfuric acid and amines in a Chinese megacity. Science 2018, 361, 278-281.
Wang, X.-K.; Hayeck, N.; Brüggemann, M.; Yao, L.; Chen, H.-F.; Zhang, C.; Chen, J.-M.; Emmelin, C.; George, C.*; Wang, 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aerosols in Shanghai: A study by 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orbitrap mass spectrometry. J. Geophys. Res. Atmos. 2017, 122, 11703-11722.
Wang, M.-Y.; Yao, L.; Zheng, J.; Wang, X.-K.; Chen, J.-M.; Yang, X.; Worsnop, D. R.; Donahue, N. M.; Wang, L.* Reaction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stabilized Criegee intermediates lead to high-molecule-weight aerosol components. Environ. Sci. Technol. 2016, 50, 5702-5710.
Xiao, S.; Wang, M.-Y.; Yao, L.; Kulmala, M.; Zhou, B.; Yang, X.; Chen, J.-M.; Wang, D.-F.; Fu, Q.-Y.; Worsnop, D. R.; Wang, L.* Strong atmospheric new particle formation in winter in urban Shanghai, China. Atmos. Chem. Phys. 2015, 15, 1769-1781.
Wang, L. #; Khalizov, A. F.; Zheng, J.; Xu, W.; Ma, Y.; Lal, V.; Zhang, R.-Y.* Atmospheric nanoparticles formed from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f organics. Nat. Geosci. 2010, 3, 238-242.
Wang, L. Autoxidation of Trimethylbenzene and oxygenated organics in urban new particle formation, August 1, 2019. The 2019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 on Atmospheric Chemistry, Newry, ME, USA.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