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郑双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梁加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郝静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迎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海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扬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汪博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亚军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梁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蔡信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俊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晓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宋丹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江毅玲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武宇巍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蔡建南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耀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文珂瑜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吴艳波

男, 山西大学,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96/09 –2000/07 大连工业大学 大学本科(硅酸盐工程)
2001/09 –2006/07 山西大学 硕博连读(无机化学)
2006/07–2009/09 山西大学 讲师
2008/07–2010/06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后
2009/10–2013/11 山西大学 副教授
2013/12–至今 山西大学 教授(破格晋升)
2014/04–至今 山西大学 博士生导师
2014/09–2015/09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访问学者
2019/05–至今 山西大学 学术期刊社副社长
2019/06–至今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学报自科版常务副主编
2019/07–至今 山西高校期刊编辑协会 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和兴趣

计算化学,研究工作涉及化学键理论、化学反应机理和光谱解析等

主要业绩

本人在计算化学领域开展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化学键理论,具体开展的是含有非经典成键结构的理论设计、结构分析及稳定性分析研究。研究中涉及的非经典成键模式包括平面多配位结构、立体超配位结构、主族金属超短间距及重碱土金属的过渡金属成键特性等方面。个人的重要学术贡献包括:
1、提出了随机搜索算法是气相合成实验中团簇形成过程的合理模拟并对随机搜索算法进行了程序化。
2、系统的设计了含平面多配位碳的团簇和纳米材料,并对提出了此类结构的特征与其热力学稳定性之间关系的经验规则。
3、首次实现在主族金属间形成可与过渡金属五重键相媲美的超短金属间距,后对相关研究进行完善和拓展,设计了系列含超短主族金属间距的分子和纳米分子。设计的分子保持了金属间距的最短记录。
4、首次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证明了重碱土金属Ca, Sr, Ba可以形成类似二茂铁中pi-d相互作用的分子,为重碱土金属的过渡金属成键特性提供了新的依据。
本人善于也乐于和实验研究者合作,与他们共同探讨隐藏在实验现象背后的物质结构机理。为此开展了大量支撑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帮助实验同行提升研究工作的理论水平。相关合作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激发态光谱机理解析、团簇结构及其成键模式的确认、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论解析和活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领域。合作研究方面的重要学术贡献包括:
1、参与了中国红灯笼分子B40的研究,这是第一个被实验证实的全硼富勒烯,后来发展成一个硼球烯家族。
2、发现了一个氢键稳定的单键型sp杂化的S,从而证明了著名的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在该体系的结构构型判断中失效。
3、通过DFT计算解析了一系列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有机反应的详细机理。
4、通过DFT计算确定了一系列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并解析了它们激发态光谱的跃迁特征。
个人的研究工作共在SCI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37篇,非第一非通讯作者论文63篇。论文总引用2500余次,个人H指数为25。以相关研究工作为基础,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项、省部级及横向课题9项,总经费320余万元。关于平面多配位碳的研究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研究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相关研究工作培养博士生5人(毕业1人)、硕士生11人(毕业8人)。个人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高等学学校131领军人才工程-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受邀担任《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同年当选山西省高等学校期刊编辑协会常务理事。

代表成果

1. Q. Wang#, S. Pan#, Y.-B. Wu#, G. Deng, J.-H. Bian, G. Wang, L. Zhao, M. Zhou*, G. Frenking*, Transition-Metal Chemistry of Alkaline-Earth Elements: The Trisbenzene Complexes M(Bz)3 (M=Sr, Ba), Angew. Chem. Int. Ed. ,58 (2019), DOI: 10.1002/anie.201908572.
2. C. Yuan, X.-F. Zhao, Y.-B. Wu*, X. Wang*, Ultrashort Beryllium-Beryllium Distances Rivalling Those of Metal-Metal Quintuple Bonds Between Transition Metals, Angew. Chem. Int. Ed., 55 (2016), DOI: 10.1002/anie.201609455.
3. Y. Ning, X.-F. Zhao, Y.-B. Wu*, X. Bi*, Radical Enamination of Vinyl Azides: Direct Synthesis of N-Unprotected Enamines, Org. Lett., 19 (2017), DOI: 10.1021/acs.orglett.7b03204.
4. W.-Y. Tong, T. D. Ly, T.-T. Zhao, Y.-B. Wu*, X. Wang*, Mechanism of C-P bond formation via Pd-catalyzed decarbonylative phosphorylation of amides: insight into the chemistry of the second coordination sphere, Chem. Commun., 56 (2020), DOI: 10.1039/c9cc07923h.
5. J.-J. Li, Y. Mu, X. Tian, C. Yuan, Y.-B. Wu*, Q. Wang*, D. Li, Z.-X. Wang S.-D. Li*, Zigzag double-chain C–Be nanoribbon featuring planar pentacoor- dinate carbons and ribbon aromaticity, J. Mater. Chem. C, 5 (2017), DOI: 10.1039/c6tc04356a.
6. Q. Zhang, J. Lin, Y.-T. Yang, Z.-Z. Qin, D. Li, S. Wang, Y. Liu, X. Zou, Y.-B. Wu*, T. Wu*, Exploring Mn2+-location- dependent red emission from (Mn/Zn)–Ga–Sn–S supertetrahedral nanoclusters with relatively precise dopant positions, J. Mater. Chem. C, 4 (2016), DOI: 10.1039/c6tc03844a.
7. H.-J. Zhai, Y.-F. Zhao, W.-L. Li, Q. Chen, H. Bai, H.-S. Hu, Z. A. Piazza, W.-J. Tian, H.-G. Lu, Y.-B. Wu, Y. Mu, G.-F. Wei, Z.-P. Liu, J. Li*, S.-D. Li*, L.-S. Wang *, Observation of an all-boron fullerene, Nat. Chem., 6 (2014), DOI: 10.1038/NCHEM.1999.
8. J. Wu#, B. Jin#, X. Wang, Y. Ding, X.-L. Wang, D. Tang, X. Li, J. Shu, D.-S. Li, Q. Lin, Y.-B. Wu, T. Wu*, Breakdown of Valence Shell Electron Pair Repulsion Theory in an H-Bond-Stabilized Linear sp-Hybridized Sulfur, CCS Chemistry, 2 (2020), DOI: 10.31635/ccschem.020.202000471.
9. J. Guo, H. D. Pham, Y.-B. Wu, D. J. Zhang, X. Wang*, Mechanism of Cobalt-Catalyzed Direct Aminocarbonylation of Unactivated Alkyl Electrophiles: Outer-Sphere Amine Substitution to Form Amide Bond. ACS Catal., 10 (2020), DOI: 10.1021/acscatal.9b04736.
10. H. Zou, B. Jin, R. Wang, Y.-B. Wu, H. Yang*, S. Qiu, Iodide-mediated templating synthesis of highly porous rhodium nanospheres for enhanced dehydrogenation of ammonia borane, J. Mater. Chem. A, 6 (2018), DOI: 10.1039/c8ta09077g.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