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薛江丽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宗兴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璐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昌明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罗然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兵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静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田爽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陆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邓思琦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敏燕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隋朝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徐天赐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岳浩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进涛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邱慧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宋世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江雯惠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金宇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段征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程亚军

男,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96.09-2000.07: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本科学生
2000.09-2002.07: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2002.09-2004.04:德国锡根大学化学-生物学系,硕士研究生
2004.10-2007.11: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德国约翰内斯.古登堡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
2007.12-2010.07: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高分子部门,客座研究员
2010.11-2018.12: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高分子与复合材料事业部,副研究员
2015.09-2017.09: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欧盟玛丽.斯科洛多福斯卡.居里学者
2019.01-目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领域和兴趣

有机无机复合能源材料研究

主要业绩

主要从事有无机复合能源材料设计、合成、表界面结构调控以及应用等方面研究工作,主要工作业绩如下:
1. 锂离子电池高容量合金型负极材料结构设计与表界面调控和机理研究。针对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存在的容量偏低,安全性差的难题,提出以二氧化硅为前驱体,结合镁热还原过程自模板机理,构筑高容量三维大孔/介孔连续多孔硅结构,有效缓冲硅基负极材料体积膨胀,改善硅基负极材料循环寿命。结合力学有限元模拟等方法,阐明大孔/介孔多孔硅材料微观结构对于其嵌锂过程中应力应变影响规律及其机制。在此基础上,以热固性树脂为溶剂和碳源,对高容量合金型负极材料进行原位碳包覆和结构调控;通过引入多功能聚合物粘结剂提升合金型负极材料结构稳定性以及电化学动力学,同时改善合金型负极材料循环稳定性倍率性能。相关工作为高性能合金型负极材料结构设计、可控制备以及性能优化提供科学基础,在Nano Energy, Small Methods, ACS Nano,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
2. 锂离子电池快充嵌入型负极材料结构设计与表界面调控和机理研究。针对目前快充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存在容量偏低,快充性能欠佳缺陷,提出采用热固性树脂做为溶剂和碳源,结合气氛处理,调控钛基和铌基负极材料晶体结构、颗粒形貌以及表面包覆,协同提升比容量和倍率性能。相关工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项。
3. 高容量锂金属负极界面修饰研究。针对锂金属电池中电解液容易在锂金属表面分解,造成锂枝晶过度生长,影响循环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的问题,提出通过调控电解液中锂离子溶剂化结构,抑制电解液在锂金属负极表面过度沉积,调控锂枝晶生长行为,改善锂金属电池循环稳定性。相关工作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4. 锂离子电池高容量正极材料共沉淀中试制备技术研究。发展了高容量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可控共沉淀中试制备方法。系统掌握了不同颗粒尺寸,不同形貌NCM622, NCM811制备方法,并对其结构调控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
5. 锂离子电池长循环高倍率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表界面改性技术研究。针对目前高容量正极材料容易在高电压条件下诱发电解液分解,损害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问题,提出采用功能型高分子对正极材料进行表面改性,抑制电解液过度分解,稳定电极-电解液界面,提升电池循环稳定以及倍率性能。
6. 在企业合作方面,与欧洲以及中国多家公司在电池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7. 以通讯作者身份在ACS Nano 杂志发表论文2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杂志发表论文1篇,Nano Energy 杂志发表论文1篇,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杂志发表论文2篇,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杂志发表论文1篇,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杂志发表论文2篇,Small Methods 杂志发表论文1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dvanced Materials, Small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累计在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期刊上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4篇。在一区期刊发表论文27篇。共计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
8.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间合作研究(中德)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欧盟玛丽.斯科洛多福斯卡.居里人才基金、企业合作项目8项、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浙江省公益技术研究社会发展项目、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项目资助,总计科研经费约1800万元。
9. 截止2021年12月,共计培养硕士研究生27名,培养以及协助培养博士生6名(包括统招生以及课题生)。其中四名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赴德国留学深造。多名研究生获得材料所优秀合培生,材料所旭创奖学金、材料所所长奖学金等荣誉。本人荣获2021 年度“宁波材料所优秀导师奖”。

代表成果

(1)Zheng, T.; Xiong, J.; Shi, X.; Zhu, B.; Cheng, Y.-J.; Zhao, H.; Xia, Y.,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1, 38, 599-608. DOI 10.1016/j.ensm.2021.04.002.
(2)Ji, Q.; Xu, Z.; Gao, X.; Cheng, Y.-J.; Wan, X.; Zuo, X.; Chen, G. Z.; Hu, B.; Zhu, J.; Bruce, P. G.; Xia, Y., Science China-Materials 2021, 64 (5), 1071-1086. DOI 10.1007/s40843-020-1532-0.
(3)Zuo, X.; Wen, Y.; Qiu, Y.; Cheng, Y.-J.; Yin, S.; Ji, Q.; You, Z.; Zhu, J.; Mueller-Buschbaum, P.; Ma, L.; Bruce, P. G.; Xia, 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12 (39), 43785-43797. DOI 10.1021/acsami.0c12747.
(4)Ji, Q.; Gao, X.; Zhang, Q.; Jin, L.; Wang, D.; Xia, Y.; Yin, S.; Xia, S.; Hohn, N.; Zuo, X.; Wang, X.; Xie, S.; Xu, Z.; Ma, L.; Chen, L.; Chen, G. Z.; Zhu, J.; Hu, B.; Mueller-Buschbaum, P.; Bruce, P. G.; Cheng, Y.-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9, 29 (43), 1904961. DOI 10.1002/adfm.201904961.
(5)Yin, S.; Zhao, D.; Ji, Q.; Xia, Y.; Xia, S.; Wang, X.; Wang, M.; Ban, J.; Zhang, Y.; Metwalli, E.; Wang, X.; Xiao, Y.; Zuo, X.; Xie, S.; Fang, K.; Liang, S.; Zheng, L.; Qiu, B.; Yang, Z.; Lin, Y.; Chen, L.; Wang, C.; Liu, Z.; Zhu, J.; Müller-Buschbaum, P.; Cheng, Y.-J., ACS Nano 2018, 12 (1), 861-875.
(6)Yin, S.; Ji, Q.; Zuo, X.; Xie, S.; Fang, K.; Xia, Y.; Li, J.; Qiu, B.; Wang, M.; Ban, J.; Wang, X.; Zhang, Y.; Xiao, Y.; Zheng, L.; Liang, S.; Liu, Z.; Wang, C.; CHeng, Y.-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pp 1902-1911.
(7)Zuo, X.; Zhu, J.; Müller-Buschbaum, P.; Cheng, Y.-J., Nano Energy 2017, 31, 113-143.
(8)Zuo, X.; Xia, Y.; Ji, Q.; Gao, X.; Yin, S.; Wang, M.; Wang, X.; Qiu, B.; Wei, A.; Sun, Z.; Liu, Z.; Zhu, J.; Cheng, Y.-J., ACS Nano 2016, 11 (1), 889-899. DOI DOI: 10.1021/acsnano.6b07450.
(9)Cheng, Y. J.; Antonucci, J. M.; Hudson, S. D.; Lin, N. J.; Zhang, X. R.; Lin-Gibson, S., Advanced Materials 2011, 23 (3), 409-413. DOI 10.1002/adma.201001755.
(10)Cheng, Y. J.; Gutmann, J. 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6, 128 (14), 4658-4674. DOI 10.1021/ja0562853.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