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郑双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梁加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郝静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迎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海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扬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汪博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亚军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梁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蔡信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俊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晓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宋丹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江毅玲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武宇巍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蔡建南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耀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文珂瑜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赵建章

男,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89.09-1993-7,河北大学化学系,本科学生
1993.9-1996.7,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学生
1996.7-2000.7,吉林大学化学系,博士学生
2000.8-2001.7,韩国浦项理工大学(POSTECH),博士后
2001.8-2003.4,德国马普研究所(哈勒),博士后
2003.4-2005.4,英国巴斯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2005.7-至今,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和兴趣

分子光化学与光物理

主要业绩

主要研究方向是分子光化学与光物理(系间窜越、电子转移、能量转移、电子自旋极化等),从事有机化合物三重激发态的产生、调控和应用研究,主要为三重态光敏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性质研究以及应用基础研究,例如三重态湮灭上转换、光催化有机合成反应、发光法氧传感、光动力治疗Photodyanmic Therapy (PDT)等。研究工作涉及有机合成化学、纳秒瞬态吸收光谱(激光闪光光解)、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泵浦-探测技术)、以及时间分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TREPR)等。利用三重态三重态湮灭上转换,使用连续激光器,实现了空间限域光激发、空间限域光聚合,模拟了双光子激发(双光子吸收)的部分特点和功能。新方法具有不依赖脉冲激光器和双光子染料等优点。

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部级基础科研项目资助,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基金以及面上项;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英国皇家学会(RS)-NSFC联合资助项目, 英国皇家学会(RS)-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资助项目; 瑞士-中国科技合作项目, 爱尔兰科学基金会E.T.S. Walton访问学者,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以色列国际合作项目、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俄罗斯国际合作项目等资助。除基础科研以外,本课题组还积极与产业界开展合作,已承担了若干高技术公司的与光化学相关的研究项目。课题组购买了掩膜对准曝光机( 光刻机 ),用于光敏剂以及相应的光刻胶、光刻工艺等的研发。

应邀在中国、韩国、英国、俄罗斯、爱尔兰、香港、土耳其、日本、美国、瑞典、法国等国家及地区举办的学术会议、以及多个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大会报告、邀请报告等);并应邀到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福州大学、暨南大学、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化学系、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化学系、俄罗斯科学院喀山Zavoisky物理技术研究所、安徽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福建师范大学,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中科院北京化学所、四川大学等单位访问、作学术报告。在国内外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200余篇,他引1万余次。2014-2020年连续七年被Elsevier列入中国高被引作者榜单;有多篇论文被列入SCI高引论文。2016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辽宁省人民政府颁发,自然科学类。个人排名第一)。 任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委员、光化学和光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Eur. J. Inorg. Chem. 期刊 (WILEY-VCH)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Member (2019.1起)。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函评、优秀青年基金函评与会评、重点项目会议评审、西班牙研究与开发署、美国能源部、瑞士科学基金会、爱尔兰科学基金会、捷克科学基金会等项目函评评审工作。

代表成果

1. Chem. Sci., 2021, 12, 2829–2840.
2.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6114 –1612.
3.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1591 – 11599.
4. J. Phys. Chem. Lett., 2019, 10, 4157−4163.
5. J. Am. Chem. Soc., 2017, 139, 7831−7842.
6. J. Am. Chem. Soc. 2014, 136, 9256-9259.
7.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0566-10578.
8. Chem. Soc. Rev., 2013, 42, 5323–5351.
9. Chem. Sci., 2012, 3, 1049–1061.
10. J. Am. Chem. Soc. 2009, 131(47), 17452-17463.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