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陈子韬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仁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玲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衡翔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严微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郦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建波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一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文兵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邬家臻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彭建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郑会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晓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焰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正裕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施宇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一凡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建凤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贲翔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任天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2012.1- 至今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2011.7-2011.12 Director’s Fellow,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化学与工程部
2009.6-2011.7 博士后, 合作导师:Stephen J. Lippard 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学系
2004.8-2009.5 博士,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 导师:Richard Eisenberg 教授
2001.9-2004.5 硕士研究生,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导师: 李翳 研究员
1997.9-2001.6 学士,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研究领域和兴趣
有机共轭材料、弯曲分子材料、碳纳米管片段、能源材料
主要业绩
杜平武教授长期从事弯曲有机共轭材料、分子碳纳米管、和小分子活化方面的研究,自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独立开展科研工作以来,在弯曲共轭碳环、共轭延伸碳纳米管片段、和小分子活化催化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申请人迄今为止发表的所有科研论文(160余篇, 包括9篇J. Am. Chem. Soc., 7篇Angew. Chem. Int. Ed., 4篇 Nat. Commun.等),被国际同行他引> 13000次,H-index 62。2022年获得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8年获得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另外两次获得美国化学会奖励,包括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Nobel Laureate Signature Award (美国化学会诺贝尔签名奖,每年仅颁发1人)和AC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美国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无机分会)。同时,在2008年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由弯曲稠环芳烃构成的碳纳米管(CNTs)是一维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已在催化、能源、电子学、传热、芯片、晶体管等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该领域现有主要合成方法所制备的CNTs结构杂乱,通常得到的是一系列不同长度、直径和手性的CNTs混合物。开发新的路线自下而上合成弯曲稠环纳米管片段将为碳纳米管的生长提供精确构型的模板,为解决以上问题奠定基础。针对以上挑战,杜平武课题组从共轭延伸环苯撑结构入手,围绕着精确直径和单一构型弯曲共轭大环新结构的制备、手性共轭纳米管片段、“分子皇冠”异质结及电子转移过程、以及π延伸长链环苯撑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侧重于研究碳纳米管共轭片段的合成、结构特征以及其光物理性质和电荷转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原创性成果,具体如下:(1)利用过渡金属催化,成功合成了一系列手性指数[6,6], [8,8], [9,9], [10,10], [12,12], [18,18], [24,24]等扶手椅型碳纳米管环状大共轭片段结构,深入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质和超分子性质,发现了稠环纳米管片段的尺寸效应,提出了封端模板法合成[12,0]锯齿型碳纳米管大环片段;(2)通过分子设计,成功合成了单一手性指数[9, 8]和[12,4]的手性碳纳米管环状共轭片段结构,深入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质,发现了手性纳米管片段对圆偏振光的明显放大现象;(3)利用大共轭碳纳米管片段,成功构筑了给体-受体分子异质结(克级制备),发现了其快速电子转移和光电流生成现象;首次构建了基于碳纳米管片段的共轭聚合物长链结构,发现其兼具电子和空穴输运能力;(4)首次实现了螺旋弯曲碳材料的合成,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质和磁性。
代表成果
1. Xinyu Zhang, Huiqing Liu, Guilin Zhuang, Shangfeng Yang,* Pingwu Du*. An unexpected dual-emissive luminogen with tunable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nd enhanced chiroptical proper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 3543.
2. Jinyi Wang, Yihan Zhu, Guilin Zhuang, Yayu Wu, Shengda Wang, Pingsen Huang, Guan Sheng, Muqing Chen, Shangfeng Yang, Thomas Greber, Pingwu Du*. A Magnetic Carbon Nanosolenoid with Riemann Surfa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13, 1239. (独立通讯作者)
3. Jinyi Wang, Xinyu Zhang, Hongxing Jia, Shengda Wang, Pingwu Du*. Large π-Extended and Curved Carbon Nanorings as Carbon Nanotube Segment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21, 54, 22, 4178-4190. (独立通讯作者)
4. Xinyu Zhang, Hong Shi, Guilin Zhuang, Shengda Wang, Jinyi Wang, Shangfeng Yang, Xiang Shao, Pingwu Du*. A Highly Strained All-Phenylene Siamese-Twin Bismacrocycl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1, 60, 17368-17372. (独立通讯作者)
5. Jinyi Wang, Guilin Zhuang, Muqing Chen, Dapeng Lu, Zhe Li, Qiang Huang, Hongxing Jia, Shengsheng Cui, Xiang Shao, Shangfeng Yang, Pingwu Du*.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0, 59, 1619-1626. (独立通讯作者)
6. Qiang Huang, Guilin Zhuang, Mengmeng Zhang, Jinyi Wang, Shengda Wang, Yayu Wu, Shangfeng Yang, Pingwu Du*.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9, 141, 48, 18938-18943. (封面文章,独立通讯作者)
7. Shengsheng Cui,Guilin Zhuang,Dapeng Lu, Qiang Huang, Hongxing Jia, Ya Wang, Shangfeng Yang, Pingwu Du*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8, 57(30), 9330-9335. (独立通讯作者)
8. Manman Qian, Shengsheng Cui,Daochuan Jiang, Lei Zhang, Pingwu Du*. Advanced Materials, 2017, 29, 1704075. (独立通讯作者)
9. Dapeng Lu, Guilin Zhuang, Haotian Wu, Song Wang, Shangfeng Yang, Pingwu Du*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7, 56, 158–162. (独立通讯作者)
10. Xiao Liu, Pingwu Du*, Rui Cao*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doi:10.1038/ncomms3375.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