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尉慰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保宁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瑞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胡华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肖瑶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俊川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称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卢锡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春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志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常智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罗孟翔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籼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沈运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大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汤雨晴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人铭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胡长文

男,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85.09-1988.07,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1991.06-1993.06,东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1980.02-2002.02,东北师范大学任教,1993年副教授、1995年教授、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博士生导师;
1998.09-2002.05,东北师范大学,多酸化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2.03-2002.05,东京工业大学和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筑波中心访问学者、JSPS访问教授;
2002.02-至今,北京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理学院院长、化学学院院长。

研究领域和兴趣

多酸化学

主要业绩

胡长文教授科研方向为多酸化学与纳米化学,主要聚焦多酸等功能无机物微结构设计组装策略、催化特性及其构效关系规律研究,取得了多酸催化剂等无机物结构创新与功能强化等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400余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项10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件。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关注:2014至2020年连续七年入选Elsevier化学学科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前8篇代表作论著共他引3359次,论文单篇最高他引447次。

主要科技创新成果概述如下:
1. 高效降解化学战剂的多酸催化剂结构创新 沙林毒气和芥子气对国民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该项目建立了降解战剂多酸催化剂的组装方法,发现纳米尺度的多铌和多钒双阴离子簇PNb12V2-V4具有高效广谱催化降解特性,即,在温和条件下能同时水解降解G类神经毒剂模拟物氰基磷酸二甲酯(DECP)和氧化降解芥子气模拟物2-氯乙基乙基硫醚(CEES),提出了水解与氧化降解作用机理,为洗消液及防护材料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正在与北京防化研究院合作,开发高效洗消液的应用研究。

2. 首次发现多酸催化剂的晶面催化特性 构筑了立方体和八面体两种形貌的纳微结构多酸催化剂HPW12@MOFs。前者{100}晶面暴露在外表面,后者{111}晶面暴露在外表面,发现它们在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反应中具有晶面催化特性,即{111}晶面活性与反应底物分子尺寸几乎无关联效应,而{100}晶面则与反应底物分子尺寸存在明显的活性关联性。这种多酸催化剂晶面催化特性的发现,为晶面催化剂的微结构设计奠定了基础。

3. 发展了若干无机物纳微结构液相组装调控策略 在液相体系中构筑了α-Fe2O3纳微米树枝状分形结构,发现该结构不遵循分形理论中的Diffusion-Limited Aggregation (DLA)模型机理,提出了取向生长占据主导地位的α-Fe2O3分形结构新的生长机理。该机理为进一步阐明相关体系分形结构的液相生长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微乳体系中调控组装了首例BaF2一维纳米晶须;建立了PbO2和Pb3O4微结构的湿化学调控组装新方法。

代表成果

1. 黄现强,甄妮,迟瑛楠,胡长文*,多金属氧簇催化化学研究进展,中国科学:化学, 2020, 50, 1064-1092.
2. Dong J, Hu J F, Chi Y N*, Lin Z G, Zou B, Yang S, C L Hill*, Hu C W*,A Polyoxoniobate–Polyoxovanadate Double-Anion Catalyst for Simultaneous Oxidative and Hydrolytic Decontamination of Chemical Warfare Agent Simulants,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4473-4477.
3. Liu Y W, Liu S M, He D F, Li N, Ji Y J, Zheng Z P, Luo F, Liu S X*, Shi Z, Hu C W*, Crystal Facets Make a Profound Difference in Polyoxometalate-Contain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Catalysts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 J. Am. Chem. Soc., 2015, 137, 12697–12703.
4. Omwoma S, Gore C T, Ji Y C, Hu C W*, Song Y F*, Environmentally benign Polyoxometalate Materials, Coord. Chem. Rev., 2015, 286, 17–29.
5. Cao M H, Liu T F, Gao S, Sun G B, Wu X L, Hu C W*, Wang Z L*,Single-Crystal Dendritic Micro-Pines of Magnetic α-Fe2O3: Large-Scale Synthesi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roperties, Angew. Chem. Int. Ed., 2005, 44, 4197–4201.
6. Cao M H, Hu C W*, Wang E B, The First Fluoride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Microemulsion- Mediated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BaF2 Whiskers, J. Am. Chem. Soc., 2003, 125, 11196-11197.
7. Cao M H, Hu C W*, Peng G, Qi Y J, Wang E B,Selected-Control Synthesis of PbO2 and Pb3O4 Single-Crystalline Nanorods, J. Am. Chem. Soc., 2003, 125, 4982-4983.
8. 王恩波,胡长文,许林,多酸化学导论(专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
9. Zou B, Hao L, Fan L Y, Gao Z M, Chen S L*, Li H*, Hu C W*, Highly Efficient Conversion of CO2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to Cyclic Carbonates with in Situ Generated Homogeneous Catalysts from a Copper-containing Coordination Polymer, J. Catal., 2015, 329, 119-129.
10. Dong J, Sun X R, Zhen N, Li Z, Liu D, Zou B, Dai Q P, Chi* Y N, Chen* S L, Poblet JM, Hu* C W, Oxidative Detoxification of Nerve Agent VX Simulant by Polyoxoniobat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sights, J. Catal., 2021, 394, 83–93.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