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邹江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瑞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石海强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朱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开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佩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任浩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罗浩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灿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存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佳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桃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Tashiro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心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谢程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邵志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扈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阴彩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庆宝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男,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2003.09 - 2007.07,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
2007.09 - 2009.07,清华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
2009.10 - 2013.06,瑞士伯尔尼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研究生
2013.07 - 2015.11,瑞士伯尔尼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后、Group Leader(研究组长)
2015.11 至今,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2017.07-2019.12,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2018.08-2020.12,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系主任
2020.01 至今,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2020.10-2024.05,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助理
2023.09 至今,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强特聘教授
2024.05 至今,嘉庚创新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领域和兴趣
单分子物理化学、人工智能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
主要业绩
申请人主要从事分子电子学和材料科学智能的交叉学科研究。在基础研究领域主要开展基于分子器件的感知、存储和计算研究,研制了在国际上已被50多个课题组广泛使用的单分子电学表征科学仪器和表征方法,在单分子尺度构筑了量子干涉晶体管和首个能够进行逻辑运算的分子器件,并首次在单分子尺度实现了对σ-σ相互作用、酶催化动态过程和分子光电流谱的表征和机理研究;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主要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开展材料科学智能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半导体、生命健康、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在该领域建设了我国乃至世界首个实现高分子材料无人智能合成、表征和决策闭环的无人材料科学智能实验系统,以及亚洲首座对振动、声学、电磁等干扰充分隔绝、相关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的厦门大学无噪声超精密加工与表征实验室,支撑了多项战略性关键材料和器件创新。
申请人还获得了国家杰青、优青、高层次青年人才等人才项目支持,主持了1XX工程项目和基金委原创探索项目等,担任了美国化学会 ACS 物理化学经典期刊 Langmuir的高级编辑(Senior Editor)并负责表界面表征技术、单分子和超分子化学方向论文,担任AI Chem. (Wiley)、Int. J. Ext. Manufac. (IOP)等国际期刊编委和国内期刊 Natl. Sci. Rev.化学编辑组成员。
主要学术成绩概括如下:
(一)在论文、专著方面,申请人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Nat. Mater. 3 篇、Nat. Chem. 1篇、Nat. Catal. 1篇、J. Am. Chem. Soc. 15 篇、Angew. Chem. Int. Ed. 18 篇、Chem/Matter 6 篇、Nat. Commun. / Sci. Adv. 11 篇、PNAS 1篇、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化学CCS Chemistry /化学快报16篇等论文160余篇,受邀作为独立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和《科学通报》等期刊发表综述,总引用10000余次。申请人还主编出版了专著《单分子电子学:从测量技术到科学问题》,获邀编写《界面化学百科全书(英文版)》单分子电子学章节,并在Angew. Chem. Int. Ed.和CCS Chem.发表作者专访。
申请人关于电场调控能级改变分子量子干涉电导态的工作(Nat. Mater. 2019, 18, 364)被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士英国 R. Nichols 教授和陈克求教授肯定为提供了相消量子干涉的最直接实验证据(Curr. Opin. Electrochem. 2021, 25, 100650;Adv. Funct. Mater. 2020, 30, 1903873);分子间存在 σ-σ 堆叠作用的研究工作(Nat. Chem. 2022, 14, 1158)被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O. G. Schmidt 教授评价为开启了分子器件制备的新方向(Adv. Mater. 2022, 34, 2209088);将逻辑器件尺寸推进到单分子水平的工作(Nat. Mater. 2022, 21, 917)获美国凝聚态物理学家 D. Natelson 教授的评价称将逻辑和存储器件推进至极致尺度(Nat. Mater. 2022, 21, 839),推动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
(二)在技术、专利方面,申请人自主研制了单分子电学表征科学仪器,实现了微纳运动模块、电磁屏蔽、控制器等超过95%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了包括诺奖得主F. Stoddart教授在内国内外50多个科研院所的广泛应用,并在Github开源发布了相关数据分析软件XMe Code(github.com/Pilab-XMU)。申请人积极推动单分子精密仪器进入本科生实验课堂,相关教学研究发表在化学教育学一流期刊上(J. Chem. Edu. 2021, 98, 2430)。2023年,该仪器作为国产科学仪器的代表入选国家载人航天重大工程,将随天舟货运飞船进入太空开展科学实验。
(三)在重要工程项目方面,申请人作为国家部委材料领域专家组成员,参与战略新兴材料领域的战略规划。主持建设了我国首个面向半导体器件精密制造的无噪声超精密加工与表征实验室,以及面向关键性高分子材料的无人材料科学智能实验室,并以此在田中群院士指导下筹备建设“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并担任筹备工作组组长,获批建设经费7.1亿元并已动工建设。相关平台已先后为三安光电、云天半导体等百余家研究院所及企业提供半导体加工技术服务,总服务金额超1000万元。申请人还在孙世刚院士指导下参与重组建设了高端电子化学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组)并担任重组工作组组长,与华为和中化等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芯片制造材料研制和工艺验证方向合作(校企合作到位经费2000余万元),与磷化工龙头企业瓮福集团开展半导体级磷酸技术攻关(校企合作到位经费1000余万元),为支撑芯片制造相关高端电子化学材料自主可控做出贡献。
(四)在培养人才方面,申请人培养的博士后已有20余人获得国内外高校正式教职,3人获得“博新计划”支持,10余人次获得基金委青基,1人次获得欧盟玛丽居里博士后奖学金资助。团队成员杨扬教授于2015年加入团队,并于2022年获基金委“优青”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此外,申请人指导的本科生团队在2023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上斩获金奖,并提名“最佳新基础生物砖”奖项;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得腾讯“犀鸟牛专项研究基金”、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并获得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研究所深造机会;基础研究之外,申请人培养的30余位研究生在华为等知名企业工作,参与多项半导体领域技术攻关工作。申请人实验室还参加了中国化学会建会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Chemist is Cool课题组风采大赛”并获得金奖。
代表成果
1. Feng, Anni; Zhou, Yu; Mohammed, A.Y. Al-Shebami; Chen, Lichuan; Pan, Zhichao; Xu, Wei; Zhao, Shiqiang; Zeng, Biaofeng; Xiao, Zongyuan; Yang, Yang*; Hong, Wenjing*, σ-σ stacked supramolecular junctions, Nature Chemistry, 14 (10)(2022), 1158-1164.
2. Bai, Jie; Daaoub, Abdalghani; Sangtarash, Sara; Li, Xiaohui; Tang, Yongxiang; Zou, Qi; Sadeghi, Hatef; Liu, Shuai; Huang, Xiaojuan; Tan, Zhibing; Liu, Junyang; Yang, Yang; Shi, Jia; Mészáros, Gábor; Chen, Wenbo*; Lambert, Colin*; Hong, Wenjing*, Anti-resonance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quantum interference in single-molecule thiophene junctions achieved by electrochemical gating, Nature Materials, 18(4) (2019), 364-369.
3. Li, Jing; Hou, Songjun; Yao, Yang-Rong; Zhang, Chengyang; Wu, Qingqing; Wang, Hai-Chuan; Zhang, Hewei; Liu, Xinyuan; Tang, Chun; Wei, Mengxi; Xu, Wei; Wang, Yaping; Zheng, Jueting; Pan, Zhichao; Kang, Lixing; Liu, Junyang; Shi, Jia; Yang, Yang; Lambert, Colin J.*; Xie, Su-Yuan*; Hong, Wenjing*, Room-temperature logic-in-memory operations in single-metallofullerene devices, Nature Materials, 21 (8) (2022), 917-923.
4. Zhang, Aihui; Zhuang, Xiaoyan; Liu, Jia; Huang, Jiacheng; Lin, Luchun; Tang, Yongxiang; Zhao, Shiqiang; Li, Ruihao; Wang, Binju*; Fang, Baishan*; Hong, Wenjing*, Catalytic cycle of formate dehydrogenase captured by single-molecule conductance, Nature Catalysis, 6 (3) (2023), 266-275.
5. Liu, Haojie; Chen Lijue;Zhang Hao; Yang Zhangqiang;Ye Jingyao; Zhou Ping; Fang Chao; Xu Wei; Shi Jia; Liu Junyang; Yang Ye; Hong Wenjing*, Single-molecule photoelectron tunnelling spectroscopy, Nature Materials, 22 (8) (2023), 1007-1012.
6. Liu, Junyang; Huang, Xiaoyan; Wang, Fei; Hong, Wenj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effects in charge transport through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detection, manipulation and application,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52 (1) (2019), 151-160.
7. Li, Jing; Wu, Qingqing; Xu, Wei#; Wang, Haichuang#; Zhang, Hewei; Chen, Yaorong; Tang, Yongxiang; Hou, Songjun.; Lambert, ColinJ; Hong, Wenjing*, Room-temperature single-molecule conductance switch via confined coordination-induced spin-state manipulation, CCS Chemistry, 3(2021), 1744-1752.
8. 洪文晶、黄志鹏、陈香萍、黄宝贵、周鹤、詹小静、江波、钟家和;一种基于皮安级双通道放大器的微电流自动检测系统;2020年、ZL202010955899.8;2023年、CN112362954B.
9. 洪文晶、刘俊扬,《单分子电子学:从测量技术到科学问题》,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福建厦门。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