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邹江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瑞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石海强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朱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开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佩仓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任浩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罗浩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灿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孙存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佳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桃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Tashiro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心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谢程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邵志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扈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阴彩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庆宝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颖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2006.09-2010.0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学士;
2010.09-2015.0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博士;
工作经历
2015.07-2018.0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2018.08至2020.0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副研究员
2020.08至2023.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2024.01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
研究领域和兴趣
理论与计算化学
主要业绩
申请人研究领域为理论与计算化学,长期致力于低维自旋材料和分子器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以发展下一代高速信息技术为导向,围绕低维自旋材料和分子器件的功能设计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为指导和推动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思路和路线:
1)从自旋的形成和微观作用机制出发,解决自旋调控和自旋输运的难题;对分子自旋材料进行功能导向设计,形成分子自旋材料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取得如下代表成果:在自旋调控方面,提出并发展了一类概念材料即双极磁性半导体(简称为BMS),实现了电子自旋传输方向的直接门压调控。在自旋输运方面,提出了通过调控配体分子自旋态和轨道杂化设计室温磁性半导体的新思路,并设计出多个室温工作的分子基磁性半导体材料。
2)将非平衡态电子输运、静态电子结构和反应动力学模拟有机结合,揭示分子器件电导随局域环境变化的微观机制,对微观复杂物理化学动态过程进行图像还原,解决实验缺乏室温、溶液环境下单分子分辨技术的短板。取得代表成果有:实现了单分子水平氢键动力学表征,揭示了环境单分子电荷态对分子梭器件电导的影响规律,基于此实现了单个氨基酸分子的电荷态识别,为实验发展分子级分辨电学探测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申请人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术界同行广泛的关注,并直接或间接启发了相关实验或理论研究。例如申请人发展的双极磁性半导体(BMS)概念,突破了用磁场调控自旋的传统模式,为发展新型电场调控的自旋电子学器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BMS已被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被认为是继半金属铁磁材料和自旋无隙半导体材料之后,第三类重要的自旋电子学材料,多个课题组利用这一概念设计出多个BMS材料体系,BMS直接出现在他们文章标题或者摘要里。申请人设计的具有BMS特性的二维MnPSe3 体系,已被国外实验组制备出来。
申请人迄今共发表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SCI论文47篇,包括Sci. Adv. 2篇,Nat. Commun. 1篇,JACS 6篇,ACIE 2篇,PRL 1篇,AM 1篇,Nano Lett. 5篇。主持基金委“优青”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以课题骨干身份参与科技部2030项目1项。曾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唐仲英基金会“仲英青年学者” 、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荣誉或奖励。
代表成果
1. Li, Xiangyang;# Liu, Qing-Bo;# Tang, Yongsen;# Li, Wei; Ding, Ning; Liu, Zhao; Fu, Hua-Hua; Dong, Shuai; Li, Xingxing;* Yang, Jinlong*; Quintuple Function Integration in Two-Dimensional Cr(II) Five-Membered Heterocyclic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via Tuning Ligand Spin and Lattice Symmet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45, 7869 (2023).
2. Yujie Hu; Xingxing Li;* Qunxiang Li; Jinlong Yang; Bipolar Magnetic Molecules for Spin‐Polarized Electric Current in Molecular Junction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61, e202205036 (2022).
3. X. Li and J. Yang,* Realizing two-dimensional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with enhanced Curie temperature by antiaromatic ring based organometallic framework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41, 109 (2019).
4. Zhuang Yan;# Xingxing Li;# Yusen Li;# Chuangcheng Jia;* Na Xin; Peihui Li; Linan Meng; Miao Zhang; Long Chen;* Jinlong Yang;* Rongming Wang;* Xuefeng Guo;* Single-molecule field effect and conductance switching driven by electric field and proton transfer, Science Advances 8, eabm3541 (2022).
5. Liu Zihao;# Li Xingxing;# Masai Hiroshi;# Huang Xinyi; Tsuda Susumu; Terao Jun;* Yang Jinlong;* Guo Xuefeng;* A single-molecule electrical approach for amino acid detection and chirality recognition, Science Advances 7, eabe4365 (2021).
6. C. Zhou,# X. Li,# Z. Gong,# C. Jia, Y. Lin, C. Gu, G. He, Y. Zhong,* J. Yang,* X. Guo,* Direct observation of single-molecule hydrogen-bond dynamics with single-bond resol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807 (2018).
7. X. Li and J. Yang,* First-principles design of spintronics material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3, 365 (2016).
8. X. Li, X. Wu and J. Yang,* Half-metallicity in MnPSe3 exfoliated nanosheet with carrier dop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6, 11065 (2014).
9. X. Li, X. Wu and J. Yang,* Room-temperature half-metallicity in La(Mn,Zn)AsO alloy via element substitu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6, 5664 (2014).
10. X. Li, Z. Li and J. Yang,* Proposed photosynthesis method for producing hydrogen from dissociated water molecules using incident near-infrared light,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2, 018301 (2014).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