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陈子韬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仁龙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玲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衡翔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严微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郦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吴建波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一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文兵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邬家臻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彭建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郑会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晓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焰根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正裕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施宇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一凡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建凤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贲翔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任天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男,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88.09-1992.09 南京大学/核物理 学士
1992.09-1996.10 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 硕博连读
1997.02-1998.08 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博士后
1998.08-2002.12 美国北卡大学 博士后
2002.12-2005.10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 研究员
2005.12-2023.10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 教授
2014.01-2023.10 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
2017.01-2023.10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 院长
2023.11-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教授
研究领域和兴趣
计算纳米科学
主要业绩
申请人长期从事低维凝聚态物理与计算材料学领域研究,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SCI 论文700余篇,总引用30000多次,H 因子85,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科睿唯安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顶尖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17000名。主要学术贡献包括:
1)建立了描述过渡金属团簇电子性质、磁矩的有效配位数模型,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评价该模型“无需任何可调参数就能重复实验的基本特征”,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用并写入多部学术专著和权威综述,以第三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团簇结构预测程序,成功应用于上百种原子和分子团簇的基态结构搜索,与实验合作发现了一系列具有高稳定性和新奇电子性质的团簇,应邀在Chemistry Reviews上撰写团簇的综述。澄清了硼球烯的稳定性规律,揭示了B80团簇的壳层结构(法国科学家以本人的名字命名该结构),被美国化学学会新闻周刊专评报道,预测了最小的硼球烯B28、双层B48,均得到实验的直接验证。
2)构建了水冰的负压相图,预测了一种低密度水合物新结构,在气体存储方面具有应用前景。论文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后,被Science Daily、Phys.Org 等国际科技媒体以“科学家发现最低记录的新型冰”等为题广泛报道。进一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预测了在室温、高压和强电场条件下存在的一种高密度新型铁电冰相。预测的甲烷水合物MH-IV相结构被法国科学家发表在PNAS的实验论文所证实,并采用我们论文中的结构名称命名。
3)发展了二维原子晶体在金属衬底表面的形核生长理论,建立了普适的衬底选择判据,设计了三元合金衬底用于单层石墨烯的低成本制备,成功预测了铜表面上外延生长硼烯的可行性,被美国耶鲁大学学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的实验论文直接验证。最近,国内外两个课题组又分别在Nature Chemistry和Nature Nanotechnology上报道合成了申请人预测的双层硼烯结构。通过氧化插层获得了具有狄拉克锥能带特征的准自由硅烯,论文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后,被IEEE Spectrum评价为“硅烯制备的突破”,应邀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上撰写长篇综述,以第一完成人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4)系统阐明了金属掺杂、气体吸附、表面功能化、三维组装、晶界对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低维碳和类碳材料的物性调控规律,提出了调控非金属材料的表面催化活性的“p态中心理论”, 有关功能化浓度对碳纳米管电导的影响、金属掺杂对碳纳米管功函数的调控效应、气体分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电荷、部分氢化连续调控石墨烯能隙、晶界局部翘起对力学强度的削弱效应、二维有机晶体作为可见光催化剂等理论预言均得到实验验证,两次被国际同行誉为“先驱计算”,被诺贝尔奖获得者Novoselov, Geim, Hoffmann, Kroto等知名学者大量引用,最高单篇引用超过1000次,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5)计算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新奇物理性质和高稳定性的二维电子、磁性和拓扑材料,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并得到了多个实验的直接验证。例如,通过高通量计算发现并命名了12种二维硼化物MBene,被国际同行的大量后续实验合成并延用我们的命名;设计了兼具高居里温度和半导体特性的二维CrSBr,得到后续实验的验证,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评价为二维磁体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设计了具有高稳定性、理想的载流子迁移率、宽范围可调控的带隙、强的紫外光吸收能力的18种二维金属氧化物,由此启发瑞典学者在实验上成功制备出InO单层材料。
代表成果
[1] Dengfeng Li, Junfeng Gao, Peng Cheng, Jia He, Yan Yin, Yanxiao Hu, Lan Chen, Yuan Cheng, and Jijun Zhao, 2D Boron Sheets: Structure, Growth, and Electronic and Thermal Transport Properties, Adv. Funct. Mater. 2020, 30, 1904349.
[2] Si Zhou, Xiaowei Yang, Xun Xu, Shi Xue Dou, Yi Du, and Jijun Zhao, Boron Nitride Nanotubes for Ammonia Synthesis: Activation by Filling Transition Metals, J. Am. Chem. Soc. 2020, 142, 308.
[3] Jijun Zhao, Qiuying Du, Si Zhou, and Vijay Kumar, Endohedrally Doped Cage Clusters, Chem. Rev. 2020, 120, 9021.
[4] Yang Zhao, Yu Guo, Yan Qi, Xue Jiang, Yan Su, and Jijun Zhao, Coexistence of Ferroelectricity and Ferromagnetism in Fullerene-Based One-Dimensional Chains, Adv. Sci. 2023, 10, 2301265.
[5] Weiwei Gao, Zhao Tang, Jijun Zhao, and James R. Chelikowsky, Efficient Full-Frequency GW Calculations Using a Lanczos Method, Phys. Rev. Lett. 2024, 132, 126402.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