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李小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邢宇坤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Saddam Hussain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崔向坤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徐凯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慕仁涛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正耀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华斌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煜昆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薛建华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传茂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纯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于桐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程民井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寄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沙俊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潘顶伍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崇羽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谭微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乔增莹

女,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2003.9-2007.7 山东大学 化学 学士
2007.9-2012.7 北京大学 高分子化学 博士
2012.7-2016.3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助理研究员
2016.3-2019.3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副研究员
2018.6-2019.6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 访问学者
2019.3-至今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研究员

研究领域和兴趣

生物医用高分子

主要业绩

申请人以多肽聚合物体内组装及生物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围绕多肽聚合物的可控制备、体内组装调控和疾病诊疗方面开展了特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重要研究成果。申请人在副研究员岗位期间,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32篇,其中在影响因子>10的期刊上发表18篇,包括Adv. Mater.(4篇),J. Am. Chem. Soc.(2篇),Angew. Chem. Int. Ed.(3篇),Nano Lett.(2篇)和ACS Nano(3篇)等,全部论文引用次数超过2000次,并于2022年获得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入选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9年)及中国科学院青促会(2020年)。研究成果被MaterialsViews中国和WileyChem等学术网站报道。作为负责人承担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和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具体研究成果
(1)发展了多肽聚合物通量合成及原位筛选新方法
通过建立高效、温和的合成方法,通量制备了具有不同功能及可控结构的自组装多肽聚合物,系统研究了其化学结构与生物功能关系;并通过原位筛选,快速得到了具有特定功能的多肽聚合物(Adv. Mater. 2016, 28, 1859-1867)。申请人系统考察了多肽聚合物化学结构与其生物学功能的相关性,在细胞水平初步总结了分子量、亲/疏水性、修饰度和空间位阻对于细胞毒性的影响,为多肽聚合物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设计合成了刺激响应性的聚合物药物,考察了聚合物结构与组装体理化参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其各种响应性关键控制因素(Adv. Mater. 2022, 34, 2109528)。本合成方法的建立为不同功能的多肽聚合物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便捷的途径。
(2)建立了多肽聚合物可控组装新体系
通过设计特定刺激响应性基团和组装多肽基元,实现了在体内病灶部位对多肽聚合物组装过程的精准调控,揭示了其在体内原位可控组装的机制及动力学过程。为了实现聚合物可控自组装,申请人引入了刺激响应型基团(温度、pH及氧化还原响应等),通过特定的化学结构设计,实现了其在活体水平的可控自组装(Adv. Mater. 2019, 31, 1804971,Nano Lett. 2018, 18, 6577-6584,iScience 2020, 23, 101144)。例如,申请人设计合成了弱酸条件下可发生自组装的多肽聚合物,首次实现了肿瘤微环境pH诱导的自组装调控(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4632-4637)。
对于体内组装行为调控,主要通过多肽聚合物在特定刺激下极性及构象的变化来实现(Adv. Mater. 2017, 29, 1703461,Biomaterials 2021, 264, 120386)。申请人发展了酶刺激响应型的多肽聚合物,在病灶部位原位组装形成的纳米纤维,实现了纳米药物在病灶部位的有效累积和长效滞留。为了实现对体内组装过程的精准调控,申请人系统研究了体内重组装的动力学过程,为提升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富集提供了新策略(J. Am. Chem. Soc. 2019, 141, 4406-4411)。
(3)提出了多肽聚合物实现疾病诊疗的新策略
利用体内可控组装的手段调控生物功能,实现了多肽聚合物纳米材料在病灶部位的深层渗透、有效富集和药效提升,为其在疾病诊疗方面的应用开辟了新思路。申请人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多肽药物递送方式,通过诱导细胞膜上的脂质和蛋白质相分离,从而提升多肽药物的细胞内递送效率,为改进多肽药物的药效提供了新的思路(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5128-25134)。同时,申请人发展了氧化敏感的多肽聚合物,在线粒体上定位组装形成纳米纤维,利用多位点协同效应,有效破坏线粒体膜,从而显著提升抗肿瘤能力(J. Am. Chem. Soc. 2019, 141, 7235-7239,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16215-16223)。通过在多肽聚合物上修饰抗癌药物,可以在肿瘤原位构建纤维状的抗癌药物库,长效且持续的释放药物,有效抑制手术后的肿瘤复发(Small 2019, 15, 1901813)。
同时,申请人利用比值光声成像技术,对组装过程进行了体内原位监测,并系统研究了多肽聚合物的体内组装动力学,为进一步优化多肽聚合物提供了理论指导(Nano Lett. 2020, 20, 1286-1295;ACS Nano 2020, 14, 3640-3650)。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多肽聚合物成像剂,有效提升了人膀胱肿瘤的光声成像信噪比,从而高效识别直径小于5 mm的微小肿瘤,为肿瘤诊断剂的临床转化开辟了新途径(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8, 10, 28331-28339)。

代表成果

1. Hou, D.-Y.; Cheng, D.-B.; Zhang, N.-Y.; Wang, Z.-J.; Hu, X.-J.; Li, X.; Lv, M.-Y.; Li, X.-P.; Jian, L.-R.; Ma, J.-P.; Sun, T.*; Qiao, Z.-Y.*; Xu, W.*; Wang, H.*, Nat. Commun. 2024, 15 (1), 454.
2. Song, B.-L.; Wang, J.-Q.; Zhang, G.-X.; Yi, N.-B.; Zhang, Y.-J.; Zhou, L.; Guan, Y.-H.; Zhang, X.-H.; Zheng, W.-F.; Qiao, Z.-Y.*; Wang, H.*, Angew. Chem. Int. Ed. 2024, 63 (45), e202411725.
3. Liu, C.; Gui, L.; Zheng, J.-J.; Xu, Y.-Q.; Song, B.; Yi, L.; Jia, Y.; Taledaohan, A.; Wang, Y.; Gao, X.*; Qiao, Z.-Y.*; Wang, H.*; Tang, Z.*,J. Am. Chem. Soc. 2023, 145 (34), 19086-19097.
4. Cheng, D.-B.; Zhang, X.-H.; Chen, S.-Y.; Xu, X.-X.; Wang, H.; Qiao, Z.-Y.*, Adv. Mater. 2022, 34, 2109528.
5. Guo, R.-C.; Zhang, X.-H.; Fan, P.-S.; Song, B.-L.; Li, Z.-X.; Duan, Z.-Y.; Qiao, Z.-Y.*; Wang, H.*,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5128-25134.
6. Liu, Z.; Wang, X.; Chen, Q.; Ma, F.; Huang, Y.*; Gao, Y.; Deng, Q.; Qiao, Z.-Y.*; Xing, X.; Zhu, J.; Lu, F.*; Wang, H.*,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16215-16223.
7. Chen, Y.; Zhang, X.-H.; Cheng, D.-B.; Zhang, Y.; Liu, Y.; Ji, L.; Guo, R.; Chen, H.; Ren, X.-K.; Chen, Z.*; Qiao, Z.-Y.*; Wang, H.*, ACS Nano 2020, 14, 3640-3650.
8. Cheng, D.-B.; Wang, D.; Gao, Y.-J.; Wang, L.; Qiao, Z.-Y.*; Wang, H.*, J. Am. Chem. Soc. 2019, 141, 4406-4411.
9. Cheng, D.-B.; Zhang, X.-H.; Gao, Y.-J.; Ji, L.; Hou, D.; Wang, Z.; Xu, W.; Qiao, Z.-Y.*; Wang, H.*, J. Am. Chem. Soc. 2019, 141, 7235-7239.
10. Cong, Y., Ji, L., Gao, Y., Liu, F., Cheng, D., Hu, Z., Qiao, Z.-Y.*; Wang, H.*,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4632-4637.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