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陈世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葛艳松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资云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成豫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瑾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白金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志勇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卢翊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纪丽菲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付杰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陆欣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志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原红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罗洋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吕钦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林荣和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雨涵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吕奉磊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邓云峰

男,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2005-2009, 黑龙江大学,学士
2009-2015,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
2015-2016,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博士后
2016-2017,以色列理工学院,博士后
2017-2023,天津大学,副教授
2023-至今,天津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和兴趣

有机功能材料

主要业绩

n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是分子电子器件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有机电子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认为,稳定工作的电子器件要求n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LUMO能级< -4.0 eV,然而,受限于结构设计概念和合成方法的限制,与p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相比,n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大大滞后。针对这一挑战,申请人聚焦n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通过新结构单元的设计和合成方法的创新,构建了LUMO能级<-4.0 eV的n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新体系,显著提高了器件性能的空气稳定性。
近年来主持和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包括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青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主持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A类(原天津市杰青项目)1项、天津市面上项目1项。任有机集成电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期刊青年编委。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2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中国材料大会、新加坡化学会学术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或口头报告20余次。
近五年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如下:
1)端基可调醌式化合物:端基可调是实现醌式化合物LUMO能级精细调节的关键,然而,目前醌式化合物多以二氰基亚甲基封端,端基难以官能化,极大限制了结构多样性与性能调控空间。针对这一问题,候选人提出以缺电子芳香单元为端基的分子设计策略,利用末端芳香单元可修饰的特点,解决了醌式化合物端基不能修饰的难题。通过深入剖析芳基取代茚满二酮的合成机理,基于甲醇钠诱导的内酯重排反应和钯催化偶联/空气氧化反应,开发了两种高效合成茚满二酮封端醌式化合物的方法,最高合成产率达95%,突破了传统醌式化合物合成方法的产率极限。利用茚满二酮封端醌式化合物LUMO能级低以及共轭程度大的优势,开发了具有高掺杂效率和优异空气稳定性的n型自掺杂有机小分子材料体系。相较于基于芳香结构的类似分子,该自掺杂分子展现出更高的自掺杂效率,电导率提升了近三个数量级,并在空气中放置120天后依然保持较高的电导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维度表征技术,结合计算模拟,阐明了该体系的自掺杂特性来源于分子间的电荷转移,打破了传统分子内电荷转移主导的理论框架,深化了对有机半导体自掺杂机理的理解。
2)含醌式结构的共轭聚合物:n型掺杂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阴离子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导致体系稳定性差,电学性能常在数小时内迅速衰减。研究表明,降低材料的LUMO能级是提升掺杂体系空气稳定性的有效策略。然而,由于缺乏强缺电子单元,聚合物LUMO能级难以显著降低,导致稳定性提升有限。针对这一问题,候选人提出采用醌式结构单元大幅降低聚合物LUMO能级的分子设计策略,发展了吲哚酮和茚满二酮封端的两类醌式聚合单体,突破了传统醌式化合物难以用于构建聚合物的瓶颈,合成了系列LUMO能级可低至⁓-4.5 eV的新型n型共轭聚合物。相比于由芳香结构构筑的类似聚合物,含醌式结构的聚合物LUMO能级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可超过0.75 eV;进一步优化共聚单元后,聚合物的LUMO能级可降至-4.47 eV,达到芳香结构共轭聚合物难以实现的LUMO水平。得益于极低LUMO能级以及掺杂后醌式结构转变为芳香结构所获得的芳香稳定化能,n型掺杂聚合物表现出优异的空气稳定性。
3)双受体型共轭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及性能调控:双受体策略可避免传统给体-受体型共轭聚合物中给体单元的引入,有助于获得低LUMO能级,并提高极化子在主链上的离域程度,从而获得高性能的n型掺杂体系。然而,强缺电子片段的金属有机试剂通常合成困难、稳定性差,加之双受体片段的还原消除反应速率受限,阻碍了双受体型共轭聚合物的高分子量合成。针对上述挑战,候选人通过配体工程实现了分子量数量级的提升,突破了合成双受体型聚合物的分子量瓶颈。尤为重要的是,候选人首次实现了完全由C-H单体直接合成双受体型共轭聚合物,单体无需官能化,且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即可合成传统Stille缩聚所能达到分子量的4倍,为聚合物的合成发展了一种简洁、高效、直接的方法。得益于聚合物分子量的大幅提升,n型掺杂材料展现出约3倍的电导率提升,并由此构建了性能处于国际前列的n型掺杂高分子材料体系。

代表成果

1. Wang, C.; Xin, Y. F.; Gu, H. R.; Ye, L.; Liu, Y. S.; Zhou, Y. H.; Deng, Y. F.;* Geng, Y. H., An n-Doping Cross-Linkable Quinoidal Compound as an Electron Transport Material for Fully Stretchable Inverted Organic Solar Cells. Angew. Chem. Int. Ed. 2025, 64, e202415440.
2. Gu, H. R.; Tong, Y.; Xu, H. L; Wang, C.; Xu, B. W.;* Geng. D. L.;* Bu. L. J.; Ye. L.; Deng, Y. F.;* Geng, Y. H., A cathode interlayer based on an indandione- terminated quinoidal compound enables 19% efficiency in binary organic solar cells. Mater. Horiz. 2025, 12, 5380.
3. Xu, Y.; Xu, C. H.; Wang, C.;Liu, Y. Q.; Wang, S. Y.; Ji, D. Y.; Geng, D. L.;* Han, Y.; Deng, Y. F.;* Geng, Y. H., Degradable n-Type Organic Semiconductors Based on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Reaction. Adv. Funct. Mater. 2024, 34, 2400774.
4. Wang, T. Z.; Xu, C. H.; Deng, Y. F.;* Geng, Y. H., Conjugated Polymers with an Oxindole-Terminated Quinoidal Unit: Energy Level Modulation Toward Air-Stable n-Doped Conductors. Adv. Funct. Mater. 2025, 35, 2412647.
5. Gao, Y. X.; Ke, Y. Z.; Wang, T. Z.; Shi, Y. B.; Wang, C.; Ding, S. S.;* Wang, Y. P.; Deng, Y. F.;* Hu, W. P.; Geng, Y. H., An n-Type Conjugated Polymer with Low Crystallinity for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Thermoelectrics. Angew. Chem. Int. Ed. 2024, 63, e202402642.
6. Fan, R. Z.; Wang, C.; Zhang, X. F.; Zhang, X. W.; Dong, W. J.; Xu, Y. Y.; Xu, C. H.; Chi, C. Y.;* Zhu, J.;* Deng, Y. F.;* Geng, Y. H., Crystalline 1D Linear Conjugated Polymers with a Quinoidal Unit As Metal-Free Electrocatalysts for Oxygen Reduction. Adv. Energy Mater. 2024, 14, 2402657.
7. Wang, C.; Yang, Y.; Lin, L. L.; Xu, B. W.; Hou, J. H.;* Deng, Y. F.;* Geng, Y. H., Self-Doped n-Type Quinoidal Compounds with Good Air Stability and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for Organic Electronics. 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307856.
8. Shi, Y. B.; Zhang, X. W.; Du, T.; Han, Y.; Deng, Y. F.;* Geng, Y. H.,* A High-Performance n-Type Thermoelectric Polymer from C-H/C-H Oxidative Direct Arylation Polycondensa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219262.
9. Geng, X. K.; Du, T.; Xu, C. H.; Liu, Y. Y.; Deng, Y. F.;* Geng, Y. H., Realizing p-Type and n-Type Doping of a Single Conjugated Polymer via Incorporation of a Thienoisatin-Terminated Quinoidal Unit. Adv. Funct. Mater. 2023, 33, 2300809.
10. Du, T.; Gao, R. H.; Deng, Y. F.;* Wang, C.; Zhou, Q.; Geng, Y. H.,* Indandione-Terminated Quinoids: Facile Synthesis by Alkoxide-Mediated Rearrangement Reaction and Semiconducting Properties.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21.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