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沈睿俊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袁沁豫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霏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郑银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子越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育珍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武旭扬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常菲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小青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郑中旭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段烁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郭松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PANG HUNG YIU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余文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欢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游登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茹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全家鑫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丽蓉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明华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点击申请中国化学会会员

李新

女, 浙江大学,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98-2002: 广西大学,本科,分析化学
2002-2005: 兰州大学,硕士,有机化学
2005-2008:上海药物所,博士,药物化学
2009-2011:浙江大学,博士后,药物化学
2011-2013: 哈佛大学,博士后,有机化学
2011-至今: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研究领域和兴趣

分子成像与分子探针

主要业绩

药物靶标挖掘与先导物发现是从疾病生物学机制出发,转化为可干预分子的关键环节。传统的靶标筛选与验证高度依赖体外生化/细胞学assay,这类方法在可扩展性、生理相关性和时空信息获取上存在明显局限,限制了对复杂慢性疾病中动态代谢与细胞间通讯过程的理解与干预策略发现。荧光成像在生物分析方面独具优势,其可在亚细胞、细胞与组织层面实时追踪分子事件,记录疾病进程中代谢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并能直接观察短寿命中间体、酶活性或代谢通路的瞬时变化,揭示病理学上关键的瞬态信号。因此,相比体外assay,荧光探针能在更接近生理状态的环境中工作,提升靶标验证的生物学相关性。然而,许多小分子探针对目标分子/酶的选择性有限,易产生背景信号或交叉反应,且提高灵敏度常伴随非特异性背景增强,在组织/体内成像时光学散射和自发荧光也会进一步降低有效SNR。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验室聚焦脑卒中、阿尔兹海默症等重大慢性疾病,立足荧光成像技术在时空解析上的独特优势,建立并推进“分子探针开发 — 机制解析 — 药物筛选”的全链条研究体系,具体包括:
1) 方法学与探针开发。设计具有高选择性与高灵敏度的响应型分子探针,兼顾化学稳定性、合成可行性与体内分布特性,达到对靶标高特异,检测信号超灵敏,背景干扰低等成像效果,以期实现对曾经不可见之过程的可视化。
2) 机制解析。利用定制探针原位追踪病理代谢物与信号分子的时空分布,揭示代谢物在疾病进程中的动态变化与亚细胞定位规律,结合组学技术,解析代谢物与蛋白质等大分子间的直接修饰或相互作用,识别功能性受体或效应器,并验证其作为干预靶标的可行性。
3) 药物筛选。将成像读数引入高内涵筛选(HCS),以“代谢调控”为筛选端点,筛选可调控病理代谢/信号通路的先导化合物。
凭借荧光成像技术独特的时空分辨能力与我们在分子探针设计、成像可视化和高内涵筛选技术的整合能力,形成了研究闭环——“分子探针开发 — 机制解析 — 药物筛选”。在技术方面,我们设计特异性分子探针以揭示病理代谢物随疾病发展的时空规律;在机制方面,通过解析代谢物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交互机制,解析损伤信号机制并挖掘新靶标;在转化方面,利用高内涵筛选技术构建基于“代谢调控”的药物发现平台。这些研究不仅为理解慢性病代谢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更为开发精准诊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代表成果

1. Yuan Pan, Xingguang Liang, Tianruo Shen, Tingmin Fan, Hongfan Gao, Xiaogang Liu, Xin Li*, Activity-based Trapping for Multiplex Imaging Illuminates the Hidden Role of Endogenous Formaldehyde in Proinflammatory Signaling, Cell Biomaterials, 1, 100045. Doi: 10.1016/j.celbio.2025.100045.
2. Weisong Lv, Zheng Wang, Can Zhang, Taorui Yang, Tao Liu, Jia Li, Xiaohui Fan * and Xin Li *, Detecting ALDH2 activity in live cells via conditional metabolic labeling, Chemical Science, 2025, 16, 16780.
3. Lili Shen, Jian Li, Chenglong Wen, Hao Wang, Nian Liu, Xinhui Su, Jianzhong Chen, Xin Li*, 5. A firm-push-to-open and light-push-to-lock strategy for a general chemical platform to develop activatable dual-modality NIR-II probes, Science Advances, 10, eado2037 (2024).
4. Yi Li, Kaijun Pan, Yanan Gao, Jia Li, Yi Zang* and Xin Li*, Deconvoluting nitric oxide–protein interactions with spatially resolved multiplex imaging, Chemical Science, 2024, 15, 6562.
5. Xuefeng Jiang, Min Li, YuleWang, ChaoWang, YingchaoWang,Tianruo Shen, Lili Shen, Xiaogang Liu, Yi Wang* & Xin Li*, 1,2,4,5-Tetrazine-tethered probes for fluorogenically imaging superoxide in live cells with ultrahigh specific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 1401.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