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沈睿俊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袁沁豫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霏霏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郑银峰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子越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育珍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武旭扬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常菲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黄小青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郑中旭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段烁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郭松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PANG HUNG YIU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余文浩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欢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游登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杨茹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全家鑫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丽蓉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周明华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男,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1) 2001/09-2007/04,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博士,导师:孙立成
(2) 1996/09-2000/06,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学士
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
(1) 2019/12-至今,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2) 2014/12-2019/12,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3) 2009/11-2014/12,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
(4) 2007/05-2009/06,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阿伦尼乌斯实验室,博士后,合作导师:Björn Åkermark
社会工作经历
1. 2022年7月至今,教育部智能化工材料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
2. 2020年06月至今,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3. 2016.07-至今,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4. 2016年12月至2020年6月,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5. 2015年3月至2019年9月,大连理工大学技术研究开发院,院长助理、副院长
学术与社会兼职
1. 2025年1月至今,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精细化工分会,副会长
2. 2018年9月至2025年1月,全国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行业协作组,副理事长;
3. 2018年11月至今,中国氰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
4. 2020年06月至今,辽宁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研究领域和兴趣
光电催化、纳米材料、微反应技术
主要业绩
高岩,博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与新能源材料专家。现担任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智能材料化工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辽宁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精细化工分会副会长;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科技,创业导师;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兴连英才”大连市高端人才。
(1)总体情况
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19项,包括国家、省部级项目7项,地市级重大科技专项1项(1000万元/项),产学研合作项目6项(其中2197万元/项目1项,2000万元/项目1项,1000万元/项目2项),总经费7622万元。在J. Am. Chem. Soc.、Appl. Catal. B Environ.、AEM、Small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有效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开发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和专用技术产品20余项。获2019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
团队围绕精细化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电解水制氢材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细化学品连续化绿色制备共性技术和工艺开发,微反应过程与微流体连续生产工艺开发;太阳能转换新材料,新型储能材料的开发;太阳能转化,光、电催化有机合成等。主持和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20余项;其中千万级重大科技服务项目5项,合同额超7000万元。团队聚焦核心共性技术和特色产品开发,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成功打造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团队,开展成效显著的产学研用联合科研合作与技术攻关。开发多项国际国内一流的关键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和产品,创新中试科技成果和特色精细化工产品20余项。
(2)科技创新
新型催化剂连续化宏量可控制备技术:采用分子工程和纳米工程手段,开发了多个高性能分子催化剂和纳米材料催化。构建了半导体化学品制备高效催化体系,突破了催化剂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尺寸效应和构效关系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发出催化材料连续化宏量可控制备技术,温和条件制备出一系列形貌规整、粒径可调、兼具高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纳米催化材料。成果在Appl. Catal. B Environ.、AEM、Small等杂志发表,授权专利7项,并成功用于半导体化学品规模化制备过程,产品选择性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近五年,候选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
科学价值:开发催化材料连续化宏量可控制备技术,温和条件制备出一系列形貌规整、粒径可调、兼具高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纳米催化材料。
微化工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示范:①自主设计制造多套微反应器、循环回路反应器和固定床反应器,解决传统反应器中传质、传热效率低的问题,攻克氨化、氯化、氟化、氧化等多个关键共性技术工艺中的反应选择性与产物纯度难题。②突破高效协同催化机制构建和工艺过程耦合强化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发连续化耦合集成工艺技术,完成年产1500吨哌嗪连续化示范工程验证(产品纯度68%,99%,>99.99%),高选择性、高收率的制备哌嗪产品,总收率>90%,产物选择性达94%以上。③开发 “1,2-二甲基-1,4,5,6-四氢嘧啶(DMTHP)的连续化生产工艺”,以丙烯腈为原料,经过连续氨化、还原、环合反应,可高选择性、高收率的制备重要精细化工中间体DMTHP, 产品总收率>90%,纯度>99%。与传统工艺相比,此工艺技术条件温和、三废少、安全性高,节能 30%, 节水50%, 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获产学研项目2项(合同额2227万元)、省部级人才项目1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
社会经济意义:相关技术已成功在大连宝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工业化生产,有力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DMTHP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自2020年实施至2025年6月,累计为大连宝捷增加产值约 12000 万元。创新科技成果“68%哌嗪连续化生产工艺”自 2023年10月实施以来, 累计为大连宝捷增加产值约 3500 万元。
半导体化学品的绿色制备技术:发展智能化精细化工过程开发与集成设计,突破兼顾产物选择性与纯度的技术瓶颈,开发多孔中空纳米球、核壳ZnO/SnO2、ZIF-8等纳米催化与吸附材料,实现半导体化学品的高效催化转化、连续精准绿色制备工艺与高纯产品分离提纯技术集成,重点突破合成制备、深度纯化、专业取样、分析检测、洁净灌装等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多步反应-分离-纯化全流程集成化操作,满足了电子级产品对高纯度的严格要求。完成高纯硅烷衍生物(>99.99%)、碘化氢(>99.99%)、六氟丁二烯(>99.99%)、八氟环戊烯(>99.99%)等创新成果。
社会经济意义:相关技术与大连科利德、全椒科利德公司合作,签署技术开发合同3项,合同额2135万元,开展电子级有机硅新材料的开发,开发特色工艺技术产品2项,特色产品4个,2024年实施以来累计为企业增加产值约 2000 万元,完成授权发明专利2项。
代表成果
(1) Zhenze Han, Yuan Chang, Hongsheng Liu,* Yu Wei, Shengjie Hao, MeiYu Cong, Yan Gao,* and Junfeng Gao*,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to Formate via Continuous Microfluidic Synthesis of Bi2O3/MXene-Based Composite Catalysts with Tunable Metal Oxide Interfaces, Adv. Energy Mater. 2025, 2501761
(2) Zhenze Han, Yuan Chang, Jiaxuan Gao, Taolue Liu, Jialuo Li, Jinxuan Liu, Jiaxu Liu,* Yan Gao,* Junfeng Gao*, Microfluidic Continuous Synthesis of Size- and Facet-Controlled Porous Bi2O3 Nanospheres for Efficient CO2 to Formate Catalysis, Small, 2024, 2403778
(3) Shengjie Hao, Meiyu Cong, Zhenze Han, Hanwen Xu, Taolue Liu, Mingxia Guo, Xin Ding,*, Yan Gao,* Electrocatalytic formate synthesis from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and carbon dioxide through sulfide-and-reconstruct engineering of catalyst,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4, 498, 155106
(4) Meiyu Cong, Qi Liu a*, Dongping Wang, Shengjie Hao, Zhenze Han, Hanwen Xu, Mingxia Guo, Xin Ding*, Yan Gao*, Electrocatalytic urea synthesis from CO2 and nitrate co-reduction on natural vitamin B12 coupled carbon nanotube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 2024, 351, 123941.
(5) Shengjie Hao, Meiyu Cong, Hanwen Xu, Xin Ding,* and Yan Gao*, Bismuth-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Identical Value-Added Formic Acid Through Coupling CO2 Reduction and Methanol Oxidation, Small, 2023, 2307741.
(6) 高岩,韩镇泽,一种多孔中空纳米球氧化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ZL2023 10459266.1,授权公告日:2025年05月20日,中国
(7) 高岩,何景楠,一种核壳材料ZnO/SnO2的制备方法及应用,ZL202310402876.8,发明专利, 2024.09.27,中国
(8) 高岩,胡琳琳,王东平,一种1,3-二甲基丙撑脲的连续化制备方法,ZL202211663942.9,发明专利, 2024.08.02,中国
(9) 高岩,郝圣洁,一种阳极甲醇氧化与阴极二氧化碳还原耦合产甲酸的方法,发明专利,ZL 202210932301.2,授权日期:2024年5月17日,中国
(10) 高岩,曾伟,滕坤,尹航,一种 N-甲基-1,3-丙二胺的制备工艺方法,发明专利,ZL 202010261632.9,授权日期:2023年6月6日,中国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