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2014年12月6日-12月7日 昆明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

欢迎您使用

中国化学会学术会议平台

重要日期:  征稿截止1900年1月1日 
中国化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昆明圆满闭幕

中国化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昆明召开

2014年12月5-8日,中国化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代表大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出席大会并作开幕式讲话,中国化学会第28届理事会理事长姚建年院士,副理事长包信和院士、董孝利教授、江桂斌院士、万立骏院士、张希院士、周其凤院士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会员代表参加大会。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化学会第28届理事会秘书长杨振忠主持。冯长根副主席代表中国科协致辞。他首先向中国化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中国化学会的各项工作,尤其是近几年学会显著的提升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冯长根副主席强调,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国家主体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把人才培养放在科技创新的首要位置,这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学会组织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希望中国化学会抓住机遇,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四个服务能力,努力把学会建设成国内具有示范性,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学术团体。

姚建年院士代表中国化学会第28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回顾并梳理了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学会各项工作进展。他总结到,过去的四年中国化学会屡逢历史难得机遇,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四年来,学会以国际化学年、中国化学会成立八十周年、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专项”、“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试点项目为切入点,着力抓好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奖励、期刊编辑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大力推进学会创新发展,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对新一届理事会未来四年工作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为学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二是抓住政府职能转移重要机遇,着力推动学会改革创新;三是要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搭建平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四是要大力加强学会资源建设和实力建设。

为期两天的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化学会第28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国化学会章程》的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化学会第29届理事会,并在随后召开的第29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姚建年再次当选理事长,包信和、戴厚良、丁奎岭、董孝利、洪茂椿、侯建国、黄维、江桂斌、李彬、沈殿成、万立骏、张希、周其凤和周其林当选副理事长;杨国强当选秘书长。

会上,由姚建年理事长提议,表决通过聘任刘忠范为中国化学会第29届理事会司库;由杨国强秘书长提议,表决通过聘任安立佳、刘正平、帅志刚、孙世刚、王训、吴凯、夏春谷、杨文胜、郑九天、郑素萍为中国化学会第29届理事会副秘书长。

大会闭幕后,中国化学会第29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由姚建年理事长主持召开,常务理事会就学会未来四年在会员发展与服务、期刊出版、国际交流等领域的工作进行了充分讨论。

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教授讲话

姚建年院士做第28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投票现场

中国化学会第29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集体亮相



我要参会
账号
密码
   注册参会
金葆康

男,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1988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

1993和96年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7-9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研究

2003.4-04.9日本信州大学理学部合作研究。

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特别是电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1项,主持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等项目。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2010年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曾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电子邮箱:bkjinhf@aliyun.com

来鲁华

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1980-1984,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1984-1987,北京大学化学系,硕士生

1987-1989,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生

1989-1990,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

1990-1992,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92-至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2002-至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长江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物理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在药物设计方法与应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与设计研究中做出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成果。在Nature Chem、PNAS、Angew Chem、JACS、Mol Syst Biol、J Biol Chem、J Med 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或软件版权20余项,多次应邀在相关重要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或邀请报告,受邀撰写综述或专题进展论文等。担任或曾担任国际著名计算生物学杂志PLOS Compt Biol、BMC Bioinformatis的副主编或编委。先后组织实施了生命科学与化学及其它学科交叉研究的“九五”攀登预选项目、973项目和863重点项目,参与了863生物领域生物信息技术主题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

电子邮箱:lhlai@pku.edu.cn

郭林

男,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

1985.9-1985.7,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学生(学士)

1989.9-1992.7,吉林大学化学系,学生(硕士)

1994.3-1997.2,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中心,学生(博士)

1997.3-1998.12,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步辐射实验室,博士后(副研究员)

1985.7-1989.9,吉林林学院基础部,教师

1999.3-2000.3,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

2000.3-2008.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2008.6-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教授、副院长

201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科责任教授、副院长
  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低温物理研究所做“洪堡学者”。200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校长直聘教授, 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航应用化学学科责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无机盐专业学科带头人,国家基金委第十二、十四届材料工程学部材料评审组成员,教育部胶体与界面化学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研究方向集中在纳米材料的制备、微结构表征和特性研究方面。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973”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化学、材料领域重要期刊(如:J. Am. Chem. Soc., Adv. Mater.,Nanoletters)等上发表190余篇SCI收录论文。指导的博士生的论文2篇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 1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为第一获奖人,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电子邮箱:guolin@bua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