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会第23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23rd NSEC)
2021年10月22日-10月25日 维纳斯皇家酒店(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店)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南方科技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南方科技大学
重要日期: 会前缴费优惠期至2021年10月21日 征稿截止2021年10月10日 

 

会前技术培训日程

 

 

大会正式日程

 

 

 

 

大会特邀报告人介绍(按照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序

 

陈鹏 教授 北京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Bioorthogonal Chemistry-enabled Spatial-Temporal Proteomics-生物正交反应驱动的“时空”蛋白质组学

 

200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随后在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09年7月回国。长期致力于活细胞上的化学反应开发及化学生物学研究,提出并发展了“生物正交剪切反应”,突破了在活细胞内研究蛋白质的技术瓶颈,并应用于蛋白质药物开发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开拓了生物正交反应新方向,推动了我国在以生物正交反应为代表的化学生物学领域进入国际前沿。迄今在Nature, Nature Chemistry及CCS Chemistry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110余篇,部分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和应用。现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化学学报副主编,美国化学会ACS Chemical Biology副主编等。曾获首届科学探索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以及国际生物无机化学会早期职业奖,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科学家。

 

 

樊春海 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框架核酸:从分子创造到智能制造

 

 

 

 

 

 

贺福初 院士 军事医学科学院

拟定报告题目:蛋白质组学的使命与挑战

 

 

 

 

 

 

江桂斌 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拟定报告题目:成组毒理学分析与风险评估

 

 

 

 

 

 

刘震 教授 南京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仿生分子识别新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1年-2014年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学院兼职教授,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兼任国际分子印迹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质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Analytica Methods副主编、Electrophoresis、《科学通报》和《分析化学》等杂志编委。已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ture Protocols,Chemical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目前h因子50,主编及合著著作2部,出版专章7章,获授权专利15项。2011年和2017年先后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共2次。2020年荣获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

 

 

孙勇奎 院士 原力生命科学有限公司创始人
拟定报告题目:中国创新药的历史使命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前默沙东研发(中国)副总裁负责大中华区商务开拓。默沙东22年的工作经验,为多个新药研发(如Januvia R)做出贡献,在新药研发、新兴市场战略制定及运营、商务拓展方面累计丰富产业经验。曾获默沙东实验室最高奖-总裁奖、 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阿斯利康绿色化学与工程奖、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爱迪生专利奖、美国制药协会年度奖等。

 

 

 

谭蔚泓 院士 湖南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从“硅基运算“到“分子运算“:多靶标解析助力精准诊疗

 

 

 

 

 

 

汪海林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拟定报告题目:高灵敏核酸修饰分析与表观遗传研究

 

1997 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毕业,获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2005 年9 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主要从事DNA 损伤修复、表观遗传与分子毒理方面研究,发展了高灵敏DNA 修饰新方法新技术,发现高等生物的DNA N6-甲基腺嘌呤,是表观遗传领域的原创性突破。已发表SCI 论文250 余篇,包括Cell、Nature等。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997),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5、2020),中科院“杰出成就奖”(主要完成者)(2013)。2011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2020年,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支持。

 

 

王春霞 研究员

拟定报告题目:化学测量学学科发展与NSFC的改革

 

 

 

 

 

 

许国旺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用于代谢组和暴露组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代谢组学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任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质谱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正在担任TrAC-Trends Anal. Chem.的特约编辑及Anal. Chem., Anal. Chim. Acta,J. Proteome Res., Metabolites等10多个国内外杂志编委。HPLC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常委。已在PNAS, Nature Protocols, Hepatology, Advanced Science, Diabetes Care, Cancer Res., Clin. Chem., Anal. Chem. 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H-指数: 63(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79 (Google)。申请发明专利超百件(其中50多项已授权)。主要从事复杂样品分离分析方法的创新性研究;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平台及其在疾病、中药、植物表型、食品安全等方面应用的研究。

 

 

元英进 教授 天津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酵母基因组合成及应用

 

 

 

 

 

 

张玉奎 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深度覆盖的蛋白质组样品制备和分离新技术

 

 

 

 

 

 

分会邀请报告人介绍(按照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序

 

 

白泉 教授 西北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二氧化硅核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快速分离中的应用

 

西北大学现代分离科学研究所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Biomedical Chromatogarphy和《色谱》杂志编委。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在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现代分离科学理论和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计委重大项目二级子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壹等奖”两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出版专著1部。

 

 

 

白玉 副教授 北京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单细胞质谱分析

 

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2004年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初结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工作入职北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体系生物标志物超灵敏检测和单细胞质谱分析新方法研究。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和Anal.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2篇,他引3000余次,H-index34。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申请PCT国际专利1项;主持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3)和4项面上项目。受邀担任《Anal Chem》青年编委、2019美国质谱学会年会分会主席、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多种国内外期刊编委和青年编委。

 

 

曹成喜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自由流电泳新技术新设备及其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授、“医工交叉重大项目”咨询专家。科技部-NSFC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首席科学家。2000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现在,上海交大任教。应邀担任NSFC、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等重点重大、科学仪器和863等项目评审验收监理专家。主持30多项科研项目,包括8项NSFC课题、1项重点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2项(科技部和NSFC各1项)、1项973子课题、1项863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1项卫生部课题、产业项目1项。在Biosens. Bioelectrons., Sens. Accuats. B, Lab Chip和ACS系列发表论文180余篇(IF5.0以上50余篇),申请获得发明专利60项。国际会议邀请报告30余场、国内会议数百场。已研制双向凝胶电泳设备、自由流电泳设备、糖尿病电泳诊断装备和地贫筛选设备等。

 

 

陈吉平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痕量有机污染物筛查与定量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

 

博士生导师。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分会等委员,环境化学、生态毒理学报、JES等编委。主要从事复杂样品分离分析、环境监测技术研发及污染物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效应研究等工作。发表论文2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连市发明一等奖、环保部科技二等奖等。

 

 

 

陈朗星 教授 南开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基于共价有机骨架吸附材料的食品有害化学物质的分离分析

 

博士生导师。2000年在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并毕业留校任教至今。2002年至2003年在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至200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术联盟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应用、纳米材料的表面功能化修饰和分析应用的研究。1997年至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150多篇SCI论文。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陈兴国 教授 兰州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MOFs/COFS-CE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研究

 

1990年获“甘肃省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199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聘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2014年续聘,2012年获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优秀教师称号。曾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命分析化学与原子分子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中国无机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 An Indian Journal 和Current Analysis on Chemistry等杂志编委。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Nanoscal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70余篇。 “无机离子的性质与高效毛细管电泳迁移行为关系的研究”2001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毛细管电泳在分离测定复杂体系中微量组分的应用”2007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面向复杂样品的微纳分离分析方法的构建和应用研究”2020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目前主要从事生命分析化学、高效毛细管电泳和纳米材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

 

 

陈义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高重现毛细管电泳理论、方法与若干应用

 

淮阴工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毛细管电泳、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生物质谱等的方法发展与仪器研制。目前主要从事高重现毛细管电泳新方法发展,略有进展。

 

 

 

 

陈子林 教授 武汉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毛细管电色谱柱技术及其在药物分析与筛选中应用

 

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副主编、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药物分析与筛选。 

 

 

 

 

迟浩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蛋白质组学鉴定结果可靠性评价研究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计算所“卓越之星”,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迟浩博士2013年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所,在攻读博士学位及工作期间一直致力于蛋白质组海量质谱数据的深度解析研究并持续取得新突破,设计并实现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化数据库搜索软件pFind和从头测序软件pNovo,众多关键指标超越领域同类软件,相关文章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Bioinformatics等期刊,同时有15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pFind和pNovo国内外注册下载近4,000次,遍及六大洲,助力国内外同行发表百余项科研成果。

 

 

崔勇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手性多孔骨架分离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所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国科技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手性多孔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精准构筑了手性活性点单散多孔固体,发展了手性催化和分离新体系; 明确了手性传递和放大的一些重要结构参数,模型化手性识别和催化过程。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获2017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邓春晖 教授 复旦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Hydrophilic polydopamine-derived mesoporous channels for loading Ti(IV) ions for salivary phosphoproteome research

 

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年成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及面上项目、S97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课题研究。主要从事纳米生命分离分析,在疾病蛋白质组学和肽组学研究领域、基于MALDI的疾病代谢组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a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共290余篇,H因子61,论文共被引用13000多次。

 

 

邸多隆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多孔高分子聚合物分离新材料及应用

 

 

 

 

 

 

 

方群 教授 浙江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基于集成化原位取样探针的微流控色谱-质谱分析系统

 

 

 

 

 

 

 

冯亮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分离富集膜的设计及其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理化测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2005年至2009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以中科院人才计划引进加入大连化物所。主要从事以分离富集膜为基础的传感新原理新方法新仪器及其产业化应用方面的研究,在Nature Chem., 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 Anal. Chem.等上发表SCI 论文8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 1 项,申请国内专利100余项,授权33项。

 

 

冯钰锜 教授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拟定报告题目: 液相色谱保留规律辅助定性分析的应用例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样品前处理以及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的研究工作。

 

 

 

 

古志远 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气相色谱亚纳米孔动力学调控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从事高效分离介质调控研究,致力于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分析方法创新。以稳定多孔金属有机骨架(MOFs)和二维金属有机骨架纳米片(2-D MOF nanosheets)为基础建立了一系列高效分离策略。以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Chem. Sci.、Adv. Funct. Mater.、Anal. Chem.等化学高水平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论文总引用7000余次。2014年入选江苏特聘教授,2015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曾获戴安邦青年创新奖、CCL优秀青年学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三)等奖励。

 

 

关亚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空间科学探索中的色谱仪设计

 

1982.01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6.09毕业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导师卢佩章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核心骨干,中国科学院深海深渊先导A专项总体组专家,科技部21世纪海洋环境安全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士。是国务院政府津贴(199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曾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3),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3、2020,皆排名2),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08,2010,皆排名1),大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皆排名第一)。主要从事微型气相色谱仪及关键器件、高灵敏荧光检测器和弱光探测器件研发、特种传感器和分析设备研发。承担载人航天核心舱在线分析仪型号任务、中国科学院深海深渊先导A专项中智能传感器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90多项,美国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郭天南 教授 西湖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基于张量的蛋白质组大数据分析

 

 

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西湖大学蛋白质组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西湖实验室 iMarker Lab 主任。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同时获得武汉大学生物科学双学位。2012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2-2017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Ruedi Aebersold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初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儿童医学研究所ProCan任Scientific Director,肿瘤蛋白质组Group Leader,悉尼大学医学院兼聘高级讲师。2017年8月加入西湖高等研究院任特聘研究员。长期从事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大量的临床样本(包括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结合人工智能探索生物标志物。更多信息请参考www.guomics.com

 

 

 

胡良海 教授 吉林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基于超分子化学的生物活体亲和色谱识别与分析

 

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在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他人引用2000余次,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青年奖等多项学术奖励。现为中国蛋白质组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质谱学会学术委员,JACS,TrAC,J. Chromatogr. A,《分析化学》,《色谱》等杂志审稿人。

 

 

 

黄光明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超快电泳与质谱联用及其在单细胞代谢组学中的研究

 

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参与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项目,获中组部千人计划(2013)以及国家杰青资助(2021)。主要研究方向为单细胞质谱分析,开发了多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原位质谱分析技术,将其应用于生命分析领域,其研发的活体单细胞质谱分析平台,为促进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表征手段。相关研究工作在Cell,PNAS,Angew. Chem. Int. Ed.,Anal. Chem.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

 

 

 

黄嫣嫣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多肽界面组装用于肿瘤细胞膜蛋白靶向分离分析

 

200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09年于中科院化学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2017.2-2018.6,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访问研究。现任中科院化学所副研究员。入选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基于多肽识别的高选择性分离分析研究,致力于发展复杂生命体系中蛋白质特异性分离新材料与分析新方法。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Anal.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项。兼任《色谱》青年编委,《分析仪器》编委。

 

 

 

黄岩谊 教授 北京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微量核酸定量与测序

 

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兼任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主要从事微量核酸分析研究,集中工作在测序技术、单细胞分析和微流控技术等方向。

 

 

 

 

贾琼 教授 吉林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多孔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及在蛋白质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200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2003-2005年在日本北九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复杂样品分离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围绕生物、环境、食品等复杂样品体系中高丰度干扰背景下的低丰度目标物的选择性富集和高灵敏检测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展了基于超分子大环化合物、有机多孔材料等一系列功能化材料,并建立了新颖可靠的分析方法,成功用于蛋白质、环境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的分析。在Anal Chem、Chem Commun、TrAC、Biosens Bioelectr等期刊上发表160余篇SCI论文。

 

 

 

江正瑾 暨南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新型两性亲水色谱材料的制备、应用及保留机理研究

 

暨南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暨南大学药物分析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获得者,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生物医药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生物药物分析新方法及分离科学理论的研究。目前已经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Anal. Chem.,等主流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20多篇。现担任药物分析SCI权威期刊J. Chromatogr. A, J. Pharm. Biomed. Anal.、Curr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等多个SCI期刊编委,第27届国际药物分析及生物药物分析年会主席,国际PBA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康经武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抗肿瘤活性化合物作用机制的定量化学蛋白质组学和磷酸蛋白质组学研究

 

1996年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到2000年在鲁汶大学药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00至2003年在图宾根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200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回国工作;2015-至今: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分析、生物分析、手性分离、药物筛选和靶标鉴定新技术研究。

 

 

 

李东浩 教授 延边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中药物质基础系统分析新策略

 

 

 

 

 

 

 

李攻科 教授 中山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复杂样品快速检测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从事色谱分析、样品前处理、复杂样品分离分析、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任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副主编,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及Microchimica Acta等刊物编委,为HPLC国际会议常设科学委员会委员。在Chemical Science,Analytical Chemistry等发表论文430篇,出版《样品前处理仪器与装置》著作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件。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国家及省级教学成果奖各1项、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及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被The analytical scientist分别评为分析科学界"2016年最有影响力的50位女科学家"及“2019年世界最具影响力100位分析科学家”。

 

 

李海洋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高灵敏VUV光化学电离质谱及应用

 

开展高端过程分析仪器和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仪器研制项目,包括重大仪器专项2项,863项目7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中科院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4项等。新型电离源、离子迁移谱和质谱新方法的工作,在国际分析化学领域的顶尖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论文20余篇; 2016年荣获大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2017年荣获大连市专利一等奖(排名第1)。累计申请专利300多项,其中获得美国专利授权2项,中国发明授权专利76项,有20项专利和软件实现了专利转让和实施许可。

 

 

李惠琳 教授 中山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整合结构质谱技术在SARS-CoV-2 ACE2-RBD蛋白复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2013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2013-2017年间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法国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IGBMC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至今就职于中山大学药学院。其研究主要侧重于(1)开发整合结构质谱技术(包括native top-down MS, HDX-MS, cross-linking MS等),进而对蛋白质机器结构、功能和动态性及蛋白-药物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2)开发靶向middle-down/top-down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蛋白翻译后修饰(PTMs)在生命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J. Am. Soc. Mass Spectrom.等国际主流分析化学类杂志。

 

 

李瑞宾 教授 苏州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纳米-生物界面相互作用分析

 

 

 

 

 

 

 

李绍平 教授 澳门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色谱技术与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副主任。美国药典USP-HMC东亚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草药典顾问、中国药典委员,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Chinese Medicine、《药物分析杂志》和《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副)主编等。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控制与活性成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澳门科技发展基金重点研发资助计划、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0多篇,主(副)编中、英文专著6部,参编英文专著10部;研究成果获美国和中国授权专利近20项。

 

 

练鸿振 教授 南京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磁固相萃取用于元素及其形态分离分析

 

南京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学士、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加拿大卫生部环境健康中心博士后、访问学者。现任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教授。长期致力于发展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策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完成973计划2项。共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SCI收录17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件,起草国际标准1部、国家标准3部,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2项。

 

 

 

梁鑫淼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色谱分离材料及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应用

 

主要以新型色谱分离材料为核心,围绕生物医药的重大需求,突破高效分离纯化、高通量靶向筛选、精准检测的关键技术,深入开展基础与应用并重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新型色谱分离材料,组分中药与新药发现,聚糖高效分离与结构表征,药物纯化工程四个方向。发表SCI文章400余篇,相关文章被Science, F1000Prime,Chem.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Int. Edit.等引用和评述,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0余项(75项已授权),申请国际专利5项(获授权专利3项),现已培养硕/博生100余人。

 

 

 

林金明 教授 清华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微流控质谱联用细胞药物代谢分析方法研究

 

1992-2002年在日本留学和工作,1997年3月获得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受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引进”,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微流控质谱联用细胞分析、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等研究。

 

 

 

 

林树海 教授 厦门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Metabolomic analysis reveals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in cancer

 

 

2011年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曾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现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代谢组学与细胞代谢课题组组长。独立建组两年多,已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共同通讯作者研究论文六篇。本课题组强调“通百艺,专一长”,整合数学、化学和生物医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开展代谢组学和细胞代谢研究。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代谢分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化学会和中国质谱学会会员,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青年编委和客座编辑。

 

 

 

林子俺 福州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共价有机框架的结构设计、功能调控及其在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福州高级科技专家,福州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人才。《色谱》杂志青年编委(2019-),《General Chemistry》杂志编委(2019-),《分析实验室》(2020-)杂志青年编委。课题组长期从事复杂样品前处理、色谱、生物质谱基础理论及新技术开发研究。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974021、21675025、21375018、21005018)在内的20多项科研项目。至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 Adv. Mater., Mass Spectrom. Rev., Anal. Chem.,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Chem. Commun.等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其中已授权12项,论文SCI 他引3000余次,单篇他引超百次的累计10篇,h指数34(Web of Science),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被期刊作为亮点或封面形式进行报道和评述。

 

 

刘笔锋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外泌体分离分析与生物医学应用

 

华中卓越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微流控芯片与纳微尺度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973、863、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 Adv Mater, Angew Chem, Anal Chem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100余次。

 

 

 

 

刘虎威 教授 北京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色谱-质谱关系的再思考

 

1990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北京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色谱和毛细管电泳、质谱,以及联用技术方面的科研及教学工作。研究兴趣是生物药物分离与检测,包括色谱(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敞开式离子化质谱技术和仪器;应用领域涉及药物分析,组学分析,生物与临床分析。

 

 

 

 

刘倩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拟定报告题目:环境与人体中磁性纳米颗粒的分离分析与表征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秘书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曾获科学探索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3完成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特等奖(第1完成人)、MIT TR35 China、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奖励。在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ES&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

 

 

 

刘小云 研究员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拟定报告题目:沙门氏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

 

先后获得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目前担任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和蛋白质组学国际期刊J. Proteome Res.编委等职。课题组致力于发展新型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人类重要致病菌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近年来以责任作者在Mol. Cell, PLOS Pathogens, Mol. Cell. Proteomics, J. Proteome Res.等期刊发表论文。同时利用质谱技术优势,与国内外前沿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紧密合作,相关合作研究成果在Nature, Science, Cell, Cell Host Microbe, Mol. Cell, Cell Res., PNAS等期刊发表。

 

 

 

刘照胜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塑料抗体”分子印迹富集技术及其泛素化修饰组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印迹色谱固定相、毛细管电色谱技术与方法、整体柱制备和蛋白质组学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主持完成了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新疆高技术项目,新疆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0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授权22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先后多次被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Electrophoresis及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等刊物约稿撰写综述,主编SPRINGER出版的分子印迹专著一部。

 

 

 

龙亿涛 教授 南京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纳米孔道限域的单分子色谱初探

山东大学本科(1989), 南京大学硕士(1996)、博士(1998)。其后分别在德国Heidelberg大学、法国国立高等巴黎化学学院 (ENSCP)、加拿大Saskatchewan和Alberta大学、美国加州Berkeley分校学习和工作。2007年建立课题组,研究方向包括纳米孔道单分子分析、单纳米粒子光谱电化学、电化学限域界面超灵敏检测和环境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等。主持完成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和863重大项目等。现任Chemical Science副主编,及Research、《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

 

 

 

 

陆豪杰 教授 复旦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蛋白质糖基化的分离分析新方法

 

199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1年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作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2014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6年入选第二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从事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组研究新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发表一百余篇SCI论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组长)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

 

 

 

栾天罡 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微萃取与质谱新技术用于环境分析和毒理研究

 

 

 

 

 

 

 


罗茜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拟定报告题目:原位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

 

目前研究关注领域:①基于质谱发展的新技术和组学分析新理念,建立代谢(脂质)组学分析方法和质谱成像技术,研究环境暴露对健康的影响过程和机制;②发展微米或纳微米尺度的细胞/组织的质谱原位成像技术,研究肿瘤异质性和肿瘤微环境用于临床术中肿瘤边缘确定。

 

 

 

毛兰群 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活体分析化学研究

 

 

 

 

 

 

 

梅素容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拟定报告题目:基于液质联用技术评估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儿童青少年期暴露特征及其内分泌干扰效应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健康研究平台副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获得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先后承担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3项。现任武汉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传感技术学报》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环境污染物暴露评估与健康效应研究;2)多功能复合材料研制及在复杂样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聂宗秀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纳米材料生物组织亚器官质谱成像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颗粒质谱构建及小分子代谢产物质谱为主要研究方向。设计研制了多种颗粒离子化源及电荷探测器,构建了离子阱颗粒质谱装置平台,对微纳尺度颗粒进行了多参数表征;建立了基于指纹质谱的颗粒分析方法,获得了纳米颗粒的生物组织质谱成像,将质谱质量范围拓宽了8个数量级,从分子质谱的10e6 Da至颗粒的10e14Da;合成和发现了系列MALDI新基质,获得了多种动物模型下的代谢小分子质谱成像。近年来在Nature Nanotech.、Science Adv., Angew. Chem.、Anal.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发表在Nature Nanotech.上的工作,由杂志社撰文在同期的“新闻视角”中进行了专栏评论,入选2016年Nature Nanotech.杂志10周年专刊。

 

 

欧阳钢锋 教授 中山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固相微萃取技术研究与应用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曾赴加拿大Waterloo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测试中心主任,化学学院化学系主任,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微萃取与分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环境分析化学与微萃取技术研究工作,包括水分析技术、动植物活体检测技术以及医学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Chem. Rev.、PNAS、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PNAS、Chem. Sci.、Anal. Chem.、Environ. Sci. Technol.、Chem. Commu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20余篇,他引6000余篇次,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编中英文专著各1部,参编英文专著3部。国际期刊Trends Anal. Chem. (IF = 12.2) 、Microchem. J. (IF = 4.8)杂志副主编,Anal. Chim. Acta、Sci. Rep.、《环境化学》、《环境科学》和《分析化学》等杂志编委,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委员,全国高校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质谱学会理事长,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分子影像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化学会理事,广东省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蒲巧生 教授 兰州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一种掌上型全功能芯片电泳仪的设计制作

 

1998年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8年9月至2007年5月先后在东北大学、荷兰特文特大学、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为微流控分析、生物传感器和分析仪器微型化,致力于低成本微流控芯片电泳设备的设计制作、微纳通道表面表征、新型功能材料的分析应用等工作。在Analytical Chemistry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7项。

 

 

 

齐莉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刺激-响应聚合物的制备及其蛋白的识别、分离和酶解应用研究

 

于中山大学及河北大学分获理学学士及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化学
研究所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历任副研及研究员。研究兴趣:① 聚合物基质生物色谱;② 毛细管电泳;③ 聚合物纳米材料制备及其活体分析应用。已在 Anal. Chem., Biosen. Bioelectr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Chem. Euro. J.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源通讯作者论文 115 篇;获专利授权 9 件;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2016年,2012年);现任Journal of Analy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期刊编辑;兼任北京色谱学会常务理事。

 

 

乔亮 研究员 复旦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与质谱的外泌体检测及临床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秦建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生物医学微流控系统

 

辽宁省微流控芯片重点实验室主任, 大连市微流控芯片工程中心主任。国际刊物Lab on a Chip副主编,英国皇家化学会 Fellow。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生物芯片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传感、生物芯片与纳米生物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 已发表SCI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1项,主要研究方向:微流控器官芯片与生物医学前沿交叉研究。

 

 

 

 

卿光焱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智能生物分离材料与器件

 

主要从事智能生物分离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发了一系列生物分子响应性聚合物材料、手性功能表面和面向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学的聚合物基富集材料与器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1篇),《Adv. Mater.》(3篇),《J. Am. Chem. Soc.》(6篇),《Angew. Chem. Int. Ed.》 (3篇),《Chem. Sci.》(3篇),《NPG Asia Mater.》(3篇),《TRAC Trends in Anal. Chem.》(2篇)等国际知名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15篇,参与发表论文30篇,他引1300余次;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项,授权13项。

 

 

 

邱洪灯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新型手性液相色谱填料研究

 

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日本国立熊本大学博士后(JSPS Fellow)。现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手性分离与微纳分析课题组组长。研究方向为新型分离介质和分析技术在药物分离及生物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兰化所青年创新奖特别奖、兰州分院“优秀青年人才奖”、CCL优秀青年学者。目前已在Anal. Chem.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申请专利30多件。现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副主编,《Chromatographia》、《Separation Science Plus》、《色谱》、《分析试验室》和《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编委,《化学进展》青年编委,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屈锋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毛细管电泳与核酸适配体高效筛选

 

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色谱行业女学者联谊会负责人。长期从事毛细管电泳生物分析和核酸适配体高效筛选机理和应用研究,建立了多模式毛细管电泳高效筛选核酸适配体策略和方法。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项。2010年出版《生物分析中的核酸适配体》,2013年出版《核酸适配体手册》译著。2017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等奖。2019年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 发表综述 “Evolution of multi-functional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for high-efficiency selection of aptamers”。2020年《分析化学》第5期《核酸适配体筛选与分析应用》专辑特约组稿人。2013-2021在 《色谱》期刊开设《毛细管电泳技术年度回顾》专栏,在仪器信息网开设《神奇的毛细管电泳系列》系列讲座。

 

 

任吉存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活细胞内单分子荧光相关光谱研究进展

 

1994年于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6-2000年于挪威卑尔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吉存长期从事于微分离方法和单分子荧光相关光谱(FCS)等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多通道单分子荧光相关光谱与微流控芯片细胞培养系统,发展了单分子光谱理论与方法, 建立了活细胞内分子相互作用、蛋白磷酸化和泛素化、相分离原位研究新方法。主持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863”计划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1项。担任Electrophoresis, Microchimica Acta,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in Fluorescence,《分析化学》,《色谱》等杂志编委, 国际荧光光谱学方法和应用大会(MAF) 督导委员会委员。

 

 

邵学广 教授 南开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复杂分析化学信号解析算法与应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等。《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等多种期刊的编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和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化学计量学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JACS、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编著、翻译或合作出版学术著作5部。

 

 

师彦平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固相萃取与分离分析技术研究

 

兰州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美国波多黎各大学(UPR)博士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兰州大学特聘教授,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甘肃省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学会理事长。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撰写《单萜和倍半萜化学》专著1部。在TrAC, Analytical Chemistry, Analytica Chimica Acta, Talanta,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等国际著名分析化学期刊上发表 SCI收录论文30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多件,其中授权专利26件。

 

 

 

汪夏燕 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纳径液相色谱用于生物分析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此后在法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微纳流控分析、新型微纳分析仪器研制等方面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Chem. Comm.和Anal. Chem.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美国和欧洲发明专利各1项。兼任《Talanta Open》、《分析化学》和《色谱》的编委。

 

 

王方军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基于先进光源-生物质谱的结构蛋白质组学新方法

 

先进光源-生物质谱和生物标记研究团队组长;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邹汉法研究员;研究工作依托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大科学设施,发展先进光源-生物质谱和生物标记创新仪器装置和方法,致力于复杂生命体系蛋白质和蛋白质复合物等生物分子的高效分离分析和组成、修饰、结构动态研究,以及蛋白质和药物分子作用机制研究等。在Sci. Bull., CCS Chem., Chem. Sci., Anal. Chem., ACS Nano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SCI他引3500余次,H-index 33。

 

 

 

王建华 教授 东北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蛋白质分离分析方法研究

 

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于丹麦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1998年,美国特拉华大学访问研究;现为东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流动分析,样品预处理理论与方法,光谱分析与生命分析化学,金属组学。主持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2009)、国际流动注射分析科学奖(FIA Award for Science,2014)。Talanta副主编、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分析试验室、分析科学学报等编委,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编委(2007-2010)。

 

 

王进义 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上的生命分析方法构建

 

1993 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于兰州大学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6年先后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至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生命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已在Angew Chem Int Ed、Anal Chem、Lab Chip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王秋泉 教授 厦门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便携式微型液相色谱仪与毛细管整体柱材料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勇 教授 天津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功能环糊“精”分离分析

 

天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分析化学支部书记。2017-2019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流动项目主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国自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作为核心骨干参与科技部863计划、天津市支撑计划等项目。天津市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及“131”工程创新型人才,天津大学十佳杰出青年、天津大学北洋学者、天津大学十佳“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优秀教书育人奖、教工示范岗等奖励。主要从事功能超/高分子分离分析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Protoc., Angew. Chem., Anal. Chem., J. Chromatogr. A, ACS sensors等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九项,参编Elsevier及Springer出版社英文专著三章节,中文教材两部。

 

吴海龙 教授 湖南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
高阶联用色谱与多维校正

 

 

 

 

 

 

 

伍建林 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Dual roles of drug and its metabolites-protein conjugate (DMPC): cutting-edge technology of drug discovery using 3D nano LC-MS

 

現任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澳門科技大學) 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主要從事基於質譜的代謝組學、代謝流和蛋白組學整合分析方法的消化道腫瘤病理機制研究、藥物和食品分析等。截至目前,一共發表SCI文章90餘篇,其中,2016-至今以第一和通訊作者 (含共同) 在Cell Res, Gastroenterology, Anal Chem, J Hazard Mater, Environ IntFood Chem 等,及合作在J Hepatol, Gut, Gastroenterology, PNAS等雜誌上發表發表SCI文章70餘篇,授權國際發明專利5項,主持和參與各類基金16項,經費超過4000萬人民幣,其中,主持和共同主持部分超過1000萬人民幣。

 

 

 

夏之宁 教授 重庆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毛细管电泳新方法及其编码药物筛选应用

 

1995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毕业。校长助理,理学部副主任,虎溪校区管委会主任;重庆市首批学科带头人,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色谱学会理事长。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全国侨联归国创业成就奖、国务院全国华侨侨眷先进个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曾任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专业方向化学、药物分析学、微纳材料在药物递送和分析上的应用。从事毛细管电泳方法和仪器研发、MIP与SPE样品前处理、色谱相关方法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 ACS系列,JCA等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2篇。 出版学术著作3本。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973、NSFC项目十余项。

 

 

徐章润 教授 东北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高灵敏度的端粒酶活性可视化检测和微流控芯片细胞成像

 

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流控分析、光谱分析和生物分析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阎超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毛细管电色谱和毛细管电泳能否在生物医药领域东山再起

 

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生导师、药分学科负责人。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后工作站导师。现任中国《色谱》副主编,国际Electrophoresis杂志编委,美国CASSS副理事,中国发明协会理事,全国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副会长,上海分析测试协会副会长,全国质量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乔治城(Georgetown)大学博士,瑞士诺华制药公司博士后,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在色谱和药分领域,尤其是在微流电动分析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承担并完成近60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发表科学论文300余篇,获得各类国际国内专利70余项。获奖30余项,包括中科院“百人计划”优秀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中国发明创业特等奖并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

 

 

杨朝勇 教授 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外泌体高效分离分析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美国化学会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副主编。长期致力于生物分析化学,在微流控、单细胞单分子分析等方向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在Chem Rev、Nature Commun、Sci Advance、Acc Chem Res、PNAS、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篇,中英文专著各1部,论文被引超过12000次,H指数58。获授权专利50余项。先后获得中美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中国青年分析化学家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等奖项与荣誉。

 

 

叶明亮 研究员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基于能量状态差异的药物靶蛋白系统鉴定方法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研究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蛋白质组学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侧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分析和药物靶标鉴定,在Nat. Methods,Nat. Chem. Biol., Nat. Protoc.,Angew. Chem. Int. Ed等SCI期刊上发表发表论文近200篇,据Google Scholar,被引用1万余次。先后主持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基金委重点项目等项目。

 

 

 

于天维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拟定报告题目:针对非靶向代谢组学数据中批次效应的预处理算法

 

199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2000年获得清华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 2005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统计学博士学位。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于天维教授任埃默里(Emory)大学的生物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系终身教授。于天维的研究重点集中于生物信息学,代谢组学计算方法,药物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

 

 

 

袁必锋 教授 武汉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核酸新型修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5年)。2001年和2006年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6年至2010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2011年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副主编、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 顾问编委、Scientific Reports 编委、《色谱》编委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分析化学、核酸化学生物学。在PNAS、Nucleic Acids Research、Chemical Science 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90余篇SCI论文,论文引用七千余次。

 

 

 

袁黎明 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定量分析中的问题与思考

 

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后(JSPS)出站,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手性分离分析研究,尤其是手性色谱和手性高分子膜。先后担任《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Separation Science Plus》、《色谱》、《膜科学与技术》、《化学教育》、《冶金分析》杂志编委。以第一或单一通讯作者发表包括J. Am. Chem. Soc.、Anal. Chem.、J. Membr. Sci.等在内的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手性识别材料》《色谱手性分离技术及应用》《制备色谱技术及应用》3部学术著作,获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曾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多个省级自然科学和人才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海霞 教授 兰州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几种酶的分析方法

 

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兰州大学隆基教学名师。先后获2次甘肃省自然科学三等奖、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次。培养硕博士研究生60余人,授权发明专利16项。目前为兰州大学中卫高新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复杂样品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小分子荧光探针。

 

 

 

 

张锴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蛋白质赖氨酸-2-羟基异丁酰化修饰和调控蛋白的分离分析及应用

 

长期从事生物色谱质谱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运用基于色谱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发展了系列翻译后修饰、识别蛋白及复合物的高灵敏分析新方法;在原核生物中率先报道了赖氨酸-2-羟基化修饰及其组学特征,并发现了该修饰的调控酶及调控代谢、转录的分子机制;系统分析了食管癌细胞的组学特征,发现了其异常的琥珀酰化和组蛋白修饰及肿瘤生物学意义。累计发表论文90多篇,近年来主要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Angew Chem、Anal Chem、MCP等国际知名杂志。

 

 

 

张兰 教授 福州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待定

 

 

 

 

 

 

 

张丽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微量样品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

 

 

 

 

 

 

 

张庆合 研究员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拟定报告题目:色谱质谱精准测量与标准物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色谱质谱精准测量、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6部、国家标准与规范8项;研究国家标准物质100余项;主持/参加国际计量比对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8项。《化学试剂》副主编,北京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二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亚太计量组织物质的量技术委员会委员、亚太计量组织食品安全工作组委员。

 

 

 

张书胜 教授 郑州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大环分离介质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郑州大学现代分析与基因测序中心主任,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和杰出人才、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省高校创新人才。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和生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省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省卫生检验学会副主任、省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亚太离子色谱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任省化学生物和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郑州市分子传感与有害物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主任。张书胜教授主持承担6项国家基金、1项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3项省人才项目。发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Chromatography A等SCI、EI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国际国内会议交流大会邀请报告20多次。鉴定成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1项。

 

 

张维冰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特异性功能化分离介质的制备及其在医疗健康中的应用

 

安徽合肥人,于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台湾中兴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后赴德国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Dynamics of Complex Technical Systems作访问学者。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昌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包括色谱、毛细管电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著作五部,申请专利二十余项。负责或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73”、“863”及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多项。

 

 

 

张祥民 教授 复旦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外泌体的色谱分离纯化与蛋白质组学研究

 

 

 

 

 

 

 

张新荣 教授 清华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待定

 

 

 

 

 

 

 

张新祥 教授 北京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适用常见固定相的一类核酸适配体的性质研究与应用

 

 

 

 

 

 

 

张学记 教授 深圳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From AI biosensing to digital human

 

 

 

 

 

 

 

张志琪 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氟基功能化分离介质及其应用

 

1984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分析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1996年任教授,1999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在职获西北大学博士学位。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分离科学和药物分析化学等领域,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Anal. Chem., J. Chromatogr. A, 和Food Chem. 等SC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5项科研成果获陕西省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赵美萍 教授 北京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液质联用法研究核酸酶水解底物的位点特异性

 

1990年、1993年、2002年先后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199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环境与毒理化学系访问学者;1998年,荷兰能源研究机构环境分析部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识别与生物化学分析。现任国际分子印迹协会(SMI)理事会成员、Applied Spectroscopy期刊编委会成员、《分析科学学报》编委,已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主编《环境化学》教材1部。

 

 

 

赵书林 教授 广西师范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单细胞中微量MicroRNA和肿瘤相关蛋白的绝对定量

 

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八桂学者、优秀专家、八桂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已主持各类科研课题30多项,在 Science Advances, Chemical Science, Analytical Chemistry 和 中国科学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中英文专著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科研成果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 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主要从事微芯片电泳单细胞分析和生物成像新技术研究,研制成功了多功能单细胞分析仪,建立了一系列基于微芯片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化学发光和质谱检测方法,实现了单细胞中常量和微量生物活性分子(氨基酸、生物胺、有机酸、神经递质、DNA, MicroRNA, 肿瘤相关蛋白)的绝对定量。近年来主要开展生物成像新技术的研究,实现了活体中活性氧、活性氮、生存素基因,MicroRNA和金属离子的比率荧光成像和光声成像。

 

 

赵新锋 教授 西北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基于非天然氨基酸系统的光催化蛋白质固定化方法

 

博士生导师,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进行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交流。主要致力于色谱分析新方法的创建及其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在Science,JACS, Chem Sci, Anal Chem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6项,转化3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获西部药学之星和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

 

 

 

郑晓晖 教授 西北大学
拟定报告题目:泛组学技术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研究与思考

 

西北大学中草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建“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九三学社教育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西北大学委员会主委,陕西新药技术开发中心特聘专家,云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民族药资源化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化学会、陕西省药学会、陕西省植物学会等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色谱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陕西青年科技奖,九三学社中央及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先进个人、九三学社创建70周年全国优秀社员、西北大学优秀教师、西北大学人才奖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药复方代谢、应答、分析,生物色谱分析新技术以及创新药物研发等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获中国及国际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

 

 

周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活性天然产物作用机制研究

 

2001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物细胞所;2008年至2012年在渥太华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3月担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和课题组长。研究方向为基于质谱的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1)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质谱方法学研究;2)转化蛋白质组学研究;3)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寻找药物小分子的作用靶点及其作用机制。已在Cell、Anal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2012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2020年获上海市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项目资助。

 

 

 

朱正江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拟定报告题目:基于离子淌度质谱的多维高覆盖脂质组学技术

 

 

 

 
 


我要参会
账号
密码
   注册参会
会前技术交流及培训
联系我们

会议注册和论文摘要:

王婷:0411-84379520;

137 0008 8205(微信同号)

Email:huiyi18@dicp.ac.cn

 

展商及酒店预定:

陈兰:135 9020 5187(微信同号);

Email:2021nsec@sustech.edu.cn

 

会前技术交流及培训:

高伟娜:152 2016 0136;

Email:gaown@sustech.edu.cn

 

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

郑江南:173 2668 5831;

Email:zhengjn@sustech.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