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2014年12月6日-12月7日 昆明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

欢迎您使用

中国化学会学术会议平台

重要日期:  征稿截止1900年1月1日 

云南 昆明

 

概括:

昆明,别称“春城”,是云南省会,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亦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东盟开放的重要枢纽城市。

昆明市是灵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 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气候:

昆明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年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以上。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年降水量1035mm,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是著名的“春城” 、“花城”。

昆明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8℃左右。历史上年极端气温最高31.2℃,最低-7.8℃。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 

昆明日温差较大,紫外线强度较高,一天之中有四季,有遇雨变成冬之说,在冬、春两季,冬季日温差可达12~20℃,夏季日温差为可达4~10℃。

昆明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春季温暖,干燥少雨,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2.夏无酷暑,雨量集中,且多大雨、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故易受洪涝灾害;3.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秋季降温快,天气干燥,多数地区气温要比春季低2℃左右。降水量比夏季减少一半多,但多于冬、春两季,故秋旱较少见;4.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天晴少雨。5.干、湿季分明。全年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左右。

景点:

昆明是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截至2012年,全市有各级政府保护文物200多项,有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滇池、安宁温泉、九乡、阳宗海、轿子雪山等国家级和省级著名风景区,还有世界园艺博览园和云南民族村等100多处重点风景名胜,10多条国家级旅游线路,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连接东南亚,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简介

图片

石林

石林风景名胜区,位于路南县境内,距昆明市86公里,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全县共有石林面积40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岩溶地貌为主体的,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石林

石林

九乡溶洞

九乡溶洞是国家级风景区,地点位于昆明市宜良县,景区距离宜良有40多公里的路程。据说九乡何以得名,人言人殊。九乡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云南省新兴的以溶洞景观为主、溶洞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九乡溶洞

九乡溶洞

世博园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是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园区整体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气势恢弘,集全国各省、区、市地方特色和95个国家风格迥异的园林园艺精品,庭院建筑和科技成就于一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一个具有云南特色、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园林园艺精品大观园。[1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

滇池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km,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滇池形似弦月,南北长39km,东西宽13.5km,平均宽度约8km。湖岸线长约200km;湖面面积300k㎡,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m,平均深度5m,蓄水量15.7亿,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滇池

滇池

云南民族村

云南民族村位于昆明市西南郊滇池之滨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CIOFF中国委员会民间传统文化基地、国家民委全国首批民族工作联系点之一。占地面积89公顷,距市区8km,背靠滇池,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郑和公园等著名风景区隔水相望,是云南省新兴的旅游度假胜地和展示云南26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

云南民族村

云南民族村

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市区西部,距市中心约6km。始建于康熙年间,因其面临滇池,远望西山,尽揽湖光山色而得名。入园后可游览涌月亭,凝碧堂,揽胜阁,观稼堂等楼台亭榭。园中最具观赏价值的大观楼临水而建,楼高三层,其中题匾楹联佳作颇多。由清代名士孙髯翁所作180字的长联,垂挂于大观楼临水一面的门柱两侧,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大观楼

大观楼

大叠水瀑布

大叠水瀑布位于路南县城西南20公里,大叠水瀑布又名飞龙瀑,号称"珠江第一瀑"。瀑布的水源系南盘江的支流巴江,落差88米,最大流量达150立方米/秒。有公路相通至叠水电站,舍车步行二三公里便可到达。景区中群山耸立,植被丰富,满目青翠。清水河峡谷陡峭险峻,幽深古雅,处处散发着大自然深处的浓郁气息。[20] 

大叠水瀑布

大叠水瀑布

西山

西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滇池旅游度假区核心景区之一,位于昆明市西郊15km,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组成。它峰峦连绵40多公里,海拨19002350m。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也称碧鸡山。又因形状像卧佛,也叫卧佛山。

西山

西山

翠湖

翠湖位于昆明市五华山西麓,占地面积352亩。湖东北有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又名九龙池。堤畔遍植垂柳,柳枝拂面,湖内多种荷花,藕花飘香,旧有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抚楼台之联,被誉为城中碧玉。有亭、台、回廊、曲桥等建筑,其建筑精致玲珑,亭阁均有匾对,歌咏园中的景观。

翠湖

翠湖

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北与纪念赛滇池的忠爱坊相配,合称品字三坊,成为昆明闹市胜景;南与建于南诏的东西寺塔相映,显示了昆明古老的文明。东坊临金马山而名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

东川红土地

东川红土地被专家认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约热内卢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而其景象比巴西红土地更为壮美。东川红土地指的是位于昆明市东川区西南40多千米的新田乡、有一名叫花石头(在109千米程碑处)的地方,这里方圆近百里的区域是云南红土高原上最集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红土地。

东川红土地

东川红土地



我要参会
账号
密码
   注册参会
金葆康

男,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1988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

1993和96年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7-9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研究

2003.4-04.9日本信州大学理学部合作研究。

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特别是电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1项,主持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等项目。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2010年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曾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电子邮箱:bkjinhf@aliyun.com

来鲁华

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1980-1984,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1984-1987,北京大学化学系,硕士生

1987-1989,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生

1989-1990,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

1990-1992,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92-至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2002-至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长江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物理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在药物设计方法与应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与设计研究中做出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成果。在Nature Chem、PNAS、Angew Chem、JACS、Mol Syst Biol、J Biol Chem、J Med 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或软件版权20余项,多次应邀在相关重要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或邀请报告,受邀撰写综述或专题进展论文等。担任或曾担任国际著名计算生物学杂志PLOS Compt Biol、BMC Bioinformatis的副主编或编委。先后组织实施了生命科学与化学及其它学科交叉研究的“九五”攀登预选项目、973项目和863重点项目,参与了863生物领域生物信息技术主题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

电子邮箱:lhlai@pku.edu.cn

郭林

男,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

1985.9-1985.7,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学生(学士)

1989.9-1992.7,吉林大学化学系,学生(硕士)

1994.3-1997.2,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中心,学生(博士)

1997.3-1998.12,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步辐射实验室,博士后(副研究员)

1985.7-1989.9,吉林林学院基础部,教师

1999.3-2000.3,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

2000.3-2008.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2008.6-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教授、副院长

201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科责任教授、副院长
  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低温物理研究所做“洪堡学者”。200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校长直聘教授, 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航应用化学学科责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无机盐专业学科带头人,国家基金委第十二、十四届材料工程学部材料评审组成员,教育部胶体与界面化学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研究方向集中在纳米材料的制备、微结构表征和特性研究方面。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973”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化学、材料领域重要期刊(如:J. Am. Chem. Soc., Adv. Mater.,Nanoletters)等上发表190余篇SCI收录论文。指导的博士生的论文2篇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 1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为第一获奖人,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电子邮箱:guolin@bua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