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亲历记

讲述人:朱守非 教授(南开大学)

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开幕式现场
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新闻发布会现场
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考试现场
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闭幕式合影

 

1.国际赛事 重返中国

2019年2月17日,我作为副秘书长参加了中国化学会第30届理事会2019年第一次秘书长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讨论申办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的工作。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学生化学学科竞赛活动,全球有90多家成员单位,每届比赛都有8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参与,中国选手在这项赛事中的表现一直很优异。但是,中国仅有一次东道主的经历,即1995年由北京大学承办第2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不断攀升,中国化学学科发展飞速、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指导委员会曾多次表达意愿,希望中国化学会能推动由我国承办本届赛事。

考虑到举办这项赛事,能够很好地展示当今中国整体腾飞风貌,呈现中国化学学科科教实力,我提出可以请示学校领导,由南开大学承办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学会秘书处的各位领导和老师都很支持,愿意积极提供帮助。

2019年3月12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郑重向学校递交报告,对赛事的历史、影响、组织形式、规模、预算等做出详细说明,并建议学校承办此项赛事。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南开大学决定承办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并委托化学学院具体实施。

当年7月21日至30日,在中国化学会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学校委派我和时任学院副院长的梁广鑫、郭东升代表中国飞赴法国观摩在巴黎举办的第51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此行主要任务就是拿下54届的举办权。在国际指导委员会例行会议上,梁广鑫做了精彩陈述,我们完美回答了来自委员们的质询,以几乎全票赞成的结果赢得了赛事举办权。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正式启动。

我至今还记得,赢得举办权后,我们三人漫步塞纳河畔,心情非常激动,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把赛事办好。我们深知这项赛事参赛国家和地区多,国际关注度高,考务标准严苛,组织工作头绪繁杂,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充满了挑战,然而心中依旧激荡着一种使命和豪情:我们要在这舞台,彰显出中国底蕴深厚的底气实力,展现好中国化学人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2.力扛压力,曲折前行

时间来到了2020年初,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世界被按下了暂停键。在此形势下,第52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在土耳其以线上形式举办。为此,我们一方面做好了线上办赛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始终线上线下两手筹备。

2020年10月20日,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筹备工作推进会召开,中国化学会竞赛委员会主任段连运教授、委员王颖霞教授、中国化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郑素萍研究员出席。会议商讨了赛事组织机构和人员组成,官网架构和呈现方式,举办日期和赛程安排,比赛场地和设施要求,接待服务和住宿安排,办赛预算和赞助预期,以及志愿者选拔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我们探讨了线上办赛的可行性。在中国化学会的指导下,赛事筹备工作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中有条不紊地推进。

2021年是新冠疫情肆虐的第二年,第53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在日本以线上形式举办,作为二次元文化和网络技术都极为发达的国度,当届比赛的成功举办成为我们线上办赛非常重要的示范,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更大的办赛压力——在第53届的基础上做到超越性的“改变、创造、融合”成为第54届重要目标。在随后的时间里,国际指导委员会曾多次与我们沟通是否有可能在线下举办本届赛事。我们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和协调,力求推动线下盛会的实现,但由于2022年新冠病毒的继续变异和传播,最终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组织委员会于2022年3月遗憾地决定,本届赛事将继续以线上形式举办。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动荡的国际局势给本届赛事蒙上了阴影,带来了不确定性。当时,一些国际组织和部分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成员向国际指导委员会和本届赛事主办方施压,要求禁止俄罗斯及白俄罗斯参赛。面对这样前所未见的挑战,我们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在中国科协、天津市和中国化学会的指导下,明确主办原则,参照赛事规则,历经多轮艰苦沟通,最终促成由国际指导委员会发起,以每个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成员派出一位代表组成的“国际评判团”采用票决的方式,形成允许两国选手以个人名义参赛的决定。此举有效化解了本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筹备期的最大挑战,与国际指导委员会形成了默契而专业的沟通机制,确保了赛事最大限度不受政治干扰。

3.合作共赢,功不唐捐

赛事的两个核心工作委员会是科学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它们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科学委员会于2020年12月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周其林任主任,郭东升教授任执行副主任,共32名委员,设置无机、有机、物化结构、分析、实验五个命题组,负责编写预备题、竞赛考题以及考试评分等工作。

按照规则,每届赛事举办年度之初需要发布预备题,所以科学委员会工作启动非常早。2021年2月27日,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科学委员会正式启动命题工作。为考查选手的化学知识,使这些富有科学热情、探索精神的年轻一代领略化学在造福人类过程中体现出的难以估量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化学成就,经过十余次闭门会议不断讨论、打磨,2022年3月预备题(28道理论题,9道实验题)经过国际指导委员会讨论后发布。经过一年的反复选题、立意、背景与科学讨论,2022年7月初最终确定正式题(9道理论题,6个虚拟实验)。

组织委员会由各主办承办单位委派的主管领导、选派的工作人员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任主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天津市科协常务副主席陆为民、中国化学会秘书长范青华以及我本人任副主任。能有机会跟以上诸位领导学习,是我莫大的荣幸。同时,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王松光、天津市科协副主席卢双盈、中国化学会时任常务副秘书长郑素萍作为各承办单位委派的主管领导,直接参与到本届赛事的筹备、指导、决策工作当中。自从2022年3月25日召开第一次主办承办单位联席会,我们形成了两周一次的例会制度。联席例会制度为本届赛事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次会议围绕赛事组织架构建设、参赛国家和地区邀请、官网和注册系统建设、日程议程确定、口号吉祥物甄选、突发事件处理、国内外宣传阵地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开闭幕式方案、线上考试实施、赛事期间文化交流活动策划等进行交流讨论,整个赛事筹备期间共举办6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南开大学方面的很多具体工作是由化学学院计景成副院长牵头推动的,他为本届赛事的成功举办贡献了巧妙的设计和大量的心血,他对这项赛事的热情和投入,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韧劲和豁达,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备受鼓舞。学校还为本届赛事筹备安排了有着长时间英国留学经历的李靖迪博士作为专员,她流利的英语口语和海外生活经验确保了我们与国际指导委员会、与各参赛国家和地区的顺利沟通、交流。

2022年6月10日,组织委员会在天津科技馆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赛事筹备工作进展,声明本届赛事以推动科技向善、鼓励创新创造、推广开放融合、传递中国声音为主旨,公布会徽主体为丹炉印章,口号为“改变 创造 融合”(Change Creation Fusion),吉祥物为一只取名为凯姆(Kem)的金丝猴化学实验员。

2022年7月10日下午,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在天津南开大学体育中心正式开幕。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指导委员会主席加伯•马扎法维(Gábor Magyarfalvi)视频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执行主席姚建年,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作为承办单位代表分别致辞。

进入到赛事举行期间,由于时差,科学委员会的老师们经常连夜与国际指导委员会讨论试题、评分标准,与参赛国在线答疑、协调评分;张明涛老师在工作期间摔伤,到医院缝针后仍坚持工作;化学学院班子成员亲自上阵,郭东升、汤平平、程方益三位副院长等均全程参与命题、考试、评分等相关工作;化学学院青年引进人才也积极参与科学委员会的各项工作,由于他们的语言优势,在试题讨论、阅卷、在线协调评分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新星特聘研究员还代表科学委员会在闭幕式上做了全英文精彩的试题分析;科学委员会主任周其林院士亲自录制视频,分享手性螺环催化剂发现的故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兄弟高校的同仁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很多老师都是全程参与。

历经7天的智慧比拼,赛事于2022年7月18日落下帷幕,当晚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闭幕式晚会在南开大学体育中心举行。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天津市副市长朱鹏,中国化学会秘书长范青华,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陆为民,南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克欣分别为本届赛事金牌前三名、金银铜牌获得者、荣誉奖获得者和“金丝猴奖”获得者颁奖并致颁奖词。他们分别向获奖选手表示热烈祝贺,致以美好祝愿,期望各国青年在化学学科学习探索的新征程上勇攀高峰、再创佳绩,努力以化学造福人类。至此,我们克服疫情、网络、场地的局限,确保了线上竞赛平稳有序进行,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圆满结束。

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开、闭幕式通过央视频、中国化学会视频号、南开大学和南开化学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线上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20万人次。组织委员会紧密对接一线主流媒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对本届赛事进行报道,经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海内外40余家一线主流媒体发布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专题报道70余篇。

4.中国气派,天津味道,南开特色

为了让参赛选手在云端真实、立体、全面地感受主办国的风土人情,赛事期间,组织委员会精心筹划了“美丽的南开我的家”“创新时的中国——智能终端中的化学”“心目里的中国——初识中国”“大地上的中国——中国艺术‘泥人张’”“笔锋上的中国——中国诗词与书画”“现代化的中国——化工企业走访”“发展中的中国——天津城市景观”“指尖上的中国——中国剪纸技艺”“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探索中的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天津海昌极地海洋公园参观”“星空下的中国——‘天眼’工程探秘”“科学里的中国——催化不对称合成”等10余项线上文化交流直播活动。

为了更好地营造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氛围,我们围绕“化学改变生活,促进科技创新,开放融合发展”主线,讲好科技向善、服务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福祉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一个开放融合、和谐包容的东方大国形象。组织委员会专门建设了官方网站(www.icho2022.cn),推介奥赛新闻、赛事宣传视频、发布预备题及线上仿真实验;制作了以罗布乐思(Roblox)平台为开发基础的《ChemZone》网络互动游戏平台,使参赛选手虽不能线下见面,也能体验在网上一起愉悦地完成任务、获得成就。

赛刊《Catalyzer》是每届赛事举行期间重要的交流、发布和展示的载体。组织委员会成立专班,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王蔚副书记的带领下制作了十二期精美的《Catalyzer》。赛刊选取中国传统24节气、12生肖等作为各期的串联线索,并注重12期赛刊的内在联系及整体平衡,选题除赛事新闻及特色活动介绍外,还设专栏推介中国城市历史、传统文化、杰出科学家介绍以及化学奥赛人物访谈。

同时,我们与《德国应用化学》期刊合作,邀请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历届获奖者举办线上高端论坛4场,引领参赛选手对科学价值和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为谱写出推动科技向善、鼓励创新创造的崭新篇章播撒薪火。

令我们欣慰的是,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参赛队伍创历史新高,来自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领队、参赛选手、观察员和嘉宾云端相聚,他们以“化学”为媒,同台竞技、增进友谊,激扬青春、放飞梦想。站在祖国大地上参赛的中国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再次包揽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前三名。这场盛会展现了中国化学的成就、中国青年一代化学素养、中国政府对青少年化学教育的重视,也让南开化学和中国化学会并肩作战,共同成就一段传奇。

我们非常荣幸,能以这种方式向中国化学会90华诞献礼。南开化学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助力中国化学会的发展,共同把我国的化学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化学会90华诞!

提交时间: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