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郑素萍 研究员(中国化学会)
2010年,我还是一名中国化学会秘书处的新人。黄维院士一次来京,说起唐有祺院士是他的老师,刚好第二天约了去家里看望他。我鼓起勇气说也想跟着一起去,便有了第一次的拜访。
在唐先生家里坐了一会,我们便一起去了附近的餐馆用餐。唐有祺院士和夫人张丽珠先生(张丽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缔造者)虽然已经年逾90高龄,但精神矍铄、精力尚佳,讲了很多过去的故事、中国化学会的历史以及对化学发展现状和未来的看法。兴致之余,唐先生从包里拿出数码相机,我们轮换着拍了一些合影。
随着我对中国化学会日常工作的熟悉,在工作中担当的也多了起来。到了春节前夕,时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的方智老师便开始带着我一起看望一些在京的学会老理事长和资深院士。当我们来到唐先生家里,刚坐下,先生便走到书房,拿出几张塑封的照片递给我。我马上认出这是半年前在先生家里拍的合影。唐先生在家里置办了一个塑封机,日常把拍的照片打印出来并塑封。刹那间,感动之情难以自已,每年去看望先生的人那么多,微小如我,从没有奢望他还记得我!这个时刻,从此在我的记忆里扎下了根。
因为工作的性质,我有幸接触了许多的化学界前辈们。回忆往事,很多时刻历历在目。去徐光宪先生家,每次他都是穿戴的整整齐齐,提前坐在沙发上等着我们。他家人告诉我,这是因为徐先生怕自己行动慢,如果不提前坐好,会让客人等。而告辞的时候,无论如何,他都会送到门口,一直等客人进了电梯。去看望郭慕孙先生,第一件事是要登记。他有个大笔记本放在茶几上,每一位客人都要登记姓名、单位、来访日期、电话这些信息。他的夫人告诉我,这是因为郭先生年纪大了,记忆力下降,他时常翻阅这个登记本,尽可能记得每一位来访的客人。
在中国化学会工作十多年,我一边服务会员和化学工作者,一边不断的从“大家”身上汲取养分,完善着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给了我一个“正确”的科学家画像,这让我在日常的工作中,即便遇到了极少的“难搞”的人,我会告诉自己这是不对的,而不会为此焦虑和纠结。我也不时的跟秘书处的同事强调,无论是领导、院士,还是年轻的化学工作者、学生,都要做到不卑不亢、平等尊重,在“大人物”面前不谄媚,在“小人物”面前不倨傲。希望这能成为中国化学会秘书处的原则。
提交时间: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