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员
欢迎 田华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岑望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袁治章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姜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马元元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赵燕芳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崔健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YEN LENG PAK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王钊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正涛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陈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苏润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李春林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雅荃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沈婷婷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张玲霞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刘永超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童圆君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申纪伟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欢迎 耿朋彪 会员加入中国化学会
咨询:haojiangtao@iccas.ac.cn
男,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或同等级别
学习/工作经历
1980.09-1984.06,苏州大学化学系,本科生
1984.08-1988.08,苏州大学化学系,助教
1988.09-1993.07,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博研究生
1993.08-1995.03,苏州大学化学系,讲师
1995.04-1997.03,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
1997.04-1998.08,日本名古屋大学COE研究中心,博士后
1998.08-1999.08,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后
1999.08-2001.03,日本名古屋大学物质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博士后
2001.03-2008.09,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8.09—至今,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3.4-2007.12,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2007.12-2008.7,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2008.7-2013.8,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执行主任、主任、党委书记
2012.09-2018.09,苏州大学,特聘教授
2013.9-2016.2,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学位办主任
2016.2-2017.12,苏州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兼学位办主任
2018.1-至今,苏州大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
2018.09-至今,苏州大学,讲席教授
研究领域和兴趣
配位化学,光化学,催化,纳米材料,金属有机化学
主要业绩
郎建平教授现为苏州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2009.12-至今)、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9.12-至今)及副主任委员(2019.12-2022.09)、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委员(2019.12-至今)、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2014年-至今)、RSC中国高级专家委员会委员(2022.3-至今)、Foreign Fellow of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FFEurASc) (2018年-至今)、中国化学会奖励推荐委员会委员(2019.5-至今)、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2020.5-至今)、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2009.4-至今)等。
2001年以来,郎建平教授主持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05年)在内的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20多项省部级基金项目。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金属团簇的设计、合成、结构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晶态MOFs内的光化学精准有机合成、具有刺激响应的配位聚合物(团簇)的设计合成及智能材料应用、纳米MOFs材料的合成及其对若干无机和有机小分子的精准转化。他在国内外化学、物理和材料类主流期刊如Chem. Soc. Rev., JACS,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等发表论文480多篇,发表的论文被他引10000多次, 获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授权39件。2015年-2019年连续被选为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和2020-2021年被选为化学领域中国高被引作者。
在团簇化学方面,郎建平教授首次提出了用前驱簇来组装簇基配位聚合物的思想(J. Coord. Chem., 1994, 33, 99); 提出了前驱团簇的结构导向来组装团簇基超分子多面体的思想,实现了首个结构明确的团簇基超分子立方体的组装(J. Am. Chem. Soc., 2003, 125, 12682); 提出了在前驱团簇骨架中预设受体的概念,以单晶到单晶的方式用预设在团簇基配位聚合物孔道内的碘离子实现碘分子的吸附(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4741); 提出了"团簇节点组装"概念来指导和预测复杂团簇结构的构筑(Chem. Commun., 2012, 48, 4480); 提出了共价与配位协同驱动的组装策略,首次实现了团簇基超分子变形八面体的构筑(JACS, 2020, 142, 13356); 提出了将团簇与无机盐或高分子复合形成薄膜,实现团簇三阶非线性光学研究从溶液到固态的突破,实现了团簇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有3-4个数量级的提高(Research, 2022, 9819343); 提出了用铜碘团簇基配位聚合物锁住客体诱导荧光增强在快速检测挥发性有机物的新机制,研制了对CH2Cl2具有超快(<1秒)超灵敏的发光传感器(JACS, 2020, 142, 6690)。因此,他在团簇基配位超分子化合物的可控合成及应用研究引领了方向,在团簇基超分子组装化学及三阶非线性光学的领域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研究风格。
在光化学方面,郎建平教授提出了以配位聚合物单晶为平台,将含多个双键的配体植入其中以产生烯烃间不同排列,实现了高选择性地光化学合成环丁烷衍生物的方法(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4767;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2696; JACS, 2020, 142, 700; CCS Chem., 2022, in press.); 首次提出了以配位聚合物单晶平台,利用原位红外,粉末X-射线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等多技术组合并结合DFT理论计算,捕捉和分离关键中间体,成功揭示了光环加成反应过程(Scientific Reports, 2014, 4, 6815),证实了多达四步的光热开关环反应机理(Nature Commun., 2022, 13, 2847);用光产物环丁烷衍生物合成新颖多孔配位聚合物首次实现了固相分离萘和蒽混合物(J. Am. Chem. Soc., 2011, 133, 11042); 首次发现了某些烯基配位聚合物单晶在光化学环加成反应时存在光诱导非线性收缩的物理现象(Chem. Eur. J., 2019, 25, 8543); 发现不同尺寸的烯基配位聚合物单晶在紫外光照时会发生多种光致机械形变;用这类配位聚合物与聚乙烯醇复合,制作成功具有较高的光能-机械能转换效率的柔性光致动原型器件,实现了多种仿生机器人行为(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9453)。因此,他在精准构建配位聚合物单晶平台,开展精准光化学合成、多技术协同原位探索化学反应机理、开发新颖配位聚合物光致动原型器件等方面做出了别具一格的贡献。
郎建平教授曾被评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2004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1年)、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6年)。他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201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01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9年)。目前他担任Dalton Transactions国际顾问编委(2010年-至今)、Scientific Reports国际编委(2015年-至今)、《无机化学学报》编委(2019年-至今)、《结构化学》编委(2020年-至今)等。
代表成果
1. M. -F. Wang, Y. Mi, F. -L. Hu*, H. Hirao*, Z. Niu*, P. Braunstein, J. -P. Lang*, Controllable multiple-step configuration transformations in a thermal/photoinduced reaction, Nature Commun., 2022, 13, 2847. DOI: 10.1038/s41467-022-30597-w
2. S. -J. Bao, Z. -M. Xu, Y. Ju, Y. -L. Song, H. Wang, Z. Niu*, X. -P. Li, P. Braunstein, J. -P. Lang*, The Covalent and Coordination Co-Driven Assembly of Supramolecular Octahedral Cages with Controllable Degree of Distortion, J. Am. Chem. Soc., 2020, 142, 13356-13361. DOI: 10.1021/jacs.0c07014
3. C. -Y. Liu, X. -R. Chen, H. -X. Chen, Z. Niu*, H. Hirao*, P. Braunstein, J. -P. Lang*, Ultrafast Luminescent Light-Up Guest Detection Based on the Lock of the Host Molecular Vibration, J. Am. Chem. Soc., 2020, 142, 6690-6697. DOI: 10.1021/jacs.0c00368
4. Y. -X. Shi, W. -H. Zhang, B. F. Abrahams, P. Braunstein, J. -P. Lang*, Fabrication of New Photoactuators: Macroscopic Photomechanical Response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to Irradiation by UV Light,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9453-9458. DOI: 10.1002/anie.201903757
5. F. -L. Hu, M. Yan, C. Zhu, B. F. Abrahams, P. Braunstein, J. -P. Lang*, Stereoselective Solid-State Synthesis of Substituted Cyclobutanes Assisted by Pseudorotaxane-like MOFs,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2696-12701. DOI: 10.1002/anie.201806076
6. W. -H. Zhang, Z. -G. Ren, J. -P. Lang*,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functional Mo(W)-Cu-S coordination oligomers and polymers from preformed cluster precursors, Chem. Soc. Rev., 2016, 45, 4995-5019. DOI: 10.1039/c6cs00096g
7. D. Liu, J. –P. Lang*, B. F. Abrahams, Highly Efficient Separation of Naphthalene and Anthracene in the Solid State by a Reusable 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 through a Single-Crystal-to-Single-Crystal Transformation, J. Am. Chem. Soc., 2011, 133, 11042-11045. DOI: 10.1021/ja203053j
8. D. Liu, Z. –G. Ren, H. –X. Li, J. –P. Lang*, N. –Y. Li, B. F. Abrahams, Single-Crystal-to-Single-Crystal Transformations of Two 3D Coordination Polymers through Regioselective [2+2] Photodimerization Reactions,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4767-4770. DOI: 10.1002/anie.201001551
9. H. –X. Li, Z. –G. Ren, Y. Zhang, W. –H. Zhang, J. –P. Lang*, Q. Shen, Construction of Polymeric and Oligomeric Lanthanide(III) Thiolates from Preformed Complexes [(TMS)2N]3Ln(μ-Cl)Li(THF)3 (Ln = Pr, Nd, Sm; (TMS)2N = bis(trimethylsilyl)amide), J. Am. Chem. Soc., 2005, 127, 1122-1123. DOI: 10.1021/ja043415j
10. J. -P. Lang*, Q. –F. Xu, Z. –N. Chen, B. F. Abrahams*, Assembly of a Supramolecular Cube, [(Cp*WS3Cu3)8Cl8(CN)12Li4] from a Preformed Incomplete Cubane-like Compound [PPh4][Cp*WS3(CuCN)3], J. Am. Chem. Soc., 2003, 125, 12682-12683. DOI: 10.1021/ja036995d
*以上信息由高级会员个人更新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