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松

王雪松

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教育经历:

(1) 1991-08 至 1996-06, 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 有机化学, 博士

(2) 1986-08 至 1991-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高分子化学, 学士

博士后工作经历:

(1) 1998-06 至 2000-06, 美国夏威夷大学

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博士后工作经历除外):

(1) 2000-07 至 今, 中国科学院, 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2) 1997-09 至 1998-06, 中国科学院, 感光化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3) 1996-07 至 1997-08, 中国科学院, 感光化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候选人从事有机光化学、光物理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在光疗药物、光电转换和光化学转化、光化学合成等领域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参与的“光敏电子转移反应及太阳能利用”研究项目1995年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维生素D3生产新工艺”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展甾族药物重要中间体16-DPA光化学绿色合成新技术。16-脱氢孕烯醇酮醋酸酯(16-DPA)是甾体药物生产最为重要的中间体,其传统生产工艺中需要使用过量的铬酐,候选人利用光敏氧化反应实现16-DPA绿色制备,与安徽科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成40吨/年16-DPA生产能力示范线,生产过程中避免了铬酐的使用,彻底解决了重金属污染问题。

研制钌多吡啶配合物类新型光活化化疗试剂。光活化化疗药物通过光照产生的活性物种对肿瘤细胞实施有效灭活,候选人基于钌多吡啶配合物丰富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通过精细调控主配体和辅助配体的化学结构,发展了具有诊疗一体化功能以及光活化与光动力疗法协同作用的多种类型钌配合物类光疗试剂,为发展新型高效抗癌和杀菌药物提供了新思路。